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和我國晚明時期的啟蒙思想家李贄在其詩學觀上都提出了“童心”一說,由于時代、文化背景的不同,二者的“童心”思想同中存異:華茲華斯在神學光環下以浪漫想象為基礎崇尚兒童的美德;李贄則是在封建禮教束縛中以“自然人性”為本追求個性的解放。
關鍵詞:童心;真心;自然人性;美德回歸
作者簡介:郭瑞茹(1992-),女,河南周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化與文論。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2
明代詩人李贄提出“童心說”,以“童心”為標準倡言文學觀。與此相應,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也提出了童心思想,以“兒童乃成人之父”的詩學觀革新英國文壇。華茲華斯處于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期,而李贄則處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兩個不同國度的詩人提出相似的命題,雖有相似之處,但由于歷史文化、時代背景的差異,相似之中又存在很多不同。前人研究在將二者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對其相同之處關注較多,而對其不同點的研究涉及較少。本文以李贄和華茲華斯共有的“童心”思想為基礎,將二者的“童心”內涵進行比較,試圖尋找二者之間的差異性,探尋中西詩學發展的不同特征。
一、神學依賴與人性光芒
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創作了大量以“兒童”為主題的詩歌,并在《每當我看見天上的彩虹》一詩中提出“兒童即是成人的父親”這一觀點,成為文壇革新者?!巴摹笔侨A茲華斯詩歌理論的中心,是詩人一生的追求,更突顯著華茲華斯對神學的依賴。在華茲華斯之前,柏拉圖曾在其《裴多篇》里提出“靈魂前存在”觀點,他肯定的指出“我們的靈魂在獲得人形之前就有一個在先的存在,西來亞斯?!盵1]作為理論來源,華茲華斯以此為基礎,在其童心思想中尤為重視“靈魂前存在”觀點,他在《永生的信息》一詩中指出“我們的誕生其實是入睡,是忘卻……并非赤條條身無寸縷,我們披祥云,來自上帝身邊——那本是我們的家園……”在華茲華斯看來,人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經有靈魂存在,這靈魂來自永生的天國,而剛出生的兒童是天國的靈魂來到人間,人在兒童時期距離天國最近,“童心”即是天國的靈魂??梢钥闯?,華茲華斯對“靈魂前存在”的信賴是其“童心”思想的來源,是詩人對天國的崇拜,是西方神學觀念的體現。
華茲華斯在其詩歌中充分表露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美好正來自于他“童心”的家園。詩人贊美“童心”,向往歡樂、自由,這源于“童心”的美德,也是詩人渴望逝去的天堂的重現。他的詩給人一種輕快、明朗的心境,詩人筆下的《致杜鵑》,一句“哦,是否我叫你鳥兒,或者一個飄浮不定的聲音”,詩人仿佛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境界,而這夢幻般的境界恰如詩人的童年,讓詩人陷入了歡快美好生活的想象之中。不僅于此,在華茲華斯筆下,自然的造物總是表現出一種超越世界的力量,表現出超越現實的象征。而這種無形的力量或象征類似乎神啟,喚醒心靈,讓人體味到了某個超感覺的世界、某種美好和永恒的事物。[2]詩人《獨自云游》一詩亦是如此。他用描寫自然景物表達一種對充滿活力、歡樂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這與詩人所處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下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現實中人們欲望增長,拜金、冷酷和自私,而華茲華斯的筆下描寫著童心、童趣、夢幻和神圣,仿佛在描繪天堂的歡樂,永生的自由。詩人正是用童心思想將人、自然與上帝統一起來,創造了一幅唯美的和諧畫面。
