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峰+王安娜+張抒意
摘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輸出,已是大勢所趨。以培養基礎學科創新型人才為目的,考察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階段過程,通過從個人角度、教育角度及社會環境角度三方面分析影響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性因素,并根據國內外學生的創造性對比,最終就如何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提出建議。
關鍵詞:基礎學科 創新人才 因素 成長模式
所謂創新,廣義上即是利用全新的思維模式創造出有別于常態的發明一種以全新描述為特點的概念過程體系;具體則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需要或是某種特定環境下的理想化需求,以已有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為基礎,提出不同于常規想法的見解,改進甚至創造新的元素、方法、環境、概念等,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型人才,顧名思義,即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大體上講,創新型人才具備三個較獨特的特點:一是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大膽突破傳統的思維桎梏;二是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做好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三是具有強烈的成就欲望,所付出的努力越能有所回報,越能激發其創新動力。當下的學術背景大多是各基礎學科相融合后產生的綜合知識理論體系,基于該體系研究各個領域的學術問題則能有的放矢。基礎學科是指研究社會基本發展規律,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必須依存的知識和規則的學科,大部分為傳統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及文學、哲學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依據人才成長的縱向軌跡表明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科研職業生涯中的培養鍛造對其成長有著各自不同的重要價值。文章首先從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各階段進行分析闡述,通過從個人、教育及社會環境三方面進一步對影響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因素進行分析,最終就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提出理性的建議。
一、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模式分析
基于各個領域的拔尖人才類型相異,國內外提出的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林崇德、胡衛平指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由五個階段組成,分別為自我探索期、集中訓練期、才華展露與領域定向期、創造期和創造后期。郭新艷、沙景華、柯文嵐等認為創新型人才成長大致經歷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全盛期,郭木梁認為,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則需要經歷方向選擇與基層實踐積累期、資源整合期、創新期和平臺停滯期三個階段。結合國內外知名專家提出的觀點,通過整合各個階段所生成的特點及問題,我們從拔尖人才的成長過程以及各階段進行分析,將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1.自主學習探索預熱階段
這一階段即是拔尖創新型人才成長起步階段。最初的學習過程源于家庭教育,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以及家庭給予的學習觀念體系對培養人才起到基礎性作用,隨后小學、中學的自主性學習探索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對未來的創新型思維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學校接觸基礎教育,老師所灌輸的學習理念對其自身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意義不容小覷,表面上學生似乎在利用外界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給自己在探索外部世界的道路上打下了基石,實則是在自主學習,不斷整合,最終為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打下基礎。這一成長階段似乎對未來創新思維的開拓并無太大意義,因為隨著年齡增加對各種理念都會有一定變數,但此階段形成的習慣為最終的創造能夠提供心理準備,因此自主學習探索階段將是一個人創新意識形成的決定性階段。
2.集中學習適應成長階段
集中學習階段則需要創新型人才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即是大學及碩士或博士階段。在此階段,對于基礎學科的解讀相對更加完善,可以掌握更加扎實且豐富的基礎理論體系。創新型人才將在這一階段初步接觸科研工作,并學以致用,將書本上死板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科研實驗中,從而為后期形成創新思維提供理論基礎。創新型人才會對科研工作形成一個初步科技創新的輪廓,由于年齡相對較小,會在心中形成有理想并立志將科研進行到底的信念,因此,這個階段的人才在家庭教育、基礎學科教育以及集中式學習后逐漸形成創新型思維以及培養創新型能力。但在這一階段由于初次接觸科研等要求心思縝密的工作,創新型人才必須迅速適應從被動接受理論知識到主動學習基礎工作的變化,故這一階段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3.創新思維展露鼎盛階段
經過長期學習的理論知識儲備以及接觸科研創新項目的實踐經驗后,在此階段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思維模式逐漸展露,并形成一定的概念模式,最終進入一個創新性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人才有了此前自主學習探索期的學習基礎,進而經過集中學習后形成的初步創新輪廓所做的鋪墊,無論是在理論知識還是實踐能力方面,這種創新思維的專業理念已經逐步建立起來,并能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以及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創新型人才由于這種理念的出現開始擺脫對常規事物的看待,其自由且大膽的思維方式往往是一般人不能建立起來的,并且他們能做到主動承擔科研工作,通過自己的創新型思維做引導以及比較敏銳的洞察力,并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以及加強團隊合作的意識,使創新型思維展露并最終到達鼎盛期。
4.創新后衰退階段
創新型人才在創新思維達到鼎盛期后最終會進入到一定的停滯期甚至出現到下降階段。不難發現,在此階段,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逐漸淡薄,并且其在鼎盛期的創新思維會出現一系列的平臺期,創新激情最終會下降。這一階段的創新型人才在科技活動中,由于諸多因素如他們的科技創新力度不夠、團隊合作意識逐漸下降甚至一些創新型人才對于其在創新思維鼎盛期的成果的沉迷,最終使其到達一個難于實現自我創新思維突破的衰退后期。衰退期的時間長短取決于個人,不同的創新型人才其價值觀念及主觀意識甚至是所處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衰退期的時間長短。因此,創新型人才需要意識到這些因素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最終才能保持持續創新的能力。
二、影響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因素
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因此影響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因素也是諸多。因此,分析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因素對其創新思維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個人因素
首先,一個人內在潛化的理想與信念是影響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身處科技平臺的人才需要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及堅定的科學信念來支撐的,不難發現,科研之路并非平坦,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種種不確定性因素諸多,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崇高的理想道德才能引導其走向未來的科研之路。
