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由村落的存在而凝聚,并逐步與城鎮的交錯、牽制、妥協之后才慢慢形成的。沒有民間,哪里來的現實的社會之根?村落的生存離不開民俗。民俗可以存在村落形成之前,而新的民俗卻形成于村落形成之后。
關鍵詞:村落;民俗;民間;傳統村落
作者簡介:施麗春(1980-),女,納西族,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1
我國平均每天都有約80個村落消失,其中不乏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村落消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家政策和政府行政行為。撤村并點;重要水利工程、國防工程硬性移民;消除貧困人口,讓偏遠山區村民轉遷到適合居住和便利經濟發展的地區;把險惡地理條件下的村落并到安全的地域。這是十多年來中國自然村落急速消失的最重要原因。二是經濟發展導致城鎮擴張,工業發展需要勞動力。從占地和勞動力兩個因素上,促使農村向城鎮輸送大量人口,瓦解了村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新時期的年輕一代向往到城市安居樂業,這是第二個方面的第三個因素,它也導致村落從內部空巢化,甚至被遺棄。村落消失是無法阻擋的。
先認清傳統村落的特征:保留歷史沿革,像建筑環境、建筑風格、村落的坐落保存完整,具有獨特的民俗民風,至今仍然有村民居住,從事生產活動。村落推動了文明互動,例如云南麗江的蓮灣村。村落在擴展、繼承與摒棄中保存了一些種族血緣關系,暗自生長著從古至今的生存欲望。村落的民俗,具有種族特色的集體意識、文化心理、俚語方言、鄉約鄉規、生產模式和宗教儀式等。如果沒有村落這個傳承外殼的存在,中國農耕文明難以為繼,農耕歷史同樣會因之失去活著的載體。工業文明在我國做著一件事——掘斷村落的獨立價值。
工業文明只注重資本和財富掠奪。工業領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會劫掠農業資源。工業能改變農耕的技術、設備和理念,但它違背了一切自然生長的規律。農耕文明不敵工業文化。從國家層面和民族發展上而言,工業關系到資源爭奪和國家存亡。村落是工業發展過程中的障礙。但村落是堅守在原野上的唯一貼近自然的人類文明。沒有農耕文明和傳統民俗的村落,只能稱之為社區。
社區和村落是不同的存在和概念。原始群居生活讓村落誕生,保存并強化一定族群的血緣。村落具有規范的組合形式,能夠適應自然界,尊重自然。村落的存在,不意味著始終的蒙昧。村落的產生,發展,都是為了把人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區分開來,但這不是與之決裂。
民間的根在傳統村落。市民自源頭上而言,從村民的身份里蛻變而來。民間無法在村落之外獨立存在。村落的失落,有她自己的品質所決定。村落既注重生存,又因為生計而被迫承受所有民俗的影響,以及外來利益集團的盤剝。
村落的生存和消亡,主要由村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來決定。村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要形成了村落里的民俗。我國的村落,目前同時受到英國式的旅游營銷和日本式的國家身份認同驅動兩種影響。不是所有現存的村落都能夠承受商業式旅游的襲擾。民俗源自傳統,會改變。當村民所熟悉的民俗被外來資本綁架為滿足經濟發展時,村落里的傳統必然失去它本身存在的價值和習慣。比如滇西南的俄亞大村,隨著老東巴的去世,村落的重要祭天儀式無法承辦起來。建筑的風格和功能的改變,改變了村落的民俗。如果村民只想分享更多的物質利益,就容易選擇性地忽視村落傳統的改變和流失。失去了民俗這個精神層面的特色,村落終究會走向衰落。
村落的延續,必須直面工業和商業這兩大資本的沖擊。面對村落之外的利益訴求,村落還有一定的反駁能力。這種反駁能力,基于民俗。工業、商業消融村落背后的一切,但它們無法替代傳統農耕的生產成果。傳統村落的再創造力依舊存在。只要人類向往自然之情不曾泯滅,村落不會全部消失。
村落融合自然山水、傳統道德、倫理秩序、風俗習慣、文化理念、建筑特色,呈現出村落的別具一格的風景。城里的人對農耕生活充滿好奇和體驗沖動,卻時時刻刻消磨著村落的現實和渺茫的希望。村落的生存,需要城里鄉下的人們共同守護村落舊貌和民俗傳統。在政府層面,對外來投資給予限制,把本土文化、民俗的展示,做成最基本的維護目標。當村民感覺到維護民俗有利于自己的存在和發展時,既能保護民俗本色,又能維護村落的存在特色。
村落里的人群,沒有改變原有的鄉鄰關系,仍然依照代代延續的生活方式。勞作的內容和理念,也一絲不茍地傳承下來。這樣的村落,才有自己的民俗特點。民俗支撐著村落的生存和發展。村民可以分化出部分人從事旅游、工業和商業的相應工作。但村落的舊貌不能推倒了又建新的整齊化一的別墅,都像華西村了,還叫村落嗎?鄉約鄉規,不能都被視為封建糟粕。村落在其發展過程中有變化,但變化不是把原住居民“趕”出去,拆掉歷史故居。歷史故居,不能只是名人故居。保存舊宅原貌,支持村民以傳統勞作方式生活下來,才是村落良性發展的基本原則。村落的存在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服務的。村落合理保護,能夠很好地保護中國民俗,避免資本過度介入。
村落的文化并不落后。村落經濟的落后,是歷史或地域的原因造成的。經濟落后不是村落的存在所造成的。經濟落后不是讓村落消亡的借口。貧困人口在任何國家都有,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讓民俗有力地支撐村落的生存和發展,是社會公益基金的合理支出,也是國家的職責所在。磨掉村民安于現狀的惰性,合理發展農村新經濟,讓村民在文化娛樂活動中,把民俗傳承下去,不讓逝去的村落成為中國人失落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邢莉 等 《民俗學概論新編》 2016年08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