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靜
隨著教育的發展,“研究型教師”“園本化課程”分別對幼兒教師和幼兒園提出了更高標準的教改要求。但其實二者是可以合二為一來看待的,一所幼兒園有了一兩位或者一小批善于鉆研的教師,從而以點帶面,使幼兒園的園本化課程辦得更好。出于多種多樣的教學目的,各地、各類、各級別的幼兒園都在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奮斗,其中教師們無疑就成了沖鋒陷陣的“先遣部隊”,然而一通“熱火朝天”之后靜下心來細細反思回味,才發現最重要的實踐層面操作竟是“蒼白無力”。更談不上“摸著石頭過河了”的實踐了。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顯然是多方面的,我們尋找解決的方法也應是多方面的。由于有的教師缺乏深度的認識,有的因此裹足不前,有的會暫擱案頭,也有的會轉而尋求他徑……江蘇省江陰市夏港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教師在一次教研活動的延續性開展中,偶然地從“如何做研究型教師”這一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中竟理出了一絲頭緒,繼而對“普通教師在研究之路上——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這一園本課題開始了漫漫研討之路……
一、引子
有一次,我園承擔了對江陰市的教學公開活動,這一活動對我們這樣的鎮中心幼兒園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美差”。接下任務后,我園教師都興奮得圍坐一團,討論開了:“活動一定要形式新穎……”“公開活動肯定要創新……”大家眾說紛紜,觀點雖基本都湊到了一起,可是到底怎樣的選題才符合要求呢?正在大家愁眉不展時,中班組的繆艷華老師提出了:“我們中班正在開展‘可愛的動物這一主題,孩子們興致都很高,我想只要是孩子們喜歡的,那活動開展也一定會很精彩。雖說這個主題有些陳舊,再加以創新說不定會很出彩呢!”老師們聽了她這番話,都私下議論開了,從大家的表情來看,好像不同意她這一觀點的占多數,我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這次的機會對幼兒園來說是千載難逢的。但了解繆老師的人都知道,雖說她平時在同事中間不聲不響,可只要是她教過的幼兒沒有一個不喜歡她的,而且平常她組織各項活動也都條理清晰。出于對她的信任和希望,我們初步決定把這一活動的框架定了下來,在幾次的“教案制定—活動試上—反饋評價—修訂落實”之后,產生了下面的活動:
二、實錄
2005年3月18日星期五,在我園小而簡陋的多功能廳里,四周擠滿了五六十位領導和同行老師,大家都被場地中央兩側大大的“AB”兩個字母弄得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是演出還是上課……上午9點整,活動正式開始了:
【活動名稱】“都想有個美麗的家”
領域:綜合;年齡班:中班; 執教:繆艷華。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激發幼兒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通過觀看課件“關在籠子里的動物”和“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的動物”,引出討論話題“動物關在籠子里好還是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好?”
(1) 出示課件一(被關在籠子里的動物):你們看到了什么?它們住在什么地方?
(2)出示課件二(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的動物):看看這些動物住在哪里?
2.游戲
“AB對對碰”,引導幼兒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
(1)“有的動物關在籠子里,有的動物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那你們認為動物關在籠子里好還是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好呢?”
(2)開展游戲“AB對對碰”。
“有的小朋友認為動物關在籠子里好,有的小朋友認為動物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好,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是吧?現在進入“AB對對碰”游戲,如果你覺得動物關在籠子里好就坐A方,如果你認為動物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好就坐B方,想好了嗎?”
(幫助幼兒按自己的觀點分兩隊坐好)
“現在請兩隊小朋友輪流說說你們的理由,看看誰的理由說得好,就能為你們隊贏得一面小紅旗。兩隊小朋友來比一比,看哪隊紅旗贏得多!”
幼兒討論,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活動中通過數兩隊獲得的紅旗激發幼兒的積極性。
請幼兒做第二次選擇,并說說理由。
(3)出示課件三(聽動物們的心聲)。聽完后請幼兒說說動物們說了些什么?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動物們的心聲,動物關在籠子里好還是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好,你們得出的最后的結論是什么?”
(4)出示課件四(看被破壞的森林),激發幼兒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是呀,動物們都喜歡住在森林里、草原上,可是你們看森林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動物們住在這里會開心嗎?為什么?我們怎樣來幫助這些動物呢?”
3.繪畫:美麗的森林
幼兒畫畫,畫完后把動物送到森林里,結束活動。
活動無疑開展得非常成功,在老師們都對繆老師刮目相看、佩服有加之時,我不失時機地組織大家共同進行反思:活動成功了嗎?成功之處在哪?還有沒有待改善之處呢?