其次,創新意識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意識的建立是激發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潛能的關鍵,在正確的創新意識的指引下,創新型人才將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充分結合,逐步內化為自身根本的行為習慣及處事態度,才能使其自身更好地成長最終為科技獻出一份力。為了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專業基礎知識則成為成就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重要階梯,尤其是對于目前各基礎學科而言,若想在基礎學科成為拔尖創新型人才,基于該學科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研究表明,凡有成就的科學家所需要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即是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廣博的知識結構。唯有將該領域涉及的理論知識攻克,才能順利地進行下一步科技實驗的開展。同時,創新型人才不僅僅需要熟練掌握此研究領域的知識,創新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內化過程,創新意識更是需要各方面知識的凝聚才得以形成,因此對于相關專業甚至是其他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團隊合作能力則是影響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點睛之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個人的專業知識再強,動手能力再占優勢都抵不過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個具有明確分工的團隊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展現每個人的能力,并且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保障。
2.教育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即將到來,傳統的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因此,創新教育的推行已然是大勢所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民族興旺的標記。良好的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根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開拓學生的視野及其創新性思維對實現其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因此家庭教育是影響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主要是子女)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群眾教育(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教育的重點是品德教育,以培養孩子優秀的道德品質和養成合格的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等,教會孩子先“成人”。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起著主要的引領作用,這將縮短創新思維的開啟時間。
(2)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學校教育是一種目的性強,針對性強且計劃性強的行為活動體系。在整個教育體制實施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因為教師的價值觀及其行為活動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要善于因材施教,李嘉曾指出,因材施教的策略有利于強化優秀學生的個性素質發展,對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有著促進作用。此外,老師要做到無私奉獻及平等對待各名學生,每一名學生都有無限的潛能,如何將不同個性的學生的潛能發掘出來是老師重要的使命,老師要通過不斷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索使其思維開闊最終形成終態的創新意識。同時,要善于采納國外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通過該種教學方式,摒棄傳統的知識傳授式教育,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廣闊的思路,有更寬泛的時間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最終使得學生形成穩固的創新意志及創新態度。
3.社會環境因素
沈春光指出,觀念、文化、學術氛圍及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對于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樹立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新觀念對于創新人才有著正確的引導方向。開放的文化有著較強的兼容性和持續發展性,鼓勵創新型人才的大膽創新有著重要意義。良好的學術氛圍對于創新型人才成長有推動作用,在扎實的學術理論基礎的指引下,通過良好的學術合作能夠分享團隊之間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各個人才的學術資源優勢,并不斷激發創新型人才不斷向上的創新意識,最終有利于該團隊在競爭中取勝。
三、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體系優化分析
“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研究”課題組對中外青少年的創造性進行分析及比較。研究表明,不同國家青少年創新力的顯著差別并非在于水平的高低,影響其主要的因素是不同的創造力類別。在創造性人格的九個維度上,中國學生在自信心、好奇心、內部動機、開放性、獨立性和冒險性六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德、日學生;但日本學生在懷疑性維度上明顯高于中國學生;德國學生在堅持性維度上顯著高于中國學生。換句話講,中國學生的固定化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及開放性。相反,國外學生開闊的思維模式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發散思維技能及全面知識體系等認知因素對于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影響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有著諸多的因素,每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及行為模式相異,為了培養大批基礎學科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則不可一并而論。但歸根結底上分為內化因素及外化因素兩大部分。作為社會的一部分重要群體,學生必須充分認清自己的價值觀,肯定自己的認知,在其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思考、自身對于發展創新思維的動機等找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使創新的意識逐步穩化于內心,是引導創新型人才健康成長的首要步驟;科學技術、社會風氣以及教育體制的革新則是對創新型人才發展的另一層面的影響因素,基于創新思維形成后的成體,要在積極開放的外化環境中成長,不斷給予其想要進行創新研究的動力,并不斷激發其對科研創新的熱情,輔佐以扎實的學科理論知識、先進的教育體制以及優秀的科研團隊,對于最終的創新型人才的形成起到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廖志豪.基于素質模型的高向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2]林崇德,胡衛平.創造性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養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01):35-42.
[3]郭新艷.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3-225.
[4]沙景華,柯文嵐,鐘帥.我國地質人才現狀與成長規律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0,(12):42-44.
[5]郭木梁.基于人才矢量分析的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06):40-41.
[6]李長萍.影響創新人才成長的主要因素[J].中國高教研究,2002,(10):32-39.
[7]張倩,田爽.淺析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及解決途徑[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1):37-38.
[8]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與培養途徑探討[J].東南大學學報,2002,(03):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