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蕾
摘 要:高校文化扶貧日益成為高校扶貧工作的重點內容,現實中卻存在深入貧困地區的實際調研不足、文化扶貧重形式輕內容、文化扶貧專門人才匱乏、發揮農民自我脫貧積極性不夠、文化扶貧經驗交流不足等問題。高校應針對以上重點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增強高校文化扶貧能力。
關鍵詞:高校 文化扶貧 問題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c)-0218-02
農村社會發展、農民的命運,更多的是受科學文化素質、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所決定。貧困、長期貧困下最可怕的不是物質貧困,而是精神觀念貧困,要想真正實現農民脫貧,其關鍵在于文化扶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月15日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其中第五條明確提出要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集中實施一批文化扶貧項目,以促進地區對口幫扶,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高校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力量,擁有文化扶貧的先天優勢,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解決好農民、農村的文化貧困問題,將國家文化扶貧工作精神落到實處,實現農民精神上脫貧致富。
1 高校實施文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貧困地區的貧困現象,表面上看屬于經濟貧困,實際上卻是思想貧困、文化貧困。高校作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智力庫、人才庫,是開展文化扶貧工作的重要力量,各高校也是積極發揮其文化扶貧作用,但實際文化扶貧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1.1 深入貧困地區的實際調研不足
貧困地區所表現出的貧困現象基本相同,但實際致貧原因卻各有特點。高校如果脫離貧困地區的發展實際,不能深入研究貧困地區的致貧原因,僅憑借以往經驗,采用傳統單一的扶貧方式,其扶貧效果必定微乎其微,最終不免出現面上轟轟烈烈,實際冷冷清清,結果慘淡收場的局面。
1.2 文化扶貧重形式輕內容
目前,多數高校文化扶貧的形式比較單一,僅僅通過學校面向社會募集經濟捐助、增加文化基礎設施、大學生下鄉支教等解決表面問題,重視解決起效快的物質匱乏問題,而忽略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的精神匱乏、信息匱乏及落后的價值觀和甘于貧困的心態等重點問題,沒有從提升農民文化素質入手,對農村脫貧致富提供智力支持不足。
1.3 高校文化扶貧專門人才匱乏
文化扶貧是一項長期而專業的工作,歸根到底是對“人”的思想扶貧,而以往高校文化扶貧工作重點在于教育扶貧,通過大學生前往貧困地區中小學開展支教的方式進行,更多的是看重對大學生個人能力的鍛煉過程,更趨向于完成學生素質教育工作,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扶貧工作。高校在文化扶貧中應以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培育一批致力于貧困地區文化扶貧工作的專業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工作,將文化扶貧與教育扶貧有機結合,將文化扶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1.4 發揮農民自我脫貧積極性不夠
在某些貧困地區,越扶越貧、越扶越懶、脫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以往實行的輸血式扶貧、救濟式扶貧方式沒有真正調動起農民自我脫貧的積極性。文化扶貧的基本任務是挖掘農民文化建設的參與治理能力,培育其自主治理能力,提升其合作治理能力,從而將有計劃的外部干預轉變為農居建設文化、創造文化、消費文化的內在能力,將“送文化”轉變為培育貧困地區“文明生長點”的過程。[1]
1.5 文化扶貧經驗交流不足
文化扶貧是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戰略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鼓勵社會參與,各行各業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幫助農民、農村早日脫貧。但在文化扶貧過程中,高校與各行業之間、其他高校之間的經驗交流明顯不足,很多好的文化扶貧經驗不能得到及時推廣,不能聯合各行業、各高校文化扶貧力量,搭建起有效的合作平臺。
2 高校實施文化扶貧的對策建議
高校肩負著傳承文明、傳播文化、服務社會的責任和使命,在文化扶貧工作中高校應充分發揮其在科學調研、人才隊伍建設、素質教育等特色優勢,探索出一條文化扶貧的特色路徑。
2.1 深入貧困地區開展調研
高校在開展文化扶貧之初,應先組織相關農村、農業、農民等方面的專家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文化扶貧評估體系研究,了解當地自然環境、地理結構、經濟發展狀況,并通過與農民聊天的方式,分析他們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等,從而找出地理環境限制、經濟發展制約以外的文化致貧原因,設計出一套具有針對性的文化扶貧策略,為具體文化扶貧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2.2 明確文化扶貧內容
研究表明,農民文化程度高代直接影響其閑暇消費的內容與時長,文化程度越高,閑暇時間更多選擇文字媒介,即看書、看報等;文化程度越低,閑暇時間則更多選擇語言媒介,即閑聊天、打麻將等。因此文化扶貧更多的應該是思想扶貧,幫助其打破固有思想,消除貧困文化。高校應將文化扶貧重點放在革新貧困地區群眾的觀念意識、思維模式、價值體系上,通過傳播先進文化、繼承傳統文明等形式,培育并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文化素養,激發其開拓精神,從而實現精神脫貧。
2.3 增強文化扶貧專業人才隊伍建立
高校應發揮人才培養功能,建立起一支能長期從事文化扶貧工作的專業人才隊伍,避免文化扶貧工作隨著學生升級、畢業等出現斷裂。高校除了組織相關校內專家深入貧困地區進行定點幫扶,也可以安排貧困地區教育工作者進入高校進行研修深造,提高貧困地區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和教育能力。高校應充分利用其大學科技園、文化產業園等條件,鼓勵貧困地區大學生回鄉宣傳先進文化思想,培養貧困地區大學生創業能力,強化貧困地區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研究出一條適宜農村文化扶貧的新道路。
2.4 提高農民文化扶貧自我建設能力
不管以往進行的輸血式文化扶貧還是造血式文化扶貧,都是企圖通過外因發揮最大作用,但外部環境僅僅是條件,而非決定因素。以往的扶貧方式雖然起到了暫時的救濟作用,同時更滋長了部分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貧而安貧”的依賴思想,也使一些已經脫貧的地區存在返貧危機。文化扶貧的重點應該是打破貧困地區文化因有的平衡與封閉,只有打破那些消極平衡,外因才能通過因內的轉變而更好的發揮作用,才能實現貧困地區干部群眾主動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或信息交換,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導,表現在貧困地區農民思想上不再甘于貧困,行動上不再消極被動,極大的調動了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開拓進取精神,從而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
2.5 搭建文化扶貧交流平臺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點,發揮校內專家優勢、資源優勢,組織文化扶貧相關論壇,開展文化扶貧經驗交流研討會,與政府、愛心企業、其他公益社會組織協同合作,編制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文化宣傳手冊,促進積極文化宣傳熏陶。開發文化扶貧線上溝通和工作平臺,同時,借用報紙、電視等主流媒體,大力宣傳成功的文化扶貧經驗,真實反映農村文化扶貧工作實際,實現文化扶貧工作線上線下多元化溝通。
參考文獻
[1] 段小虎.西部基層圖書館建設研究之一:文化生態視角下的制度設計[J].圖書館論壇,2015(7):21-26.
[2] 邊曉紅,段小虎,王軍,等.“文化扶貧”與農村居民文化“自組織”能力建設[J].圖書館論壇,2016(2):1-6.
[3] 賴佩媛,唐天勇.高校實施農村文化扶貧的路徑創新探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