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凡
摘 要:《許三觀賣血記》作為余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位普通民眾許三觀在動蕩起伏的中國社會一次又一次地賣血,以此來謀求生路、渡過難關的故事。在作者的敘述過程中,“血”這一主要線索充斥著許多豐富的內涵和意向。本文試從《許三觀賣血記》的故事情節和社會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小說中“血”的意象進行探討和總結,進而更好地剖析、反思當時中國社會乃至當今社會人下性的復雜。
關鍵詞:血;意象;許三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1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于199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它講述了一位普通百姓許三觀在動蕩起伏的中國社會通過賣血的方式來謀求生路、渡過難關的故事。從第一次賣血時的好奇,到被生活所迫不得不賣血,到最后,血再也賣不出去,許三觀一共賣了12次血?!把痹谛≌f中,浸染著許三觀及其家人的人生軌跡,也涂抹著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國普通民眾艱難的生活場景。因此,在作者的敘述過程中,“血”充斥著許多豐富的內涵和意象。
本文試從《許三觀賣血記》的故事情節和社會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小說中“血”的意象進行探討和總結,進而更好地剖析、反思當時中國社會乃至當今社會下人性的復雜。
本文認為,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血”的意象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生命的苦難
在許三觀的人生道路上,“血”與苦難是緊密相連的。在他賣血的十二次經歷中,只有三次是自愿的。在剩下的次數中,不論是為了醫藥費,還是為了賄賂二樂的隊長、給一樂治病,許三觀所賣的血,都更像是那個年代可以和苦難做等價抵消的商品。因此,每一次“血”的出現,都意味著苦難的伴隨。
除此之外,許玉蘭對血的態度也同樣值得我們思考。在得知許三觀為了還鐵匠的債賣血時,許玉蘭大聲斥責許三觀“把祖宗給賣啦”并表示羞愧。但到了沒有錢請二樂隊長吃晚飯時,許玉蘭卻變成了一個“哭訴著求許三觀再賣一次血”的人。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這一變化呢?是壓在貧苦老百姓身上一個又一個無法逃避的苦難。大躍進、自然災害、文革……人們不得不通過賣血的方式來尋求一絲生活下去的希望,來尋求與社會妥協的“交易途徑”。
二.親情的溫度
許三觀賣血所得的錢成功幫他組建了家庭,“血”在這里變成了可以獲得親情的籌碼?!把墶弊怨乓詠砭褪蔷S系家庭和睦關鍵紐帶,它的意義甚至高于金錢和權力。因此,當許三觀得知一樂并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時,他對許玉蘭的態度轉變為“憤怒”與“抱負”,而對無辜的一樂,他則采取了冷漠和排斥的態度。
許三觀因為一樂的身世成了“烏龜”,他的行為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但當許三觀得知一樂離家出走后,他卻宛如一樂的生父一般焦急地尋找一樂,找到后罵罵咧咧地帶一樂去飯店吃面條。一樂的生父何小勇出車禍需要一樂去房頂“叫魂”,許三觀不僅讓一樂去了,還當眾用菜刀劃破自己的臉,并宣布“你們中間有誰敢再說一樂不是我親兒子,我就和誰動刀子?!惫适碌竭@里,他的血再不僅僅為 “有血緣關系的親人”而奉獻,這種跨越了血緣關系的父子情著實令人感動。后來,為了給兒子治病,許三觀更是一路賣血到上海,險些喪命。
總體來看,在許三觀非自愿賣血的情節中,他賣血的原因都是為了他的家庭。雖然他賣血所得的錢會被拿去消費,但隱藏在血液背后熾熱的親情溫度是不會冷卻的。
三.人性的善意
故事中不乏體現人性之善的情節。雖說賣血前可以多喝水來“沖淡血液”,但當來順和來喜兩兄弟決定將自己的血賣給許三觀一碗來幫助他時,他們堅決不肯多喝水。再如許三觀在林浦的河邊喝冰水時,居民們都友善地主動為其送上茶水,并且應其請求贈送了鹽。
許三觀要賣出的是自己的血,但他的血液中,早已融入了兩兄弟和許許多多陌生人對許三觀的善意和幫助,更體現著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人性的善意便注入在了這濃濃的血液中。
四.人性的貪婪
在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時,根龍和阿方就教會了許三觀“多喝水沖淡血液”的方法。當他第六次賣血時,許三觀得知阿方因為喝太多水把膀胱撐破的事情。這種得不償失的喝水行為恰恰暗喻了人性的貪婪。
來順和來喜兩個年輕力壯的小兄弟,在許三觀的誘惑下進行了第一次賣血。他們嘗到了賣血的甜頭,認為這是一件不費力氣又可以快速賺錢的好事,計劃著以后不再搖船而是通過賣血來賺錢。許三觀好心勸說血不能賣得太頻繁,不然對身體不好,他們卻聽不進去,打算搖船到下一個城市時再賣一次血。貪婪的種子已經在他們的心中發芽、生長。
血液可以被當作商品來出售。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圍繞著賣血所產生的事件中,人性的貪婪也暴露無遺。賣出去的是血,更是千千萬萬勞苦大眾對生活的無奈嘆息。但是,在血液交易背后人所具有的貪婪本性是不可忽視的。
結論:
許三觀是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國普通民眾中的一員。他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的生存,為了自己,在那個物質匱乏、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年代選擇了賣血。血在小說中的出現,不僅象征著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苦難,成為了連接親情甚至高于親情之感情的紐帶,也深刻體現著人性的種種善意和種種貪婪。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人性是非常復雜的。它們的種種形態濃縮在了可以當作商品出售的血液中。人們在苦難的壓迫下可以喪失原則,貪婪的本性也會暴露。但同時,人們的善意和親情橋梁所支撐的溫暖也并不會磨滅。反思當今社會,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賣血的現象也不復存在。但那個年代人們所賣的“血”會轉化為其他物質形態的存在,那個年代人性的復雜在當今社會也并沒有消失。我們只有從根本上矯正人性的不足之處,發揚美好善良的人性面,才能使社會向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