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
【摘要】傳統的掛念往往認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師的和班主任的工作,與其他任課教師無關,但是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和發展的今天,德育教育已經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中,是時代賦予每一個任課教師的新任務,對于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同樣如此。因此,本文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為例,采用理論分析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就如何讓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 德育教育 融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87-02
《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信息技術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由此可見,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要求信息技術課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德育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義務權利和道德觀念,具有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責任感和價值觀。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中,尤其是對于即將進行高等學府學習、與社會接觸日益平凡的當代高中生來說,在信息技術實踐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具體如何在高中信息技術實踐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并確保其實現價值最大化,取得更好的效率和效果,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和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在研讀了相關專家和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和意見:
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道德
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道德的培養需要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介紹清楚一些關于計算機病毒的相關知識,可以通過實例展示等方式讓學生深刻的明白一旦計算機病毒爆發,會對計算機形成巨大的危害,不僅會破壞計算機存儲的數據,損壞計算機的硬件,造成計算機系統的崩潰,甚至還會使網絡癱瘓,所以,不論是由于什么目的,設計、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嚴厲懲治;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去正規、健康的聊天室聊天,有效上網,避免在網上到處“逛”。
二、教師自身要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質
也就是說,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質,并能夠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行為習慣來引導學生,進而讓德育貫穿于信息技術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去。具體來說,需要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積極的參加各種培訓和考試,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二是自覺的寓德育教育于實踐教學中去,盡可能的在實踐教學中挖掘出學科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內在德育因素;三是能夠加強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力度,發現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德育問題,及時的引導,培養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德育觀、價值觀。
三、構建和諧的德育教育信息課堂
也就是說,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科教學的內容與德育教學計劃進行有效的結合,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意識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受到影響,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質,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第一,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以及每一課時的備課中,都要有具體的德育教育目標的體現。例如,在進行信息交流相關內容的講解時,不僅要告訴學生QQ、MSN、BBS、E-Mail等聊天工具是怎么使用的以及更深入的內容,而且更要告訴學生要遵守法律、法規,使用文明用語,有效上網等等。
第二,在信息技術實踐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明白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很多時候需要多個人一起合作來完成一項任務,此時,就需要涉及到與人合作,此時,就告知學生要怎樣與人和諧的合作交流,怎樣實現共贏。
第三,在加強網絡德育教育。也就是說,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告訴學生開放的網絡資源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很多資源都是可以使用的,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規范、科學的使用網絡資源,遵守學生上網公約,對于一些資料我們可以參閱、借鑒,但是切記不能抄襲,盜竊。
第四,要加強道德宣傳的力度,讓學生形成愛會公共財務的好習慣。高中階段正是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時期,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所以,在此過程中,作為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善于分析教材,注重發現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培養學生愛會公共財務的意識和行為,幫助學生良好的德育行為習慣,為其健康快樂的成長和發展進步奠基。
四、結語
總的來說,處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已經日漸凸顯,同時在素質教育日漸深入的今天,在信息技術實踐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也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所以,為了高中生實現更快更好的成長,更快更好的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新青年,就需要一線信息技術教師能夠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內容,并做到不斷的完善和修改,以提高其適應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德育教育真正的落實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去,并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權麗彥.論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科學中國人》2016(6X)
[2]魏小容.淺談新形勢下中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軟件:電子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