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對我國會計研究理論的發展進程進行歸納總結,首先,本文按時間把我國會計研究劃分為兩個階;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到會計學會成立的三十年,為初始起步階段,第二階段是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以來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為深入發展及創新階段,按階段歸納總結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在各個階段發展的基本情況。其次,通過回顧過去,展望了未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將面臨的問題、挑戰及應對措施。最后是結語,通過梳理,期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有所啟迪。
【關鍵詞】會計理論 發展歷程 發展階段 總結 啟迪
一、新中國成立到會計學會成立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現狀
(一)關于會計屬性的討論
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我國經濟政治基礎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社會性質由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轉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變革,會計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也要適時地做出改變。當時由于受蘇聯和英美會計模式的影響,要建立我國的會計理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弄清會計屬性的問題,因此,一場關于會計屬性的討論應用而生,社會主義會計和資本主義會計到底有什么區別,會計核算是否具有階級性等問題在學術界展開了討論,這場討論為我國按蘇聯模式進行會計理論和制度的建設和會計教學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為討論普遍認為會計計量具有階級性。因此,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采用社會主義會計計量模式是理所應當的。
(二)關于會計核算對象的探討
到后來的一段時間里另一個問題又被我國會計研究者提上議程,那就是會計核算的對象,五十年代后期,關于對會計核算對象的討論受蘇聯的影響,是基于蘇聯出版的“會計核算原理”中提出的關于會計核算對象持有不同意見而引發的,蘇聯會計理論認為會計核算的對象是“各類企業和組織,用貨幣反映、監督和總結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及物質基礎的社會主義財產”對這一看法我國會計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會計核算的對象應該是“在企業、事業及機關等單位中能夠用貨幣表示的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及社會主義財產”(高級財經院校會計教材編寫組,1963)還有一種比較新的但被普遍接受的觀點就是“企業及其他單位的資金運動”還有其他多種不同的提法,在這里不一一列舉。這場關于會計計量對象的爭論是由學術界發起的,此次討論無論是在參與的人數及持續時間方面還是在發表的論文方面都是空前的,它的貢獻不在于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而在于以會計核算對象為起點激發了學術界編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和原理教材,豐富了我國會計研究的著作,激發了人們對會計的思考。
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之前,由財政部組織編寫的《會計原理》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基本會計工作經驗進行的一次理論總結,這一時期會計研究表現為“百家爭鳴”的特點。在當時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背景下能夠擺脫蘇聯在會計領域某些問題上的束縛,提出自己新的見解是十分不易的。
二、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以后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繁榮與發展
會計理論和其他理論一樣具有繼承性,雖然在建國初及后來一段時間內會計研究受到極左思想的影響,發展及其曲折,但是總體上說還是在曲折和迂回中前進的,這一時期會計理論研究為后來會計研究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改革開放為會計研究提供了開放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恢復了知識分子的名譽和地位,解開了限制知識分子的思想枷鎖,他們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會計理論思想,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和實踐進行會計理論創新,會計理論研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一)關于會計職能的探討
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會計理論研究呈現繁榮局面。首先,會計學會成立之初,就引發了關于會計職能的討論,由于之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制度,生產分配均是按計劃進行,國家財政決定著企業的財務,而財務又決定著會計的職能,會計職能是相對較為簡單的核算,會計在企業中的作用只是一種簡單的核算工具,因此,人們對會計本質的認識是一種工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越來越重要,其職能也不在局限于簡單的核算,還有監督,管理等職能。在各種思想的交鋒討論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兩種觀點,即“信息系統論”(楊紀琬,閻達五,1980)和“管理活動論”(余緒纓,1980)。其次,引進并發展了管理會計,在這方面的代表人物為余緒纓教授,八十年代出版的管理會計標志著管理會計在我國引進消化并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得到發展。
(二)制定及完善了會計準則
再次,這一階段會計學會的成立還促進了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完善及其理論的研究,八十年代后期,伴隨著改革開放過程中引進外資的需求大大增加,股份制企業及跨國公司的發展,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核算、財務信息披露及財務報表編制等問題上與國際接軌。最后,這一時期,在中國會計學會的引導下也引發了對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的建設與研究,在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之初就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提高經濟效益的會計方法體系作為目標,在后來會計理論問題的研究工作中基本都以此目標為中心展開的。
三、未來展望及結語
會計作為一種計量手段,服務于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促進其自身的完善和發展,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現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企業生存和發展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知識經濟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將會給會計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和新挑戰,面對新的形勢,會計的將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出現的新問題,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加快會計理論及會計準則的研究,在保證中國特色的同時研究國際文獻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最求學術貢獻和國際影響力,力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參考文獻
[1]新中國會計理論發展要略,葛家澍.第五卷.第五期2007.9.
[2]余緒纓,關于建立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會計體系問題.1982.5.
[3]楊紀琬,閻達五,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1980.1.
[4]潘序倫,重視會計工作.解放日報.1980.3.
[5]楊紀琬同志論會計的職能.財會通訊.1981.11.
[6]葛家澍,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作者簡介:蒲紅霞(1993-),女,漢族,甘肅西和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就讀于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專業: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