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是一種融合了藝術性與創造性的文學體裁,被認為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形式。相應地,詩歌也被認為是最難翻譯的一種文本類型,譯者除了要在翻譯中充分表達原作者的意思外,還要追求節奏和形式。有人認為詩歌“不可譯”,更是把詩歌翻譯當做最后的“巴別塔”。但文學與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離不開翻譯,詩歌也是如此。詩歌始終是文學翻譯中繞不過去的體裁。詩歌翻譯活動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以《西風頌》的一個譯本,即王佐良先生的譯本為例,從譯者、社會因素、讀者三個方面分析影響詩歌翻譯的種種因素,以促進今后的詩歌翻譯實踐。
關鍵詞:詩歌翻譯;譯者;社會背景;讀者
作者簡介:杜月麗(1993-),女,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03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開放程度日益加深,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學作品涌入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翻譯界也迎來了新的高潮。近日,谷歌推出神經網絡翻譯器,機器翻譯的準確性又上了新的臺階。這大大提高了翻譯的效率,特別是理科類技術類,但機器翻譯還遠遠達不到文學翻譯的標準。 而在諸多文學體裁中,詩歌既具有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又具有一定的節奏與韻律。“詩歌翻譯也是文學翻譯中比較難的。因為詩歌除了要再現原作的語言的意義外,還要傳達出原作的形式和意境美,以及原作的韻律美。”[1]中西方在文化、語言的語法結構、形式、詞等方面的差異更為英詩漢譯帶來了巨大的阻礙,使得英詩漢譯難上加難。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對中國的著名詩歌翻譯家聞一多、王佐良、許淵沖等人的翻譯風格進行研究,例如黃麗娜的《聞一多詩歌翻譯研究》,錢雅欣的《許淵沖文學詩歌翻譯理論研究》等等,也有學者對同一首英文詩歌的不同譯本進行比較分析,像李忠霞的《<西風頌>譯本之比較分析》, 張冀的《試評<哀希臘>的兩個譯本》,也有學者從新批評,意向重構等角度對詩歌翻譯進行研究。但是詩歌翻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如譯者的生活經歷,素養高低,翻譯主張等,客觀因素有時代大環境,主流價值觀,社會開放程度,社會發展階段,讀者群等等。這些都對詩歌翻譯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細致研究,不僅有助于詩歌翻譯工作的展開,為讀者提供質量更高的譯本,而且會促進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
《西風頌》是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作品,歷來被視為世界詩歌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雪萊所有的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自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把這一傳世之作移植過來之后,陸續出現了十幾種譯本。周平儀將詩歌的翻譯比作“奇花異草的移植,存活已屬不易,想要它在異國的土地上催燦吐艷,非付出巨大的匠心和艱辛的勞動不可。”[2]本文所要分析的譯本(即王佐良的譯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王佐良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處對《西風頌》進行了翻譯,他的譯文雖也有一些瑕疵,但全文一氣呵成,從語言,風格,韻律上,都較好的地傳達了原文震撼人心的力量,讀起來朗朗上口。本文試圖以王譯《西風頌》為例,從譯者的主體性,社會因素,讀者三方面來探討影響詩歌翻譯的原因。
2、影響詩歌翻譯的因素
影響詩歌翻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開放程度、發展階段、受眾、讀者的水平高低等為譯者和外國詩歌提供了舞臺,這些影響因素是客觀的。譯者的素質、翻譯觀、個人經歷、生活背景等等這是影響詩歌翻譯的主觀因素。譯者在翻譯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在開展翻譯活動時,要考慮讀者的感受,會受到客觀條件的束縛。
2.1譯者的主體性對詩歌翻譯的影響
翻譯就像一座橋,為兩種不同的文化提供了交流的途徑,而譯者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譯者決定著翻譯活動的展開,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譯者在開展翻譯活動時,又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2.1.1譯者的翻譯觀
王佐良先生在譯詩方面崇尚直譯。王佐良先生強調翻譯的忠實性。他曾指出“詩歌的翻譯又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的翻譯,要盡可能地順譯,必要時直譯”[3]他主張在翻譯中要盡量保持原作的風味。他所譯的西風頌以也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思想內容。
另一方面,王佐良先生主張以詩譯詩,但這一點也是建立在直譯的原則之上。在《英國詩文選譯集》序言里王佐良特別強調:“此中的體會,主要一點是譯詩須像詩。這就是說,要忠實傳達原詩的內容、意境、情調 ;格律要大致如原詩(押韻的也押韻,自由詩也作自由詩),但又不必追求每行字數的一律;語言要設法接近原作,要保持其原有的新鮮或銳利,特別是形象要直譯。[4]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
縱然我們都落葉紛紛,又有何妨!
