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倩
【中圖分類號】R1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因為動脈血管壁病變、損壞,造成動脈血管壁局部或彌散性膨大,由此出現動脈瘤,動脈瘤的主要癥狀是膨大性、搏動性腫大,能夠在整個動脈系統的任意位置發生,常見部位為主干動脈、頸動脈或者主動脈。近年來器材介入技術發展迅速,而血管介入術憑借其創面小,治療時間短的優勢,受到醫生和病人的青睞,逐步變成診治動脈瘤的主流方法[1],我院對最近幾年使用血管介入術對動脈瘤病人進行治療所得到的成果較為滿意,現將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8名動脈瘤病人,經過常規方法和影像學手段檢測確診。均采用血管介入栓塞術進行治療。28名病人中男性15名,女性13名,年齡分布為39~72歲。這當中股動脈瘤20例,頸總動脈瘤8例。
1.2 方法 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14名病人作為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的14名病人作為觀察組,接受圍手術期護理。護士在術前做好病人心理疏導工作,密切觀察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征,叮囑并監督在手術前病人應該注意的相關事項;術中做好各項數值的監控工作,積極高效配合醫生;術后加強對病人生理狀況的檢測,以及病人術后創面的保護工作。并于患者出院時調查其滿意程度。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結果采用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的14例病人中有13例痊愈,術后有2例合并肺部感染,1名血管再度破裂,出院后一名病人處于植物狀態。患者總體滿意度為78.5%。
觀察組(接受圍手術期護理)的14例病人中,14例痊愈,術后1例合并肺部感染,并未出現植物狀態病人。患者總體滿意度為92.8%(詳見表1,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護理
作為新興技術,圍手術期護理能夠幫助病人降低病痛,減少并發癥發生,能夠有效提升介入治療成功率。
3.1 術前護理 血管栓塞手術能讓患者產生心理應激反應,因此為病人講解清楚該手術的各項特點以及成功病例,有利于病人穩定情緒,進而對病人的恢復效果和病癥的程度和轉歸。同時要密切觀察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征以及現有病癥的情況,如有異常立馬進行處理[2]。且提醒患者防止便秘,督促病人多喝水、吃蔬菜水果。相關護士應在手術之前保證病人充足休息、進行過敏藥物用、手術前禁食等事項。
3.2 術中護理 護士應注意手術過程中各項指標的監察工作,保證各種儀器(心電監測、血壓監測)的正常連接,觀察手術過程中病人呼吸頻率、心率心律、意識、血壓等變化,并做有關記錄,備齊手術需要的相關器材,準確、迅速遞送醫生所需的各項手術器械及術中用物。
3.3 術后護理 護士應注意手術后觀察病人病況,按時(每小時一次)測量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征,且需要加強對可能存在的并發癥癥狀的觀察,如果有異常,立即匯報相關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
3.4 出院指導 護士應在病人出院之際叮囑病人堅持有效的康復訓練,不宜進行劇烈活動,運動量應當事宜自身情況;提醒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于恢復,同時應當指導病人飲食,保持良好飲食習慣避免出現便秘;且應當提醒病人遵照醫囑服用相關藥物。創建病人的出院檔案,按時進行隨訪調查。
4.結論
動脈瘤血管介入栓塞術的原理時通過微導管穿至目的血管內部進行造影,以達到定位瘤體、衡量其大小的目的[3],此后經過大微導管把彈簧圈輸送至目標地點以進行栓塞處理。此種方法與其他傳統方法相比較而言,具有創面小、治療時程短的優勢,非常適用于同時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老年病人以及不宜采用傳統外科方法進行手術的病人。但是由于介入術是在血管內部進行精細操作,很可能導致動脈瘤破損、血管痙攣等嚴重后果,所以依然存在較高的危險性。圍手術期的護理因其與手術過程是否順利、手術成功率存在緊密聯系,且積極、到位的護理措施能夠讓病人心態端正,積極接受治療、配合手術。因此,圍手術期的過程中,護士應該更加注重提升護理質量,并且高度配合醫生,在患者康復的過程中提供有力的護理保證。
參考文獻:
[1]陳瑩,柳紅勤.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的護理干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04:508-509.
[2]劉瑾.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高齡患者的護理干預[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17:170-171.
[3]丁美蘭.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病人的護理[J]. 全科理,2013,05:4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