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召輝
[摘要]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未能形成協同的育人機制。通過構建協同創新網絡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創新為主導,運用開放共享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實踐育人為橋梁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育人機制,同時也建立相對應的評價反饋機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做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及“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教育部長袁貴仁指出,把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作為著力點,探索形成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協同創新的方法可以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目標是貫徹實施“堅持立德樹人”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要求,是為了能夠用協同創新的方法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協同創新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子系統內部未能形成協同的育人機制
首先,教育者各要素之間缺乏相互聯動的工作機制。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學工部、團委、黨委宣傳部、安全教育人員等德育工作部門之間缺乏相互聯絡的渠道,只從自己部門或自己工作內容的角度開展工作,不考慮相互協調、配合,或者是各職能部門把各項思政工作或德育工作直接都下發給各學院輔導員,加重輔導員的工作負擔,使輔導員沒有精力面向所有同學開展工作,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其次,教育環境各要素之間未能形成協同的育人模式。學校與企業、家庭之間不能很好的溝通交流,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征求家長的合作與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甚至有時候會產生反作用,尤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學校如果不了解企業所需人才的思想品質素質,在人才的德育方面將會與社會脫節,導致專業能力很強的同學也難以就業。
1.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各子系統之間未能形成協同的育人機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各子系統包括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和教育環境。就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來看,這些子系統之間沒有形成協同創新的局面,也不乏一些學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研究,但主要是針對某一子系統進行創新研究,比如教育方法的創新,教育載體的創新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一個整體,只有各子系統之間協同創新,才能實現1+1>2的結果,使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育人機制的構建
2.1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同創新主體網絡體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陣地,也是最重要的陣地。但是學生在課下能否將課上的教育內化于心、實踐于行,主要在于高校能否將及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日常的管理工作、第二課堂及黨支部生活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及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還要取決于與學生家庭及社會的聯系。因此,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工作的網絡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協同創新網絡體系的主體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部門(學生處、團委)、二級學院思想政治工作者(黨支部書記、團委書記、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家庭、企業政工人員、媒體等。各主體之間相互互動、合作、理解,建立長期的網絡協作關系。其中,高校層面的網絡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部門、二級學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專業課教師)對其他各網絡組織起主導作用。
2.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途徑
2.2.1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創新為主導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非常重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制約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協同學觀點看,教育目標能對教育過程起到定向、強化、激勵、調控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過程中,將教育目標創新作為主導,對教育目標、教育主體(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學校、社會及家庭)、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進行協同創新,使各要素在教學目標統籌下產生自組織效應,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形成有序結構。
2.2.2運用開放共享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人是社會中的人,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一致,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是開放的、共享的。“如果說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課堂,那么教育效果則更多地取決于課堂、學校和社會的合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面向社會開放的特殊教育體系,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發展、個人發展的契合,同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共享,從中收獲更大的效益。
2.2.3以實踐育人為橋梁
“在家庭、社區和學校積極地進行精神塑造活動,把積極的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的品德表現作為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標準,而不是僅儀看試卷上的分數高低和道德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可以說,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與否的最終標志是受教育者能否進行相應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和精神生活建構活動”。學生們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可以將在學校學得的道德知識運用于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同時也會將學習的效果反饋給學校,建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實踐育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聯系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橋梁作用。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評價反饋機制的構建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育人局面的良好保持必須有相應的評價反饋機制的存在,以檢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工作開展的進度,過程中有哪些問題出現及取得的最終效果,從而可以適時的調整協同創新的育人工作方案。首先,制定科學、合理、規范、全面的績效評價制度,使各種協同創新的行為有正確的引導和績效評估。其次,建立監督反饋制度。將思想政治工作的所有參與主體作為監督成員,成立監督反饋機構,對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工作進行全面監督和及時反饋。其中,績效評價制度要以監督反饋制度為基礎建立。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