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緩慢,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群長期金融權利匱乏,農村地區金融權利貧困的問題始終困擾該地區發展也影響扶貧攻堅戰略的實施。農村人口可享受的金融服務稀少,而且成本巨大,農村地區金融權利貧困也不符合憲法規定的平等發展權利。從我國發展現狀來看,農村地區金融權利虛化嚴重,這是經濟發展金融資源不均衡配置的結果,也是法律政策不健全的后果。所以農村地區金融權利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農村金融 平等發展權 保護
一、平等發展權視角下的農村地區金融權利
平等發展權作為基本的人權之一廣泛被提及,同時也是發展不平等地區和扶貧工作的基礎理論之一,很多學者認為農村地區人群的金融權利也是平等發展權。相比于農民,農村地區覆蓋范圍更廣,不只是包括農民金融權利不足,還包括地區差異化及城鄉二元化的差異。
農村地區金融權利是一種以人權為基礎、以實質公平為目的的金融權益。雖然農民在法律上與其他群體擁有相同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農民的權利往往被忽視,處于社會弱勢地位。孟加拉格萊珉銀行創始人尤努斯博士認為,金融權利也是基本人權的一種。由于貧困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權利供給的不足,貧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權利的貧困而不是經濟的貧困。通過解決權利的貧困傳導到解決經濟的貧困,金融權利無疑是最好的切入點。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無論是地區發展不平衡還是城鄉發展不平衡,都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權利的嚴重缺失。金融資源作為一種優質資源,本質具有趨利性,根據自身流動特征,不可能主動流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的貧困又反作用于權利,導致權利更加貧困。
二、農村地區金融權利匱乏原因分析
農村地區發展落后很大原因源自于農村地區權利的缺失,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由于種種原因,一直被政府過分監管,對于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政府以穩為主,強調不發生系統性風險,而扼殺金融活力,不僅不能吸引資金流入還導致資本大量外流。而且,農村地區缺乏市場經濟主體地位,農民金融權利也無從談起。具體表現為農村的金融機構不足,涉農金融產品匱乏,農民貸款難、農業保險少、合作金融受到過分監管。
分析造成農村地區金融權利匱乏的原因,不難發現,是農村人口自身條件、市場結構、法律政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現在的困局。首先,農村人口自身認識不到自己權利的缺失,農民權利意識淡薄,法律意識缺失,不關心自己的權利。其次,在當前市場經濟結構下,國家對于農村地區各種資源的調配還有失公平。雖然最近幾年政府不斷調整資源分布情況,對于農村地區有所傾斜,但是對于資源稀缺農村來說這些調配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長期以來,農村金融的主力軍都是農信社及改制后的農商行,但是這些金融機構自身不足,而且長期壟斷農村金融資源,憑借其市場優勢,喪失改革動力,阻礙金融創新,使農村金融市場活力進一步降低。最后,從法律制度角度看,我國法律對農村地區金融權利的保護不足。立法體系不配套,而且周邊法律也存在缺失,如農村地區產權有關規定、農業保險的保護性條款等都存在在法律壁壘。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地區金融權利的匱乏將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而且區域性發展不平衡現象加劇,隨著經濟發展除了金融權利之外,其他方面的權利在農村地區也將缺失更加嚴重。
三、農村地區金融權利保護對策
第一,確立以平等發展權為基礎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國家在金融資源的配置上,應當運用政府“有形的手”將金融資源進行調配。金融權利作為人權的一種,應該在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高度上對金融權利進行保護,維護社會的公平發展。這種分配不公平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調配,及產業角度、地區角度和城鄉角度。國家引導金融資源向第一產業傾斜,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向農村地區傾斜,只有多維化的保障,才能解決金融資源配置不公平的現象。以發展平等權確立農村地區金融資源分布,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完善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激發金融機構金融農村市場的積極性,增加金融市場活力。
第二,以普惠金融理念建立全方位農村金融市場。借鑒孟加拉格萊珉銀行等國外優秀金融反貧困經驗,以小貸為入手點,將普惠金融服務理念投入到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中。從服務對象入手,根治農村金融服務嫌貧愛富的特點,將金融發展權利合理分配給需要的人。增加農村金融產品的廣度和深度,將農村金融產品適應農民發展需要。同時,完善我國信征體系建設,特別是對農村地區建立信征檔案,將金融權利與個人信用相結合,運用普惠金融的理念大力發展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業。
第三,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準入門檻。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本來少之又少,政府對于這一地區的金融監管又過分嚴格,以防范風險為主。為了激活市場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寬金融準入門檻,引導本地資金加入金融服務中,將非正規金融正式化,還可以在法律的約束下合理經營,杜絕農村高利貸等金融現象。放寬準入門檻還有助于將金融多維化,多方面緩解農村地區金融權利匱乏。
第四,完善金融擔保制度。農民之所以難以獲得貸款是因為缺乏擔保,但是在當前農村生產模式下,有資金和擔保物又不一定需要金融資金支持。為了緩解這個矛盾,在農村地區利用扶貧攻堅機會,借鑒國外經驗將擔保改完評價,用信用或者評價指標的方式對農村地區人口經行貸款。
第五,構建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應該加強農村地區金融權利的法律保障,從被服務的農村人口及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兩方面下手,不僅要保護農民的金融權利,更要保護市場參與者金融機構的金融權利。完善農村金融方面法律,同時提高農民的金融權利意識。除此之外,還要對農村地區的其他金融參與者的權利加以保護,共同促進農村地區金融發展。
參考文獻
[1]姚耀軍,李明珠.中國金融發展的反貧困效應:非經濟增長視角下的實證檢驗[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2月,第16卷.
[2]岳彩申,劉中杰.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徑反思與轉換[J].經濟法論壇,2013,(1).
[3]林毅夫.解決農村貧困問題需要有新的戰略思路——評世界銀行新的“惠及貧困人口的農村發展戰略”[J].北京大學學報,2002(5).
[4]曾康霖,羅晶.論普惠制金融[J].西南金融,2014(2).
作者簡介:王淵喆,(1989-),男,漢族,山西太原人,法學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法、法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