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霞
摘 要:藝術生產理論最早由馬克思提出,本文立足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準確把握藝術生產理論實質。在此基礎上探究文化產業背景下藝術生產的新境況,正確審視藝術生產產業化問題,促使文學藝術繁榮發展,進而完善和深化藝術生產理論。
關鍵詞:文化產業;藝術生產;精神生產
[中圖分類號]:I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02
“藝術生產”的概念最先由馬克思提出,經過不斷地完善,形成藝術生產理論,該理論將文學藝術視為人類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深刻地闡釋了文學藝術的實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藝術生產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正接受著商品經濟的考驗,尤其在文化產業的時代背景下,文學藝術生產將何去何從值得探討。
一、藝術生產理論的淵源
藝術生產理論是馬克思的一項獨特發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宗教、法律、道德、藝術等意識形態是生產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1]在1845年到1846年與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是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2]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3]在1857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正式提出“藝術生產”這一概念:
物質生產的發展例如同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關于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仿佛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臘人或莎士比亞同現代人相比。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此,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發展的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說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的不同藝術種類的關系中有這種情形,那么,在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的關系上有這種情形,就不足為奇了。困難只在于對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們的特殊性確定了,他們也就被解釋明白了。[4]
馬克思闡釋了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出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并不完全同步,發展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且藝術生產是與具體的社會歷史形態相聯系的,重視社會實踐性。總體上馬克思探究了精神生產、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認識到它們之間的復雜性,并將“藝術生產”作為與“物質生產”相對應的概念提出。在《資本論》中,闡釋剩余價值理論時,馬克思分析了“精神生產”的問題,他重點指出應當在歷史過程中考察“精神生產”,“精神生產”與一定的“社會結構”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系”緊密聯系。從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馬克思在探索中進一步豐富和充實藝術生產理論。
馬克思的相關理論著述,可以解讀出藝術生產具有兩個重要性質,其一藝術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其二藝術生產是一種精神生產,是勞動生產中的一種。藝術生產是將藝術與生產相聯系來認識藝術問題的,立足點是生產實踐活動。藝術生產活動為作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它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條件,所以物質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生產的經濟基礎,反過來藝術生產也會對物質生產發生反作用。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表明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藝術生產實質上是一種精神生產。
二、文化產業背景下藝術生產的新境況
“文化產業”一詞最早見于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姆的1944年發表的《藝術與“大眾文化”》一書中,文化產業隨之伴隨著工業產業的發展而出現,人們逐漸對它進行多方面的研究。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文化產業從根本意義上說是借助產業手段,以經濟作為強有力的推力,最終實現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滿足,實現國家、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的提升。
在文化產業的時代背景下,文學藝術開始作為一種生產方式,不可避免地與物質生產一樣進入市場經濟的機制,而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遵循價值規律、講求物質收益、不斷要求追求利潤和效益最大化的經濟,這與我們所說的藝術生產的本質、藝術生產的目的追求似乎是完全不同的。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需要按照市場規律來運行,文學藝術生產會出現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人們為了牟取商業利潤,出現一切向金錢看齊,生產部分淫穢、低級、庸俗不堪的作品,一方面歪曲人們的審美趨向,不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人們的道德品質,危害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部分企業家只是立足于短期目標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沒有將藝術產業作為一個長期事業來經營,更談不上實現藝術產業的社會價值,單單注重經濟效益,企業家與藝術家只會形成如同資本主義社會的雇傭關系,藝術家不可能進行自由的精神生產,只會完全忽視自身的天性,無法依靠自己的實力創作文學藝術的精品。
如何權衡藝術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審美性和商業性是藝術產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面對以上的困境,對藝術生產理論的深入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只有在理論指導下,文化產業當然包括藝術產業才能獲得長遠健康發展。
三、文化藝術生產征途漫漫
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深刻理解藝術生產的特殊性,更有助于發揮理論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先導作用。
首先,藝術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而具有商品屬性的藝術作品應將審美價值作為其更高的價值追求。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共性表現為藝術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馬克思指出,藝術生產的社會本質是精神生產,而這種精神生產總是一定階級和社會的精神生產。可見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其特殊性表現在藝術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它并不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我們都知道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它的藝術價值的,文學交換的只是凝結在它身上的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時間,而藝術品本身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所以說文學藝術只能是具有部分商品的性質,卻不能說是商品,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單單當成是一種規模化的產業,它的發展必須是商業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
其次,文學藝術生產是一種高度自由的特殊的精神生產,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旨在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關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成為人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第三種經濟形態。文化產業涉及影像制造業、互聯網信息業等不同領域,由此所帶來的文化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經濟效益方面來看,擁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巨大。在國際上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并且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顯而易見,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在明顯提升。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產業以文化產品為載體,普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使每個個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對廣大民眾的思想觀念起到了凝聚和感召作用。立足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則有助于引導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實踐證明文化產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下,將藝術產品的審美屬性和藝術生產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更有利于創造出輝煌的社會財富。
面對新的社會文化現實,藝術生產理論必須有力回應文化產業背景下藝術生產的基本問題,新時期的藝術生產理論一方面要扎根于馬克思經典著作,另一方面也要從他的后繼者中汲取豐富的理論成果,以更加開放的理論視角迎接文化發展中的種種挑戰。藝術生產理論啟示我們始終將藝術生產作為一種高度自由的精神生產,尊重藝術生產的獨創性,協調好文學藝術生產中商業屬性與審美屬性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等,在此理論指導下的文學藝術才會健康繁榮發展。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113頁.
參考文獻:
[1]楊景祥.藝術哲學(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2]王樹良,張玉花主編.藝術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唐玉琴、徐進主編.藝術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陳旭光.藝術概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5]蔡尚偉,溫洪泉等著.文化產業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6]劉玉珠等.文化市場學——中國當代文化市場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