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法國新浪潮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埃里克候麥以他特有的風格屹立于影界。《六個道德故事》是侯麥影片的第一個系列,以1962年的《面包店的女孩》開篇。在這個系列里,候麥的立足點很小,一場雪,一個膝蓋就可以構成一個影片的主要元素,他以細膩的筆觸和簡約的風格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關于道德的故事。本文將從影片的剪輯、取景、對白等方面分析候麥在這個系列里的表現風格。
關鍵詞:《六個道德故事》;埃里克候麥;表現風格
作者簡介:祁紅旭(1996.5-),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河北大學法語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1
一、簡約舒緩
埃里克候麥在新浪潮一眾導演中,屬于大器晚成的一類,在49歲時才因為《在莫德家的一夜》(六個道德故事的第三部)受到廣泛熱議和好評。可能正是因為年齡的原因,他在影片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表現方式,所用的元素也都很簡單,影片基本上沒有配樂,除了對白就是單純的畫面,甚至連剪輯都很少。比如在第一部《面包房的女孩》中,這是一部只有23分鐘的黑白影片,影片的場景只集中于一個面包店,一條街道,一個十字路口,幾乎沒有另外的布景,人物對白也十分簡單;《在莫德家的一夜》中也一樣,影片的主要情節都發生在女主人公的房間,人物少,情節進展緩慢,甚至顯得有些平淡。候麥曾經說過,在拍電影的初期因為資金短缺,后期剪輯制作都很少,但是等到后來資金充裕了,發現精心剪輯過的效果甚至不如最初的更加天然、真實。正是這樣,候麥始終堅持他一貫簡約、小清新式的風格,堅持至簡的表達方式,這也構成他的獨特之處。但是對于看慣了美國大片式、快節奏的年輕人來說,候麥的電影則顯得相對無聊。所以為了更好地欣賞候麥的作品,我們必須要暫時拋掉快節奏生活的影子,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影片中的每一個簡單元素。
二、善用獨白
在六個道德故事中,導演十分善于運用主人公內心的獨白來推動情節發展。當我們看完候麥的六部作品之后,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影片都存在著一個單獨的聲音。尤其是《面包房的女孩》和《午后之愛》,多次的內心獨白更加直白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同時也便于觀看者深入影片,設身處地的思考候麥想表達的道德問題和標準,具有很強的代入感。比如:
“然而,我得說,這幾個下午的街道非常炎熱,無聊又疲勞。”
“我很懦弱的認為,她離得太遠了,沒法跟上我們。我不敢回頭看,眼前的路也似乎沒有盡頭。”--《面包房的女孩》
這兩段獨白分別出現在影片的中間和末尾,前者是因為主人公因心儀女孩的突然消失而茫無目的地在街上閑逛,而后者則是主人公因拋棄了面包店女孩而心感不安和愧疚。這樣的表現方式更容易讓我們進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同時也進入候麥的精神世界,這時電影情節已經不再重要,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候麥想說明什么,或者當我們處于類似的道德困境時,我們的選擇又會是什么。
三、細膩
對于“道德故事”的概念,候麥曾這樣解釋:“這不是探討人們做什么,而是探討他們做事情時腦子里想什么。與其說是行動的電影,毋寧說是思想的電影。”在這樣的定義下,候麥對于影片細節的處理可以說是十分細膩。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長鏡頭的運用,我們都知道,在新浪潮導演中,最善用長鏡頭的是戈達爾,候麥的影片里雖然沒有很深的新浪潮的痕跡,但多少還是受到了影響。在《莫德家的一夜中》,一段長達2分多鐘開車的長鏡頭十分精彩,影片背景是主人公從教堂出來開車回家,全程無背景音樂,我們聽到的只是汽車的聲音,細致到我們可以聽到換擋、汽車發動機的聲音,看到汽車穿過的曲折街道,路上行人的多少,整個行程的路況,細膩程度可以說是到了一個極點,和后邊幾個鏡頭的快速切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的處理表面上看起來索然無味,可導演的用意在于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男主人公的心情,并暗示著教堂、宗教這個元素在整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就是特寫鏡頭的運用。在六部影片中,這樣的鏡頭十分多,比如在《女收藏家》里,影片開篇是一個女人穿著比基尼在海邊散步,其中有12秒是對這個女人(即女主人工)腿部的特寫,小麥色的健康肌膚,勻稱的腿部線條,為之后情節的展開做下了鋪墊。另外,候麥對于自然環境的觀察也十分細致,同樣是這部影片,為了凸顯出環境的優美,候麥多次對海水進行了特寫,淡黃色的水草,深綠色的青荇,配合著柔和的光線,都隨著一波波的海水輕輕晃動,整個畫面顯得十分柔軟清澈,讓人看了心情也安靜下來。
新浪潮領導人之一特呂弗曾這樣評價候麥“ 我們早知道,他是我們中最棒的一個”。的確,侯麥的魅力在于他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精妙的內心獨白,以及那些細膩干凈的畫面,他的風格也對許多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電影這條路上,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想法,正如他說過的“藝術不是時代的反映,而是時代的前驅。我們不該跟著大眾的品位走,而是應該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