與華茲華斯不同,明代李贄“童心”思想更多的是泯滅封建綱?!吧袷ァ毙?,追求真實的自然人性。李贄處于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期,當時程朱理學思想仍占據主導地位,束縛著人們思想和行為的自由。理學以儒學為中心,將儒家學說稱之為“天理”“天道”,其儒家思想的不可侵犯性為封建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據,也成為規范人們社會道德的“神權”。至明代中期,資本主義思想萌芽,市民意識覺醒,程朱理學思想開始與社會發展脫節,封建王朝岌岌可危,李贄“童心說”就是在此時的反天理反儒學的運動中產生,為文壇詩人追求自由和自然人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封建綱常束縛了人性,李贄打破“天理”“天道”,大膽的追求人格自由,人性的真實自然,這無疑將人們對“天理”的遵從轉移到對自然“人性”的追求之上。他在《童心說》一文中指出:“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盵3]在李贄看來,人之所以要追求“童心”是因為人要如兒童一般敢于真實地表達自己所想,“最初一念之本心”即是人們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個人不能為了達到目的而遮蔽“真實”。可以看出,與華茲華斯的“童心”思想相比,李贄的“童心”不僅具有華茲華斯筆下兒童的純潔,他更側重于人們真情實感的表達,特別強調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不要被“天理”所束縛,而是彰顯人性的自由。雖然華茲華斯也提倡真情實感的表達,但他筆下的“童心”仿佛充滿了創造性、夢幻性,似乎遠離了真實的生活,表現出華茲華斯對天國神圣性的依賴。然而,李贄的“童心”卻是對自然人性的重視,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二、美德回歸與人欲肯定
華茲華斯所提倡的“童心”是兒童擁有的一種美德之心,是一顆天真自然、樂觀善良、滿懷想象的超脫功利之心,它是眾多美好品質的精髓,是人的一種理想的心靈狀態。華茲華斯作品中塑造的兒童形象大都純潔善良,他們或許身世窮苦,但都樂觀積極地生活。詩人的作品《阿麗斯·費爾》描寫詩人坐在驛車上趕路時偶遇一個窮苦的小女孩,她因斗篷被纏到車輪里而傷心哭泣。然而,在小女孩得到一件嶄新的斗篷后,“第二天,她變得那樣高興?!盵4]詩中女孩天真樂觀的形象躍然呈現,似乎她的童心中并沒有絲毫的煩惱。詩歌雖是描寫一種窮苦的生活,但卻處處凸顯著仁愛與歡樂??梢钥闯?,華茲華斯筆下的兒童天然純真,心靈明亮,在生活容易得到滿足,得到快樂,這在成人世界是沒有的。因此,華茲華斯筆下的兒童擁有著知足樂觀、純真善良的美德,這也是詩人渴望成人世界所擁有的。不僅如此,華茲華斯的“童心”還彰顯著兒童堅強勇敢、重情重義的美德情操。在《我們七個》一詩中,小女孩原有七個兄弟姐妹,只剩下了五個,然而,小女孩卻經常去墓地唱歌、吃飯,仿佛她逝去的姐弟依然活生存在她的生活之中。盡管“我”費盡思想讓她承認她只有兄妹五個人,而她卻斬釘截鐵地說:“不,我們是七個!”小女孩敢于接受姐弟的離去,而自己又樂觀開朗的生活著,并以堅定的口吻勇敢地向“我”反駁??梢钥闯?,詩人寫出了小女孩的堅強樂觀精神。縱使姐弟已經離去,她也依然“陪”著他們,可見得,華茲華斯塑造出了一個重情重義的“童心”形象。在功名利祿、生老病死面前,兒童能看得如此黯淡,并以樂觀堅強的心態去生活,這也是成人世界所缺少并需要擁有的美德形象。
與華茲華斯的美德崇尚相反,李贄的“童心說”則提倡對人欲的肯定。李贄在“童心說”中全面深刻地做到了為“私心”正名,并將“私心”與人的自然性情聯系起來,認為這所謂的自然人性其實就是表現一個人的私欲?!胺蛩秸呷酥囊病H吮赜兴蕉笃湫哪艘姡魺o私,則無心矣?!笨梢钥闯觯钯椀摹巴摹辈⒉皇侨A茲華斯那樣的超脫功利之心,在這里他將私心看作一個人的自然天性,看作一個人最正常、本來的狀態,對人的欲望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李贄看來,市民生活的大眾俗語即是“真有德之言”,市民生活才是最真實地表現自己、展示自己。不僅如此,李贄還表明了欲望本質以及個體需求的“街談巷議、俚言野語”才是“真言”——“如好貨,如好色,如勤學,如進取,如多積金寶……是真‘邇言也?!币布词钦f,在李贄看來,人沒有必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欲望,沒必要掩飾自己的私欲私心,這些都是人最自然本真、真實的自己,都是人寶貴的童心使然。李贄的“童心”肯定了人自然性情的私欲,這與西方詩人華茲華斯對兒童美德的贊美和崇尚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主要在于李贄看到的是封建禮教對思想的束縛,而華茲華斯看到的是現代文明對人本真狀態的異化,二者文化、時代差異形成了不同內涵的詩學觀追求。
參考文獻:
[1][希]柏拉圖. 《柏拉圖全集(1)》[M]. 王曉朝,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郭美男. 《華茲華斯詩歌童心思想探析》[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
[3]李贄. 焚書卷三雜說. 張建業. 李贄文集第一卷.
[4]華茲華斯.《華茲華斯詩歌精選》[M]. 楊德豫譯. 北岳文藝出版,2010 年. 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