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雅軒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01
在中國文學史上,路遙的一部《人生》不可忽略,這本書作為路遙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在我國當代文學中取得了較高的文學成就和地位,其中塑造出了非常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一定時期的社會現實。其所展現的也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封閉隔絕的黃土高原上所有可能正在發生著的故事,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社會文化傳統的變遷與社會活動的調整所造成的種種問題,都通過問題映射了出來。使讀者更加直面的、真實地感受到人物命運被時代所禁錮的同時,又不斷突破原有社會活動和規律的勇氣,看到一個鮮活的動態的立體的、現實的黃土地大世界。
小說中表現出來的陜北是集中體現在書中人物的悲苦命運之上,那些黃土地上父老鄉親的悲苦人生,是那一特定時代的獨特悲鳴,又是那一時代的特點,他們生之多艱,而又代代相傳,陷入了世代無法擺脫和改變的悲劇宿命。高加林的祖父輩德順老漢們,曾承受給地主當長工的艱辛和屈辱;其父輩也是各有各的不幸,父母親的痛苦既來自物質生活的貧窮,又來自權利的懼怕,他們像害怕莊稼地里長出無法祛除的雜草一樣,懼怕著、擔憂著勤勤懇懇的生活有絲毫的波動。“沉迷”著自己莊稼人的身份,將自己只當做是耕地的牛一樣重復而又拼命的勞作時。書中有一句話,格外真實又格外殘忍,是高加林的母親絮叨的規勸他的一句話,“人是鐵,飯是鋼,你不想吃,也要掙扎著吃……”這句話絲毫不留給高加林一寸喘息的空間,母親在害怕,害怕兒子不能使應身份和地位的改變,作出極端的舉動。苦難在文學語言中肆意的流淌,充滿了每一個人物對在社會中所體驗到的切膚之痛和難言之辱。由于那個時代的特殊性,社會法制建設混亂,使得國家內部出現了短期的錯誤發展方針,使得社會和個人都不能正常發展,反而處于一種畸形的狀態,導致那個時代的人民在生活過程中大多備受屈辱,再加上黃土地中地域的封閉性,造就了其悲憫的人生經歷。
而同時在歷史重壓下,《人生》每個人物在的他們的悲劇宿命中又都是卑微的。例如在高加林在被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教師名額后高加林的父親所說“你聽著!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見了明樓還要主動叫人家叔叔哩!臉不要沉,要笑!人家現在肯定留心咱們的態度哩!”,在初讀《人生》時,這段話便給予了我強烈的震撼,這句話不僅是高加林的父母對他所說,更是過去千千萬萬個農村中國父母,對他們子女所說的話,這句話所反映的是中國大多數普通群眾對人生和生活的態度。他們時刻關注周圍的人群狀態,注意看別人臉色,在意身邊的人對自己生活的評價。一生兢兢業業、隱忍屈從,避免招致別人的非議。這是較為精準并具有一定集中性的人民對生活的順從,從而尋求平衡。可以說這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中國農民得以生存的“中庸”之道,而《人生》則將它再次真實的展示出來、揭露出來,赤裸裸的擺放在我們這些新時代讀者的面前,而生于法治健全社會的我們,應該是無法體驗這樣的對自己生活和生命的態度,所以,在讀《人生》之時,除了是對黃土地大千世界的感嘆,而更多是體會到作者字里行間所傳達的那滿溢的對那么時代人民的悲涼之感。
同時,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對真實的生活與真實的人物的重新展現,而在《人生》的眾多人物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黃土地女人是巧珍,在那個激流勇進的時代里,巧珍的存在代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美德的繼承,她的思維方式和行動都貫穿著以仁為本、以德報怨的儒家思想,同時也帶有愚昧、依附和自卑等文化慣有缺陷。在讀者看來真即對她“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又能夠在她善良與純真的話語中產生共鳴感。巧珍這一人物形象,說著活生生的地道陜北方言,這一腔濃郁的陜北口味,充分展現出以巧珍為代表的陜北人們的質樸和實在性格,同時她表現出的陜北黃土地女人的勤勞、肯吃苦,還有愿意為愛犧牲情懷和心理。甚至在最后巧珍被高加林所拋棄后,她過分的固守“婦道”,喪失自我意識,這些都表現出封建文化和封閉的地域環境影響下的中國女人真實的一面。
另外,路遙的《人生》中還展現出了一種比較鮮明的土地即生命的思維,這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和中庸哲學,處于傳統農耕經濟時代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日與黃土為伴,并以此生活了幾千年,世代傳承著同一片土地和同一種文化心理,使中國人民出現了一種近似本能的崇拜。而《人生》的故事發生背景,正處于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的人們都開始試圖出走土地,去追趕現代文明的進程。但是已經深深扎進陜北人民血肉中的土地崇拜,讓人們在探索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充滿了矛盾和迷惘以及無所適從。例如:在高加林終于能夠離開他貧瘠的家鄉時,在告別的那一刻“心里一下子涌起了一股無限依戀的感情……他覺得對這生他養他的故鄉田地,內心仍是深深熱愛的!”直到分離的這一刻,高加林才認清了埋藏他心底的那份對土地的羈絆。最后當高加林經歷了事業和愛情的雙重悲劇后,他回歸土地,德順老漢慨嘆道:“就是這山,這水,這土地,一代一代養活了我們。”這時的高加林,他所跪拜的已經不僅僅是德順老漢,還有他家鄉的故土。德順老漢的善良和慈愛,讓高加林將土地與敬愛的德順老漢合二為一,將自己的生命的價值與鄉土密切聯系在一起。
《人生》中所展現的人物悲劇命運和代表人物的形象,都讓讀者感受到世間生命的獨特意蘊,其著作的現實性更充分體現出現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敬重生命的精神,使得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給予讀者以共鳴,并給予文字語言以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