我們身上的秋色斑爛,
好給你那狂飆曲添上深沉的回響,
這幾句詩中的“落葉紛紛”,“秋色斑爛”,“狂飆曲”用的非常美,作者并未拘泥于原文,而是用詩一般的語言來翻譯,提升了譯文的美感,不僅做到了“信”和“達”,還實現了“雅”。
2.1.2譯者的文化素養
“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必須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 才有可能創作出優秀的譯作。沒有良好的藝術修養, 譯文的藝術美感,就有可能蕩然無存, 譯文的水平自然大打折扣。”[5]翻譯詩歌對文學工作者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詩歌語言簡單凝練,帶有很強的藝術性,對韻律節奏也有較高的要求。王佐良先生本身學貫中西,學識淵博。深諳中國文化,用淺近的文言文翻譯《論讀書》,其譯本廣受贊譽。另一方面,他對英文詩歌也頗有研究,很多理論著作都是與英文詩歌有關。在文學翻譯方面既有實踐又重理論。所以王佐良先生翻譯的《西風頌》讀起來朗朗上口,不僅把原作雄渾磅礴的氣質表達出來,而且佳句名譯處處可見。同時在風格和韻味上也十分貼近原文。
2.2社會因素對詩歌翻譯的影響
“翻譯活動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交流活動,而且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而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社會因素對翻譯的選擇,翻譯的接受和傳播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6]任何時期翻譯活動的展開都離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詩歌翻譯也不例外。
2.2.1文化因素對詩歌翻譯的影響
嚴復在十九世紀末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主張,自其理論提出以來,一直被諸多譯者視為金科玉律,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推崇。與此同時,西方的譯論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傳入中國。王佐良在作為主要生活在20世紀上半葉的譯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嚴復“信,達,雅”的影響,在詩歌翻譯中加入了自己的審美,不但使譯作在最大限度上忠實于原作,傳達了西風橫掃大地,席卷長空的磅礴氣勢,而且全詩富于美感,極具審美價值。
五四運動后,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自此以后,白話文成為社會主流,文言文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因此王佐良在翻譯詩歌時,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潮流,沒有像翻譯培根的《論讀書》一樣,用淺近的文言文翻譯,也沒有用文白夾雜的語言。
2.2.2社會發展階段對詩歌翻譯的影響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翻譯有著不同的選擇和需要。”[6]20世紀80年代,中國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中走出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的發展幾乎停滯,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而這次革命對中國文化界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國人民迫切需要摒棄已有的腐朽思想,接受先進文化的滋養,迎接新生活。雪萊的《西風頌》氣勢磅礴,文筆飄逸、想象奇特、形式完善,描繪了西風橫掃大地、席卷長空、震撼海洋這一自然景觀,歌頌了西風摧枯拉朽、孕育新生命的“毀壞者”兼“保存者”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反抗黑暗、向往光明的革命激情。這正好符合當時中國的現狀,符合廣大人民的訴求。
從王佐良的譯本中也可以看出來:
Drive my dead thought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王譯:把我的腐朽思想掃出宇宙,
掃走了枯葉好把新生來激發
Be through my lips to awaken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王譯:向那沉睡的大地,那我的嘴當喇叭,
吹響一個預言!
這幾句中的“腐朽”,“掃出”,“沉睡的”翻譯地十分到位,只有把腐朽的思想全部掃出去,全部摒棄,新的,先進的,積極的思想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對當時的中國也是一樣。剛剛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中國急需掃除舊的,腐朽思想,尋求新的思想來指導各項工作的展開。
2.2.3社會開放程度對詩歌翻譯的影響
社會的開放程度直接影響翻譯活動的展開。因為開放程度決定著外來作品在本國的多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翻譯活動幾乎停滯不前。“一切外國譯本,包括‘內部發行的,都停止出版,內部參考的刊物也一律取消。”[6]而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引來了春天,外國詩歌翻譯也迎來了一個高潮。雪萊的《西風頌》也陸陸續續被翻譯成十幾個版本。而且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詩歌涌入中國,而在不同時代翻譯同一首詩歌,亦或是在同一時期對不同詩歌的翻譯想象愈加普遍。
2.3讀者對詩歌翻譯的影響
“翻譯作為一種復雜的跨語言、文化的交際活動, 絕不僅僅是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機械轉換。讀者作為一個不可缺少、與譯者密切相關的主體, 他們在文化內涵、語言表達、思維方式上與原文讀者的差異往往對譯者的翻譯活動有著直接的影響。”[7]文化大革命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可以接觸到外國文學,而不僅僅是某類人的特權。 所以王譯《西風頌》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用了很多口語化的詞句。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王譯:不露臉便將落葉一掃而空
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
王譯:愣把她的長發遮住了半個天
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 Thou
王譯:那香氣光想想也叫人醉倒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王譯:驅使羊群般的蓓蕾把大氣猛喝
以上例子中的“不露臉”,“愣”“光想想”,“猛喝”這些詞帶有濃濃的口語化色彩,雖然這些詞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原詩的磅礴氣勢,降低了詩的美感。但也使得原詩更加通俗易懂,從而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3、結論
詩歌翻譯是文學翻譯繞不過去的一種體裁,隨著中國的發展,必會有越來越多的詩歌涌入中國,而中國的詩歌也必將會更多地走出去。而與此同時,大眾的受教育水平會逐步提升,審美也會逐步提高。相應地,他們對詩歌翻譯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嚴格。因此要想把詩歌翻譯好亦是不容易的。譯者在具備職業道德的基礎上,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文學修養、藝術感悟能力等等,特別是對于詩歌翻譯,更是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只有在提升自我的同時,充分考慮讀者的需求,將自己融入時代的大環境下,詩歌翻譯才能愈加繁榮。
參考文獻:
[1]何其莘, 仲偉合, 許鈞, 主編. 高級文學翻譯[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2]周平儀. 翻譯與批評[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王佐良. 翻譯:思考與試筆[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王佐良. 英國詩文選譯集[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0.
[5]劉建東. 談文學翻譯的藝術及譯者的藝術修養[J]. 海外英語, 2013.
[6]許鈞. 翻譯概論[M]. 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7]]鄧艷. 從接受美學看讀者因素對翻譯的影響[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版),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