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莉
【關鍵詞】 幼兒;數學活動;操作材料;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8—0113—01
一、合理投放操作材料
1. 材料的投放要講究適宜性。適宜的操作材料能夠促進幼兒主動活動,使幼兒主動操作的想法成為可能。所以,在投放材料時,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可操作性。如果準備的材料只能讓幼兒觀察而無法動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實際價值;其次,要注意材料的覆蓋面。要盡可能為幼兒提供人手一份的材料。教師除了用自制和購買的數學操作材料之外,還可以發動家長共同收集廢舊的材料,如可收集一些雪糕棒、餅干盒、積木片、紐扣等,人手一份的材料可以保證每位幼兒都可以有充分操作的機會;再次,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投放材料。小班幼兒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實物比較感興趣,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多用生活中的實物。如:比較大小時可準備大小差異明顯的汽車、洋娃娃、皮球等;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圓形時,可以準備不同形狀的餅干等。
2. 材料的投放要有層次性。在提供數學教學活動材料時,既要考慮到幼兒的整體情況,又要關注到幼兒的個別差異,同時還要注意材料的投放要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如:在引導幼兒給圖形分類時,可先為幼兒提供只有顏色或大小差異的圖形,使幼兒能較快地排除干擾,給圖形按形狀分類。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再根據幼兒發展的情況提供有不同干擾因素的圖形,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對材料的認知按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類。
3. 材料的投放應講究科學性。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將科學探究當作過程與目的的統一體,它不僅定位于“科學過程”、“動手操作”、“讓兒童參加活動”,而且還要求幼兒使用觀察、推理、假設等手段,從科學認識論的角度理解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我們應該重視幼兒自己的操作和探究,教師科學地投放材料可以促進幼兒有效地發現和解決問題,滿足幼兒對數學活動探究的需求,從而得到各方面的發展。
二、有效運用操作材料
1. 加強操作活動的游戲性。在做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游戲中學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基本途徑,更是幼兒數學教學中運用的最基本方法。操作性的數學教學游戲是幼兒通過操作玩具、實物或材料,并按照操作規則進行的一種游戲。通過有游戲情節的操作活動,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擺弄材料變為有趣味的手腳并用的活動,可使幼兒多次反復操作而不感到單調厭倦,有利于幼兒保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如:在“變成一樣多”的活動中,通過小貓釣魚、曬魚和收魚的情景游戲,可幫助幼兒鞏固掌握數量的對應和怎樣可以變成一樣多。
2. 讓幼兒有充分的操作時間。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為幼兒留足操作的時間,使幼兒通過動手、動腦進行積極的探索嘗試,最終達到正確掌握知識的目的。特別是對于小班幼兒或新開設的班級,由于其沒有操作的經驗、不熟悉操作方法,因此更需要老師放慢操作節奏耐心引導。而新開設班級的孩子雖然年齡較小班幼兒大一些,但缺乏操作的經驗,在操作活動中更應該給他們提供充分的時間,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現,從而讓他們通過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同時由于幼兒存在個體差異,操作活動中有快有慢,因此教師應在操作活動中也兼顧個體差異,為能力弱的幼兒多給點時間,不要急于告訴他們結果,讓他們也能自主獲得知識。
3. 在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操作時間的同時,還要給幼兒討論的時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有時會出現不同的操作,這時候教師應該給幼兒討論的時間,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并讓他們和同伴嘗試共同解決,找到正確的答案,獲得真知。如:在“抓把豐收果”的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松子、開心果、板栗,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及記錄的結果發現不同的干果擺在同樣的圓盤中,顆粒大的用得數量少、顆粒小的用得數量多的道理。但是,在操作活動中有的幼兒擺放的方法不得當,出現了與別人不同的結果,這時教師應適時引導幼兒互相討論問題出在哪里,并找到解決的方法,最終得出科學的結論。
4. 在有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并充分運用了操作材料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與其他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如集體教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教學活動中的難點;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進行記錄便于同伴間的交流、總結;同時將操作材料用合適的方式投放于區域活動中并增加材料,可以激發幼兒進一步地探索活動,讓幼兒獲得新的經驗等等。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