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澤建+郭騰飛
在深入推進全民終身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習型社區的創建氛圍中,我們對掃盲教育工作方法也進行了多種實踐與探索,找到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與方法。其中,既有集中學習也有個別輔導;既有在教室內按部就班地開課也有因地制宜在室外學習;既用省編教材也結合鄉土資源自編教材;既有單獨掃盲也采用“多活動捆綁”的方式,把掃盲工作與學習型社區建設相結合,與終身學習活動相結合,與老年人或婦女保健講座相結合。只要是行之有效、群眾喜歡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下面我介紹一下我們的掃盲工作創新方法。
一、親情助教,使掃盲教育日常化
集中開展掃盲輔導學習的次數總是有限的,想更好地開展掃盲工作必須加強個別輔導,個別輔導又會受到輔導教師不足的限制,所以必須招募志愿者。我們在招募學生志愿者和成人親情志愿者方面主打“親情牌”,就是給每個文盲學員選定一個或幾個親人作為自己的掃盲輔導老師。通過各種形式深入宣傳、廣泛動員,在全鎮上下營造濃厚的掃盲氛圍。
在農村還有一部分中老年人,由于年輕時沒能接受教育,識字不多,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缺少精神文化生活,晚年生活難免有些乏味。我們通過登門做工作,宣傳掃盲的意義,講解掃盲的方法,讓他們都樂意為自己的親人做親情志愿者開展掃盲工作。每天一個字,天天有進步,很多老人越學越有興致,還有些老人在孫輩寫作業的時候也主動湊在一起自學,有不懂的隨時問問,這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親情助教”現象。
鹽廠村的姚玉蘭大娘一見到我就高興地說:“感謝你郭老師,沒想到老了,還有機會學習,你和我孫子教了我文化,讓我現在的生活更方便了。”她沒等我插話又接著說:“我小時候因為家里窮,沒上過學,不會寫自己的姓名,也聽不懂普通話,感冒藥也不知道該怎么吃,去市場買東西也不會算賬,去銀行取養老金也不會簽名,生活很不方便。現在好了,孫子每天教我認識一個字,還教我在網上看新聞,我能獨立外出活動了,我很謝謝你們。”
二、自編課程,使掃盲教育生活化
因地制宜,自編教材,提高掃盲教育的吸引力,也是我們的工作亮點。我們從本鎮掃盲工作的實際出發,根據老年人的知識水平,自編家鄉掃盲讀本。內容安排盡可能貼近學員的生活實際,從學員的眼前、身邊、工作、生活范圍采編,拉近與學員的情感。我們再通過精心組織,穩步推進,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與村干部密切配合用好家鄉掃盲讀本,調動文盲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和參加學習的熱情。
家鄉掃盲讀本要結合識字教育要求,重點編寫本鎮基本概況:家鄉風俗、家鄉旅游、家鄉交通、家鄉名人、家鄉特產、銀行單據、生活計算、健康知識、安全知識、生活竅門、防盜防騙等。通過對掃盲讀本的學習與宣傳,構建和諧社區,推動文化發展,提升文明素質,享受人生智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下莊村朱小英老人的家擠在小巷中三間低矮的瓦房內,她的愛人叫翟天仁。一進門,她和我們熱烈地交談起來,她知道我們的來意后,就一個勁地搖頭擺手:“我這么大年紀了,我不學,我不學。”我們先拿出家鄉的掃盲讀本給她翻開,讓她看看圖片,她一下子就被家鄉的圖片吸引了,指著圖片說:“這里我去過,這里我也知道。”我們又從生活小竅門這里給她看圖講起,她很快便改變了態度,說這本書很好、很有用。現在,掃盲讀本已經成了她愛不釋手的寶貝,她經常會與鄰居探討上面的知識。
三、文化墻景,掃盲教育趣味化
在浙江省象山縣,文化墻已經成了美麗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圖文并茂、文化氣息濃厚的文化墻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道德教育、傳播精神文明、豐富文化生活、宣傳方針政策、宣傳法律常識,成為傳播先進文化、促進新農村建設、涵養文明鄉風的有效載體,還成了我們掃盲的“新學堂”。
掃盲工作也要創新,如果總是讓老年學員坐在教室里上課,他們也會疲倦。文化墻上的文字往往采用諺語、歌謠、順口溜等多種形式,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令人賞心悅目,易于學員理解接受。文化墻不僅提供了看圖識字的功能,更倡導了新風尚、弘揚了正能量、讓學員學到了有用的知識。這種方式很受老年學員們的歡迎,他們沿著文化墻邊走邊聽老師的講解,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身體,還在討論中愉悅了心情。
最近農村文化墻成了老年人們每天必須光顧的地方。他們在晨練和傍晚鍛煉的時候一定要在文化墻旁邊駐足觀看討論,并不停地辨別著文化墻上他們剛剛認識的字。最近海墩村的李樹平和王起亞兩位學員對掃盲學習有點著迷,文化墻成了他們的學堂,他們對不認識的字總要試著看圖猜字,還經常拉住路過的年輕人主動學習一些不認識的字。2015年他們兩人被評為“象山縣學習之星”。
掃盲工作關系到國家的和諧發展與人民的幸福生活,考驗著掃盲工作者的智慧與毅力,但是只要心系百姓、大膽探索,總能找到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掃盲形式與方法,我們要一直行走在掃盲的路上。
(作者單位:浙江省象山縣賢庠鎮成人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