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防+張靜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體育部 陜西楊凌 712100;2.楊陵高級中學 陜西楊凌 712100)
摘要:游泳課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重要科目,亦是薄弱環節。針對當前高校游泳開展現狀,通過對蛙泳分層次教學方法實驗研究, 結果表明:分層次教學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兼顧水平較差學生,重視個性發展,為高校游泳教學提供實驗參考數據。
關鍵詞:高校;蛙泳;分層次教學;實驗
現階段,普通高校因教學設施有限,游泳課程的開展根據節氣僅僅局限在每年的6、7月份,使得這一項目的開展受到的極大的局限性。因此,針對普通高校游泳課的實驗性教學改革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試圖通過蛙泳教學分層次教學法來彌補教學課時不足產生的教學效果差異。使基礎較好的同學“吃得飽”,基礎較差同學“吃得消”。使得大多數同學快速掌握這一技能,并為游泳教學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普通高校共同體育課蛙泳分層次教學。
1.2 研究方法
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對實驗班采用分層次教學法進行蛙泳技術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方法進行蛙泳技術教學。
1.2.1 通過教學實驗,實驗班學生掌握的蛙泳技能水平與對照班對比。
1.2.2 通過教學實驗,實驗班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與對照班對比。
1.2.3 教學實驗法:實驗采取班級間對比法, 2014級共同體育游泳課女生 160 人。開班前,隨機分成四個班,每個班40 人,兩個作為實驗班,兩個作為對照班。對實驗班進行分層次教學,對對照班進行傳統方法教學。對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技能水平進行測試、統計,如無顯著性差異,認為實驗對象符合實驗設計要求。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班級中已有蛙泳基礎的學生學會自由泳比例有較大水平提升。
實驗結果表明,已有蛙泳基礎學生占教學總數的15%左右,原有教學模式下教師為照顧多數同學不由自主的會忽略已有蛙泳基礎的學生,這種情況下的教學結果是大多數同學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基礎教學的學生便會出現“吃不飽”,認為游泳課沒有新意,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經過教學實驗后數據表明每個班級有10%學生掌握的新的學習泳姿,即表明班級學生5-6人在游泳課的過程中學會了自由泳技術動作。
2.2 學生個體練習次數顯著提。
學生練習卡練習次數統計結果顯示,學生自主練習的次數由原來的平均每人6次提高到8.5次。分層次教學方法在課程初期的時候便將學生兩人一組合理分配開,一個水性較好的同學搭配一個水性較差的學生,由此以來水性較差的學生恐水心理會大大降低,從而主動的增加練習次數。水性較好的同學也能從幫助同學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2.3 學生游進距離顯著增加。
實驗后數據顯示,實驗班班級考試成績顯示平均游進距離為15米,普通班級平均游進距離為9.6米,平均提高5.5米。普通高校游泳課的設置一般為一個月周期,按每周一節游泳課的課程安排,四次游泳課加6-8次的自主練習次數,能夠達到平均15米的游進距離,其教學效果較為顯著
2.4 換氣次數增加。
游泳課的教學具有特殊性,因此教學單從游進距離來分析教學效果是不科學的,相反,一味的盲目的增加學生的游進距離會增大教學危險性。實驗過程中我們強調了對于呼吸的教學。通過實驗結果分析顯示實驗班級的平均換氣次數達到5.97次,而普通班級的所用游進距離呼吸次數為3.65次。相對比普通班級,實驗班級學生更加注重對于呼吸的學習。由此在游泳課結束后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其他泳姿的學習。達到技術教學與救生自救教學同步進行。
2.5 技術動作評分達標率提高。
游泳技術動作達標率有差異性。由于采用了技術動作的分層次教學,因此學生每節課都有要學習的重點目標,而不是像以前所有的動作統一教會,所以在動作的匯總階段學生手臂技術動作和腿部技術動作與呼吸的配合更加協調,技術動作評分顯著提高。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普通高校游泳課教學采用“分層次”教學,蛙泳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其中學生平均游進距離,換氣次數及技術得分均有所提高。低班的學生調動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水平較好同學能夠學會自由泳,亦能幫助基礎較差學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游泳課分層次教學能夠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針對性比較強,從而提高游泳教學質量。
3.2 建議
普通高校游泳課教學因場地設施,教師配備等不同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學校特點情況制定不同教學計劃。
教師上課前要對學生進行細入了解,根據班級學生特點制定分層次教學計劃,不可統一而行,因每個班級情況各有不同,細節處要做調整,要做到對于每個班級學生所掌握的技能,技術了如指掌。
教師上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分層次教學計劃,科學設計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及準備教學輔助工具。
普通高校游泳課課時有限,游泳池人數較多,學生來自全國不同區域,游泳水平個體差異較大,按學生的水平分層次教學能最大限度地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科學、系統、全面考慮其相關的教學目標,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盡快地掌握游泳這一實用技能,培養能力,適應未來生活的需求,為有效地提高普通高校游泳課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楊恒心 .“分層次教學”模式探析 : 以游泳課為例[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 2005, (4): 1 .
[2]贊可夫 ( 蘇 ). 發展與教育[M]. 上海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布魯姆 ( 美 ). 教育評價[M]. 上海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8-25.
[4]糾正紅 .“分層次教學法”在游泳課中的應用[J]. 中國學校體育 , 2003, (4): 21-22.
[5]宋元平.對“班內層次調整”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7):39-40.
[6]陳偉霖.影響普通高校游泳課教學質量的目標與措施[J].福建體育科技,2001(4):31-35.
課題信息:2015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1504082;2015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2015RWYB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