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紅 水忠新
[摘要]本文提出了作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論述了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更好的孕育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發揚學生的個性,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優化;作業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但在現實教學中,機械、重復的練習還大量存在。這樣,雖然能夠識記大量語文知識。但難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更難以孕育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如何使語文作業走出反復操練的泥沼,讓它發揚學生的個性呢?下面談談我對語文作業設計的一些嘗試,
1作業設計要有層面性
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們設計和布置作業應該針對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獲得成功、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更讓學困生“吃得消”。在作業設計時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作業,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1)作業量的分層。一個班級中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不同層次的發展,教師布置作業的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節。我們對于那些學習態度認真、能力強的學生,基礎性的作業可以減少,對于那些學習懶散、態度不認真、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就適當增加基礎作業量,并加大對這些學生的檢查力度。
2)作業難度的分層。作業的難度應略高于學生知識水平,具有思考的價值,學生才會對其產生興趣。因此,我們針對學生語文能力有差異的客觀事實,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確定相應的目標,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基礎、發展、創造三個目標,給他們創造自我發展和提高的平臺。
如A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B套餐的題型較A套餐要低一層次:而C套餐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比如《開國大典》,我設計了作業超市供學生挑選。1.背誦、抄寫課文第七自然段。2.摘錄、朗誦課文中最令你激動的句子。3.收集有關開國大典的資料和同學交流。4.如果你在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你會想些什么?試著寫一寫。這樣的作業布置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同時,學生又具有好強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有的學生會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2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影響學生作業質量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對所布置的作業感興趣,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也常常使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現行的教材在編排處理上,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作業開放的空間。如果我們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計出趣味性的作業,學生就會從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得到滿足,從而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讓學生總保持一種新鮮感,
例如在作業要求上,我這樣設計:A.唱反調——寫反義詞。B.啄木鳥——找錯別字、修改病句。C.魔方城堡——排列錯亂的句子。當然,增加作業的趣味性,不僅僅表現在作業要求的變化上,重要的還是內容的革新。例如,A.續寫。在學完課文以后,順著作者的思路把課文再寫下去。通過續寫,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培養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及表達能力等。B.畫圖想象。畫圖想象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學習效果。學習《鯨》一課時,學生對鯨睡覺的樣子很感興趣,我就布置作業,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鯨睡覺的樣子。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落實了所學知識。
3作業設計要形式多樣
作業形式是多樣的,不同階段、不同年級的孩子。應該擁有適合自己的形式。孩子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生硬的、單一的、重復的形式,會使孩子產生厭倦的情緒,從而質疑作業的真正意義。我們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時,應該在形式上更實用,在功能上更貼近教學目標,在效率上更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考察上更體現課堂的延續。從而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如1.問。課后布置學生向家長、鄰居等詢問的作業,補充課本上所接觸不到的知識。2.做。有些課文學完后指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動手做做,加深對課文的感受。3.演。讓學生回家把自己充滿感情的朗讀表演給家人看:學完課文后自編一出課本劇,在班隊活動課中表演給大家看。4.聽。訓練學生認真地聽別人說話,培養敏銳的反應能力和快捷的思維判斷能力。5.說。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說給親人聽。6.讀。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閱讀報刊,閱讀名家名篇,摘錄優美詞句。7.寫。寫讀了課文后的體會,寫故事的結尾,用課堂上學到的寫作方法寫寫現實生活。8.收集性作業。讓學生看看電視,聽聽新聞,并定期進行反饋、交流。9.想象性作業。教師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想象力。10.觀察性作業。我們平時要學生勤于觀察生活,做好生活筆記等。
4作業設計要突出重點
每篇課文有教學重點,每堂課也有教學重點,老師要著重講,學生更要很好消化,只有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豐碑》后。設計這樣一道題目:軍需處長的動人事跡在某博物館展出,當你看完軍需處長的事跡后,博物館請你在留言簿上留言,你準備寫什么呢?在完成這道題的過程中,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又突出了課文重點,學生明白了學習這一課,主要是要學習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品質。
5作業設計要培養創新能力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課堂作業設計也要為這個目標服務。如教學《黃山奇石》后,啟發思考:除文中寫到的奇石外,想想還有哪些形狀的奇石?你能給它們取些動聽的名字嗎?要求學生用一組排比句說一說。這樣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受到啟發,充分發揮想象,展開創造性思維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語文新課程標準》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改革指明了航向,也引領我們提升了作業設計理念。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跟練習的重復次數并不簡單地成正比例關系,這就要求課堂作業的設計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重視和把握作業設計方法,更好地突出開放性、趣味性、人文性、創新性、發展性。把語文作業設計推向深入,真正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更好地營造學生的個性,使天性得以張揚。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