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然
摘 要:村上春樹是當今最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縱觀村上春樹的作品,雖然主題繁多,風格多變,但都在執著地探索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存在的狀態。本篇文章將通過對其小說中運用的敘事結構、敘述視角和敘事時間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研究,并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村上春樹用第一人稱進行敘事而展現出其獨有的魅力,匠心獨運并且熟練地使用與眾不同的敘事結構即雙線推進的手法,文中安排的敘述時間非常巧妙,不僅反映出當前日本社會中年輕人失落的內心狀態以及孤獨心境,還表現出村上春樹對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孤獨等方面的關注,這在整個世界中讓無數讀者與其作品產生了共鳴。
關鍵詞:村上春樹;小說;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1
村上春樹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價值取向、審美格調和敘述藝術,這導致文壇上普遍形成了“村上現象”。村上春樹進行的創作,扎根于他們國家的本土文化的傳統之上。作為一名村上春樹作品的愛好者,筆者將主要對其小說中運用的敘事策略進行分析探討,以展現其作品獨有的藝術魅力。筆者認為村上春樹在作品中運用的敘事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村上春樹在作品中普遍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展開敘述視角
村上春樹小說中最基本的敘述方式就是用第一人稱來展開敘事,“我”或者“我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小說主要從“我”或者“我們”的角度出發講述整個故事的起因、發展、結局等,這種敘述方式,讓主人公把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淋漓盡致的抒發出來,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在這種敘事方法中,“我”作為敘述者,因為“我”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因而“我”的視角就會受到角度的限制,只能敘述自己知道的內容,對于自己這個角色不知道的內容就不能再展開敘述,敘述的主觀性就是由這種限制而造成的。這種視角限制就是按照熱奈特的理論劃分出來的內聚焦型視角,這種視角具體的特點表現為敘述者在作品中不僅是閱歷者,還是時間的參與者,在作品中充當著一個角色,作品中的所有內容都是用這個角色獨特的眼光來進行觀察,讓這個角色用自己的口吻來展開敘述,其主觀的感情色彩非常濃厚,這樣可以把人物內心的世界充分的挖掘出來,讓人物心理的沖突和無邊無際的思緒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村上春樹在自己的創作中,不僅吸收了西方的敘述理論,還在日本本土傳統的文化中扎下了根,跟大多數日本本土作家一樣,他也受到了“私小說”的傳統影響,其作品的主要內容都是以抒發內心感受和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為主。作品中的文學視覺的使用也被這種文體的特點所限制,不能采用傳統中的那種無所不知的類型。如:《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和《1973年的彈子球》等等都是使用這種視覺下的經典之作,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二、村上春樹在小說作品中普遍采用雙線推進的結構進行敘事
村上春樹在其小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了雙線推進展開敘事的結構,這樣的敘事結構中都存在兩條人物中心進行敘事的線索,并且作品中的這兩條線索一直都在平行發展,只是偶爾才有交叉。雙線并行的結構必然會使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交錯呈現,也讓情節復雜、內容曲折的故事更加脈絡分明、線索清晰。雙線推進的文本結構也讓村上春樹的小說內容實現了非現實性和現實性的完美結合。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非現實世界和現實世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者不能彼此分離。這樣的兩個不同的世界在不斷地碰撞,也不斷地在差別中彼此融合,讓現實與非現實互相印證,讓荒誕反襯出理性,在充滿象征和寓意的擴張力中,充分展現出現代社會中人漂泊無根、浪跡天涯的生存現狀,也充分表現了人類的悲哀和困惑,這恰恰是最真實的人性的展示。這一特點在其作品《海邊的卡夫卡》、《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且聽風吟》等等的內容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三、村上春樹的小說作品敘事時間都以“回憶”為內容發展的主線
在村上春樹創作的小說中,敘事時間也是一種“玩味”的藝術。如果要把村上春樹作品中的敘事時間貼一個標簽的話,筆者認為非“回憶”莫屬。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流露出的都是在追憶逝去的青春,懷念過去的美好,這些與過去生活相關的片段在小說中大量出現,并且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村上春樹在小說中采用的“回憶”這種結構方式,讓故事中的時間形成交錯,充分顯示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思維特征,通過故事時間上的組合和分解,讓故事情節避免了平鋪直敘,進而形成凝聚力更強的、更復雜的文章敘述結構,從而也更明顯的塑造出性格孤獨的主人公形象。
綜上所述,村上春樹的小說作品之所以能最大限度的引起讀者的共鳴,主要取決于其小說作品中獨特的敘事策略。村上春樹小說中的敘事方式是一種藝術,筆者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其在敘事時間、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這三個方面的特點,以此展現村上春樹對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孤獨現象的關注,這對現代社會上在都市中孤獨生活的人具有很大的啟示,能讓人們更積極、更勇敢地笑對生活。
參考文獻:
[1](日)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M]. 林少華,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 4-33.
[2](日)村上春樹. 天黑以后[M]. 林少華,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 86-117.
[3]楊炳菁. 后現代語境中的村上春樹[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 85.
[4]趙仁偉, 陶歡.“現實是湊合性而不是絕對性的”—— — 論村上春樹小說中的非現實性與現實性因素[J]. 外國文學研究, 2012,(01): 121.
[5](日)村上春樹. 且聽風吟[M]. 林少華,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