李傲誠
這幾年,國內有一些人提出許多讓人很是糾結的問題,比如,摔倒的老人該不該扶起來?值不值得用幾個人的生命去救一個溺水的人?最可悲的是,居然還有諸如人與人之間能不能信任?中國該不該用戰爭去換回國土完整性這樣的問題!
雖然少部分人會因此而袖手旁觀和無動于衷,但也只是這少部分人。我們整個社會、整個校園都理智地相信這么一個事實,它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會改變——人間處處存在著真情與真愛。我們炎黃子孫愛國愛家,能團結互助,當一方有難時,八方來援!
事實也證明如此,當面對這樣的問題,人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猶豫不定時,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正面回答了,無數名家媒體也都紛紛站出來呼應了。那就是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時,我們該扶!值得去救!能互相信任!會團結一致去抵御外辱!
相比于前幾年那幾個讓眾人難以抉擇的問題,下面對于這一個問題的回答,全國人民可是高度的一致。前不久,對于美國在韓國針對我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一事,國內各各地方的民眾無比統一地以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自覺維護國家主權的思想,主動積極響應起來,一同抵制“薩德”。這高度的愛國熱情不就是一種真情嗎?這說明我們愛國的情懷已經達成共識,能彼此照應對方心中的真情真意。
雖然祖國不是正處于嚴重的內憂外患中,但是我們需要很多類似于屈原、岳飛這樣的愛國人物,也更需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十三億中國民眾。愛國從來都不只是大人物的事,小民也需愛國。
屈原沉江的故事有很多人反反復復地看,也反反復復地感嘆,有些人不理解屈原為什么要舉身投入汨羅江中。君君臣臣,君王視臣以禮,臣侍君王以臣。像他那么有才干的人何苦要為一個昏君所累,轉投別國或者明哲保身不是更好嗎?
屈原生于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家庭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小的時候,以才智兼備、聰明過人聞名于楚。長大后,由于屈原才華橫溢,再加上和楚王同姓,所以得到楚王的重用,身居高位,成為楚國的重要人物。當時七個大國經常互相攻打,楚國的形勢不容樂觀。年輕的屈原在仔細分析完局勢后,看出了秦國對楚國的威脅最大,于是便向楚懷王提出建議,楚國應當和別的國家結盟一起抗秦。楚懷王采納了屈原的建議,讓屈原充當楚國的特使。屈原用自己的才智以及真誠先后說服了其它六國,使得六國聯盟得以順利結盟,楚國被奉為盟主國,楚懷王被公認為六國盟主。
楚懷王對屈原非常看重,之后又派屈原管理國家內政。屈原在整理內政事物時,發現,楚國雖然時大國,但是富裕的都是貴族,貧窮的是平民,忠臣往往得不到重用,有才干的人往往被蒙蔽,長此以往,楚國必定衰弱。一心愛國的屈原決定改革,盡管有人告誡他說這樣會觸怒那些貴族階級。屈原向楚懷王建議改革時,朝中那些因改革而受到損失的高官紛紛在楚懷王面前貶低屈原。楚懷王卻聽信小人,不再那么尊敬屈原,最后免掉屈原的官職。
屈原回到家鄉后萬分悲痛,而在屈原離開后,秦國以詭計離間六國聯盟,使得楚國遭到了秦、韓、魏三國的共同攻擊。在楚國危難之際,楚懷王重新召回了屈原,得到重用的屈原再度負責聯盟抗秦的事情,成功和齊國結盟。可是之后的楚懷王沒有聽屈原的建議,在去秦國和談時受騙被捉,直至死在秦國。秦國的新王登位后不思進取,屈原因建議新楚王拒絕秦國假聯姻而遭貶至荒蕪的邊疆地區,此時他已經四十七歲了。
之后秦國攻打楚國,楚國無力抵抗,失敗的戰爭把楚國人民帶進了黑暗的深淵,屈原看到這一幅景象時后萬分痛苦。但滿頭白發骨瘦如柴的他已無法再回到楚國朝廷,在十幾年中,只能通過詩歌來表達對楚國受苦人民的關心和對楚國重新崛起的期盼。最后因無能為力挽救只能看著自己的國家一步步走向滅亡郁郁寡歡,最終六十二歲的屈原于農歷五月初五轉身投入汨羅江。
屈原對同胞的同情關心以及他的愛國精神時至今日仍然使人們深深地懷念他。民間五月五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的習俗因屈原而年年延續。對于如此愛國的真性情人,中國古今人民無不敬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高度的愛國愛民情懷沒有被楚國的王接受,卻被后代的人民時刻牢記著。古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正氣抗元, 今有林則徐虎門銷煙、無數革命烈士積極探索新中國,至今新中國在國民的高度熱愛下迅猛發展。屈原先生,因為你,愛國情懷住進了每一個中華人民的心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像愛國這樣的人間至愛我們都能無比統一的形成共識,其它的真情真愛又有什么不能引起共鳴,相互共通的。
在我身邊到處充滿這樣的事實,當地震發生時,一位柔弱的女老師把幾個學生按到講桌底下,而她卻用自己的身體死死地擋住從屋頂砸落下來巨石;一位老人跌倒后被送進醫院,老人醒過來后叫來自己的兒子重重地感謝了那位把自己送到醫院的人;一位省吃節用的人用辛辛苦苦掙下來的錢承擔起了十幾個兒童的所需學費生活費;難道你沒經歷過嗎,當你遇到困難向他人求助時,總是會得到回應的。我們隨處可見,那些戴著志愿者帽笑呵呵地問著他人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志愿者與愛心人士。
人間處處有真情,處處有真愛。作為一名高中生,我亦會把心中的真情真愛表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在家孝敬父母,在外關心國情。關注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真心實意地與人相處,將來為祖國的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