三、反思
在經過多次的研討之后,我們共同做出了如下評價:活動立意新穎,教學方法獨特,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恰當,幼兒主體地位突顯。
1.關注生命、關注自然——教育思想體現主流價值
教師以“有的動物關在籠子里,有的動物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那你們認為動物關在籠子好還是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好呢?”為引子,打開了幼兒對自然、對生命的關注,并且讓幼兒在沒有任何暗示的情況下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覺得動物關在籠子里不好,“失去了媽媽、失去了伙伴,非常孤單”;有的認為動物應該關在籠子里,“老虎、獅子要吃人和小動物,人們就看不到精彩的馬戲表演了。”最后,聽到紅毛猩猩說關在籠子里不快樂的原因,了解了動物們的心聲——回到大自然中,想有一個美麗的家。此時,幼兒的心真正被觸動了,他們明白了所有的動物生命都是無價的,都應是屬于它們自己的,而非由他人支配。雖然還處于懵懂階段,但肯定會引起幼兒很長時間的關注。
2.用心感受,用心傾聽——教學過程關注主體地位
在活動中,教師始終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雖然幼兒自由地分成了A、B兩組進行類似辯論式的對話,但教師并沒有表露出自己的觀點來暗示哪一組幼兒是向正確的觀點靠攏的,而是以接納、尊重的態度和表情鼓勵幼兒充分地、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3.游戲人生,其樂無窮——教學方法注重游戲開發
毋庸置疑,游戲是幼兒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擁有孩子般的童心、童趣——一顆游戲的、創造的“心”。幼兒在游戲時是最開心、最放松的,在游戲中的思維也是最活躍、最富有創意的。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創設了類似智力比賽性質的“AB對對碰”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根據自己的觀點自由選擇A或者B兩組進行辯論,使幼兒在游戲中發表觀點,在游戲中碰撞思維,在游戲中獲得認知。
4.與時俱進,引起共鳴——教學手段體現人文思想
教學手段的運用就像畫龍點睛之筆一樣重要,在活動中通過展現草原上馳騁的奔馬、大海上空恣意飛翔的海鳥和籠中焦慮不安的猩猩從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引起了幼兒的共鳴。以5~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視角出發,課件的制作既直觀可見又有一定的深度,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最后通過繪畫、再看課件等方式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從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外溢的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后續
本次活動雖然暫告一段落,但帶給全園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以及對幼兒的認識。大家的轉變也開始了:
1.樹立終身教育觀,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課程處于基礎位置,它的對象是處于人生起跑線上的幼兒,三歲看老,童年獲得的經驗會影響一生,因而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幼兒的現實生活,更要關注其未來的生活,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幼兒是因此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自我學習能力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信賴于教師、懶于思索……如果是后者的話,無論教師教了什么、教了多少都是幼兒教育的失敗,因為幼兒失去的遠比他們得到的多。因此,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思考“教給幼兒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所以教師應該把教育看作為幼兒一生的學習和發展打基礎的活動,授人以漁,這樣幼兒教育才無愧于被稱為“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才能真正成為符合終身教育理念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故而幼兒所獲得的發展也才不會是情感缺失的、表面的、片面的、暫時的,而是積極愉快的、真實的、全面的、可持續的。
2.樹立活動教學觀,促進幼兒建構性學習方式的形成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評判活動效果的好壞往往依據幼兒獲得了多少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為了達到讓幼兒多學知識這一目的,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重知識輕情感、態度、個性的教學方式不僅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而且使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降低,甚至開始厭倦學習。這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忽視了學前兒童發展的基本特性 ——活動性,活動的特點一是“活”,二是“動”,這是學前兒童的最大特點,學前兒童好動,喜歡游戲,他們在活動中能充分展現自己,身心各方面都得到有益發展。福祿貝爾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活動的本能,嬰兒期以后這種活動本能主要表現在游戲中,在游戲中幼兒最能表現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應該樹立活動教學觀,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使幼兒在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
3.樹立整合課程觀,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俗話說:“教有法而無定法。”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朱家雄教授說:“做反思型、研究型教師。”怎樣才是反思型、研究型教師呢?朱教授繼續解釋說:“在行動中反思。”是的,我們的老師太需要“在行動中反思”了,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學習新的教育觀、兒童觀,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我們的實踐活動,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思考、討論、再實踐,這就應該是整合,用理論武裝自己的思想,用行動檢驗理論,憑借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和感悟,對多變情景能創造性地作出自主的判斷和選擇“教學機智”,這就是反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家雄,張亞軍,吳 玲,等.教師的專業成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夏港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