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巔峰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紅樓夢》中的兩個主人翁——賈寶玉和林黛玉是曹雪芹傾其心血和激情、理想刻畫的人物形象。本文以寶玉因情因景而哭為出發點,分析寶玉哭時所產生的濃郁的悲劇氛圍所含蘊的情感。
關鍵詞:《紅樓夢》;賈寶玉;“哭”;因情因景
作者簡介:李藝(1988.1-),回族,女,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01
劉鶚在《老殘游記》中說:“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這無非是對寶玉落淚的精警而深邃的,令人發省的見解。寶玉的情感不止表現在對人這一生命個體的情懷,而表現在對自然,對宇宙萬物的態度——則為自然崇拜和仰慕。“寶玉早就以自然之水、泥比喻女性性格之清和男性之濁,還說:‘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樣,得了知己,便極有靈驗。”[1]而這就充分體現出寶玉對自然景物的人性觀。
一、寶玉——因景而哭
寶玉是多情,感性,至性的結合體,以無生命的自然之物為對象,來訴說自己的一切心事,將自己的情寓于自己所看到的景物身上,給予景物以人的特性,人的性格,人的情感,讓景的一舉一動來表達自己的情語,觸動心底深處的情感。
“寶玉在《紅樓夢》中是至純,至情,至憂,至悲的典型”[2]有“千古情人獨我癡”這一稱號。他對萬物有著對人般的愛憐,疼惜,以至于對萬物的情感有種癡迷感,也就是由情癡來愛憐萬物。在第二十八回中,“在將要到達花冢時,正見黛玉葬花,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慟倒在山坡之上,懷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試想林黛玉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斷腸!”[3]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寶玉“不覺慟倒在山坡之上”是因為黛玉作為大觀園諸女兒中的一員所葬之花是不是在暗示她們的命運也會想落花一般的短暫,是否會像流水般一樣隨波而逐,這種悲天憫人之情是寶玉所特有的情感。又如在第五十八回中,寶玉因為大病初愈而拄拐去看望黛玉時,看到“我能病了幾天,竟把杏花辜負了!不覺已到‘綠葉成蔭子滿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煙已擇了夫婿一事……因此不免傷心,只管對杏樹流淚嘆息。”[4]寶玉的這次落淚是從自身心靈感應的角度為主,以杏花的凋落來感嘆時光的飛逝,但是這里更多的是將杏花看作是大觀園中那些即將逝去或是要逝去的眾女兒的一種傷心和吊念。
二、寶玉——因情而哭
如在第五十七回中,寶玉因見湘云漸愈,就去看望黛玉,在于紫鵑聊天的過程中,聽聞黛玉要被接回林家,“寶玉聽了,便如頭頂上打了一個焦雷一般……無奈寶玉發熱事猶小可,更覺兩眼珠兒直直的起來口角邊津液流出,皆不知覺。給他個枕頭,他便睡下;扶起他來,他便坐著;倒了茶來,他便吃茶……”而黛玉這邊一聽寶玉這般的光景,“……李嬤嬤乃久經老嫗,說他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了。‘哇的一聲,將腹中之藥一概嗆出,抖腸搜肺、熾胃扇肝的大嗽了幾陣,一時面紅發亂,目腫筋浮,喘的抬不起頭來……”[5]這一番折騰后,我們可以看出,黛玉在寶玉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寶玉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他對黛玉的情已經到達了“癡迷”的地步。歐陽修的《玉樓春》詞云:“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落花成,始共春風容易別。”[6]詞中之“情癡”二字仿佛就是寶玉之情之癡的闡述。寶玉的“情癡”是對黛玉獨有的愛的表達,是他心靈深處真實的表達,使他才會因紫鵑的一番有關黛玉的話讓他發癡,發狂,發癲。也許,這才是寶玉心中對黛玉愛戀的最好詮釋。寶玉因情因景而哭是寶玉對萬物的愛憐,對萬物擬人化的一種特殊情懷,在情與景的融合中將自我悲傷的情感基調用“哭”標示出來。正如《詩經》中:“知我知謂我心憂,不知我知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寶玉的這種情感基調作為《紅樓夢》中的一根紐帶貫穿于全文之中,這更加體現出寶玉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眷戀,對宇宙萬物的無限感慨。而這與后文中“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意境對照起來,將寶玉的“哭”更顯得凄涼,悲惋,憂傷地氛圍在文章中油然而生。
注釋:
[1]王海燕.花魂詩魄女兒心——林黛玉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30.
[2]任鷹.中文學科論文寫作[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151.
[3]霍國玲 紫軍.脂硯齋全評石頭記[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359-360.
[4]霍國玲 紫軍.脂硯齋全評石頭記[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689.
[5]霍國玲 紫軍.脂硯齋全評石頭記[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675.
[6]吳組緗.名家圖說賈寶玉[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206-207.
參考文獻:
[1]吳組緗編.名家圖說賈寶玉[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2]霍國玲 紫軍.脂硯齋全評石頭記[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3]任鷹.中文學科論文寫作[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