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小靜(199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1
一、宿諾
《論語·顏淵》中有“子路無宿諾。”對于句中的“宿諾”,何晏集解云:“宿,猶豫也。子路篤信,恐臨時多故,故不豫諾。”朱熹集注云:“宿,留也,猶宿怨之宿。急于踐言,不留其諾也。”清人于鬯則云:“欲諾即諾,不俟經宿而為無宿諾。……即不俟經宿而始諾也。”
筆者認為朱熹的解釋比較合理,“宿”應該釋為留,“無宿諾”就是“不會留下諾言不兌現”。 原因如下:
首先,古代典籍中“宿”有“留”的意思。“宿”在古漢語中有“留”的含義。《廣雅·釋言》:“宿,留也。”《論語·鄉黨》:“祭于公,不宿肉。”何晏集解引周氏:“助祭于君,所得牲體,歸則班賜,不留神惠。”《漢書·嚴安傳》:“宿兵于無用之地。”顏師古注:“宿,留也。”皆可證明“宿”有“留”義。古漢語中又因此出現雙音詞“宿留”,用例如《史記·孝武本紀》:“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司馬貞索隱:“宿留,遲待之意。若依字讀,則言宿而留,也是有所待,并通也。”《后漢書·韋義傳》:“今歲垂盡,當選御使,意在相薦,子其宿留乎?”李賢注:“宿留,待也。”《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遜書與琮曰:‘卿不師日磾,而宿留阿寄,終為足下門戶致禍矣。”
其次,形式相同的結構中,“宿”是“留”的意思。在《荀子·大略》中,“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縮問。”,唐代楊倞注為“無宿問”。句中的“無留善,無縮問”是平行句式,“宿”和“留”處在相同的結構位置上,意義應當相同。楊倞注釋“無留善”:“有善即行,無留滯也。”將“留”釋為“留滯”,那么,“宿”也應該是留滯或遺留的意思,“無留善,無縮問”就是不要留下善行不做,不要留下問題不問。
最后,“宿諾”在文獻中均釋為“留下諾言”。《三國志·魏書·杜畿傳·恕》裴松之注引《魏略》:“事無宿諾,時出案行。”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故言不宿諾,行不茍從。”這兩個用例中的“宿諾”都是留下諾言的意思。同樣結構的“宿諾”、“宿問”出現時期相同,也都是與孔子的弟子有關,常常用作互文,如明代楊慎《丹鉛全錄·續錄》:“子路無縮諾,宰我無宿問。”清代程大中《四書逸箋·折獄章》:“人知子路無宿諾,不知宰我無宿問。”“宿諾”與“宿問”互文,既然“宿問”是留下疑問,那么“宿諾”中的“宿”也應該是留下的意思,所以“無宿諾”釋為“不會留下諾言不履行”。
綜上,將“宿”釋為“留”更恰當。
二、不日
《孟子·梁惠王上》:“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朱熹集注:“不日,不終日也。”筆者認為朱熹對于“不日”的解釋不恰當,這里的“不日”應該是不設期限的意思。
首先,從原句的上下文和原文的用意來看,“不日”不應該是“不到一日”的意思。“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是引用自《詩經》,是《詩經·大雅·靈臺》第一章中的原句。《詩小序》中說:“《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意思是,《靈臺》其實是頌揚周文王盛德的詩,全詩根據詩句意義,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文王之德德及百姓,第二部分寫文王之德德及鳥獸蟲魚,第三部分是以禮樂贊美文王之德。第一章的“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就是寫文王盛德,百姓知道他要建靈臺,自發趕來幫忙。全詩都旨在贊頌文王之德,所以此處也應該符合全詩的基調強調文王愛民,而不應該是強調建造靈臺之快。
另外,古代有在工程開工之前設定完工期限的傳統。
《左傳宣十一年》:“薦艾獵城沂,量工命日。”杜預注云:“命作日數”。《左傳昭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量事期”杜預注:“知事幾時成”。由此可見,古人在開工前會為整個工程所需的時間做一個預算,設定好完工之期。按照正常情況,周文王在開始建造靈臺之前,也應該要設定工程完結的期限,但正是因為文王有一顆愛民之心,所以不忍設定期限,文王的這一舉動更加反映出他的盛德。
其次,從建筑實際所需時間來看,“不到一日”是不符合事實的。先秦時期的臺的體量是很大的,根據《三輔黃圖》記載,周靈臺,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宋程大昌《雍錄》引魏王泰《括地志》“靈臺孤立,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也”。顯然,建造靈臺是個浩大的工程,而這么大的工程量在一天之內是不可能完成的[1]。
再次,根據孟子的用意和他勸諫的一貫風格來看。孟子是一直在勸諫梁惠王做一位賢明的君主的,而梁惠王又是一個比較急功近利的人,如“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等言論,孟子想要他的勸諫有效,就需要明確地為梁惠王指出成為賢王之后的利益所在。也就是說,孟子是拿周文王來給梁惠王樹立一個活生生的賢明君王的榜樣,如果你能成為文王那樣的君主,百姓也會自發來給你建靈臺,即使你不設期限,百姓也會幫你很快把它建好。
所以,綜上所述,“不日成之”中的“不日”應該是“不設定期限”的意思。
注釋:
[1]轉引自張艷《<詩經·大雅·靈臺>研究》[D]山西大學2014.
參考文獻:
[1]凌麗君.《辭源》“宿飽”“安堵”條考釋[J].勵耘學刊(語言卷),2013(1).
[2]張艷.詩經大雅靈臺研究[D].山西大學,2014.
[3]江曉原.從周文王趕建靈臺談起[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2).
[4]趙平安.釋“宿飽”[J].中文自學指導,1997(6).
[5]楊四利.“不日”是“不到一天”嗎?[J].語文月刊,2011(1).
[6]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