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探索校企文化對接融合的有效途徑,著力打造校園文化的職教特色,充分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更好地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
【關鍵詞】職業院校 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 對接融合 以文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43-01
職業院校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須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成長成才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校企文化對接融合的有效途徑,厚植校園文化引領學生發展優勢。
一、創新學校辦學理念,引領校企文化對接融合
職業院校要在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過程中,將企業先進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學管理要素中,對校企文化對接融合進行頂層設計。
1.創新學校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念,是校園文化的靈魂。職業院校要堅持“辦學貼近市場,專業對接產業,課程融入崗位,人才適應需求,學校服務社會”辦學理念,使學校價值觀念、管理理念和行為方式與市場、企業接軌。緊緊圍繞培養目標,突出職業價值觀教育,引領校企文化對接融合的理念思想、價值取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2.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性指導文件。職業院校要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服務終身發展為目標,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與崗位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基本思路,制定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把企業文化的精髓嵌入、滲透到專業課、基礎文化課、實習實訓的各環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推動校企文化對接融合
職業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新機制,積極引進和融合優秀企業文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
1.實行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培養是學生在校內了解和學習企業文化的重要方式。要按企業用人標準,校企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選用教材,按企業名稱冠名班級,實行校企協同一體化育人,培養學生的職業光榮感和對企業的忠誠度,以及良好職業素養,為向企業員工角色轉換奠定基礎。
2.組織學生頂崗實習
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是學生直接了解和學習企業文化,實現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徑。要積極推行教學模式改革,將課堂延伸到實習實訓基地、教學工廠、項目工作室、企業車間,使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深度對接,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企業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和管理流程的了解,接受企業核心文化的熏陶,在職業意識、態度、責任、紀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增強。
3.鼓勵教師企業實踐
教師是推進校企文化對接融合的關鍵。要組織專業教師定期進行企業實踐,加強對工業文化和企業文化的了解,明確行業、企業職業道德要求,提升企業文化素養。聘請“能工巧匠”做兼職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直接融入企業優秀文化教育,增強學生對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以縮短畢業生就業準備期和磨合期。
三、吸收企業文化精華,優化校企文化對接融合
職業院校要推進校園文化與企業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全方位對接融合,并將企業文化精華融入教育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有效應對未來校企文化沖突所帶來的諸多“不適應”。
1.加強精神文化建設
學校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對師生價值取向的形成起到引領作用。要以校企精神文化對接融合為核心,概括和凝練學校“一訓三風”,突出職業價值觀和敬業誠信、團結協作,崇尚勞動、崇尚技能等現代企業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逐步把學校核心價值觀要求內化為個人自覺行動。
2.加強物質文化建設
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要素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對師生的文化選擇、價值判斷產生重要影響。要以校企物質文化對接融合為基礎,根據學校專業培養目標,精心布置校園各種場所,張貼勞動模范、能工巧匠畫像和簡介及勵志名言,建造融合行業、企業文化,具有專業特色的雕塑、碑銘等文化景觀,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3.加強行為文化建設
學校行為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學校精神、學校價值觀的重要折射。要以校企行為文化對接融合為重點,學習和借鑒企業管理文化,對學校辦學行為、教師執教行為、學生學習行為加以規范,倡導敬業誠信、勇于擔當、團結協作、優質安全、文明守紀的職業精神,發揮良好校風、教風、學風對學生成長成才的正能量價值。
4.加強制度文化建設
學校制度文化是一種以學校規章制度為載體的管理文化,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的內在保障機制。要以校企制度文化對接融合為保障,根據行業特點、專業培養目標以及主要就業崗位群,引入企業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制定嚴格的實習實訓紀律、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安全規程等,對學生學習實踐過程進行標準化、精細化管理,著力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幫助學生逐步養成遵章守紀的好習慣。
四、創設企業生產實境,契合校企文化對接融合
職業院校要加強實習實訓場所的環境建設,讓學生“零距離”接觸以直接獲取實踐經驗為主的企業生產環境,使之成為職業氛圍濃厚、專業特色鮮明的學習場所。
1.建設高仿真企業生產實境
要按照真實的企業生產場景進行教學工廠、實訓車間、項目工作室建設,按企業生產流程進行項目化教學、崗位化實訓,讓學生在生產或實訓中了解工作程序和規范,體驗企業文化,實現管理企業化、操作工廠化、場地車間化、產品真實化的生產性實訓教學目的。
2.積極營造企業文化氛圍
要在實習實訓場所將企業的生產標準、運行機制、管理文化等元素直接融入校園文化,通過展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一線的紀律、規范、流程,逐步培養學生符合未來職業崗位要求的良好職業素養。
3.加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訓練
要積極采取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和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和實踐活動,以及在實訓室、教室、宿舍推行“6S”管理,幫助學生了解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熟悉并掌握企業的生產環節、操作工藝、管理規范,使職業素養和行為規范在實踐中得到訓練。同時探索建立學校、企業和社會多元介入的學生評價體系,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職業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為未來就業創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2010-06-21
[2]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2010年6月24日
作者簡介:
付艷秋,女,大連電子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