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秋鳳+徐鋒
(蘭州交通大學 蘭州 730070)
摘要:甘肅回族人口眾多,聚居地區分布廣泛,地區內伊斯蘭傳統建筑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性與獨特性。在當前西部大開發與文化大建設、大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保護好伊斯蘭傳統建筑,對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經濟建設、民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回族聚居地區;伊斯蘭傳統建筑;保護;發展
1.甘肅回族聚居地區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依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2,410,498人,占全省人口總數9.43%。其中回族為省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258,641人。從分布情況來看,回族主要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天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散居在蘭州、平涼、定西等地市。省內共有一個回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個回族自治縣(天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8個回族鄉(1、隴南市禮縣白關堡回族鄉2、隴南市徽縣東關回族鄉3、平涼市崆峒區峽門回族鄉4、平涼市崆峒區白廟回族鄉5、平涼市崆峒區大寨回族鄉6、平涼市崆峒區寨河回族鄉7、平涼市崆峒區西陽回族鄉8、平涼市崆峒區大秦回族鄉9、平涼市崆峒區上楊回族鄉10、平涼市華亭縣神裕回族鄉11、平涼市華亭縣山寨回族鄉12、白銀市會寧縣新添堡回族鄉13、慶陽市正寧縣五頃塬回族鄉14、酒泉市瓜州縣沙河回族鄉15、定西縣安定區香泉回族鄉16、甘南州臨潭縣古戰回族鄉17、甘南州臨潭縣長川回族鄉18、甘南州臨潭縣卓洛回族鄉)。
在回族聚居地區,由于漢族儒家文化、阿拉伯地區和西亞伊斯蘭文化的交互影響,發展出了燦爛的回族文化,回族伊斯蘭建筑就是這其中的重要代表。
2.甘肅回族伊斯蘭傳統建筑分類與特點
回族伊斯蘭建筑可分為宗教建筑與非宗教建筑(也稱世俗建筑),宗教建筑包括:清真寺、拱北、教經院;非宗教建筑包括村落、集市、官邸、民居、園林等類型。
清真寺是伊斯蘭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于伊斯蘭教在甘肅有著較為悠久的傳播歷史,所以境內清真寺數量眾多。但歷史長遠的清真寺往往由于歷經戰亂和文革損毀,現存清真寺很多為文革后復建或近幾十年來翻建,具有歷史傳統的清真寺相對較少,應加以刪選和保護。
拱北是最能體現甘肅伊斯蘭教及其文化的宗教建筑,甘肅境內拱北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空間布局深刻地反映了甘肅傳統伊斯蘭宗教建筑風格。由于拱北是伊斯蘭教門宦先賢的陵墓,往往年代相對久遠,雖然大部分也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但后期復建時多由當地匠人采用本地傳統建筑形式和材料,按照歷史原貌修造,并且拱北內往往裝飾有精美的磚雕與木雕,所以具有較高的保護(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
甘肅回族多采用“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模式,所以在境內容易形成典型的回族聚居區,如甘肅臨夏市內的八坊就是典型的由清真寺、拱北、民居、集市等組成的城市回民街區,區內城市肌理清晰,民居歷史悠久,但在城市擴張的大潮中正慢慢消失,十分可惜,對它的保護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不僅上述建筑與聚落,其他形式的伊斯蘭建筑也基本上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結合了甘肅回族聚居地區特有的氣候、地理、資源、材料、工具、勞動方法,除在形制上滿足伊斯蘭教義要求外,建筑構造和材料更是創造出了風格迥異的地方特色,例如臨夏的磚雕、木構,平涼的拼花、彩繪等等;還有回族村落在形式上與周邊地區漢族村落的異同點,都十分具有研究與保護意義。
3.甘肅回族伊斯蘭傳統建筑保護的必要性
傳統建筑是一個民族和地區珍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甘肅回族伊斯蘭傳統建筑不僅有著強烈的地域性建與宗教建筑風格,更承載了數百年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這對研究和傳承甘肅回族文化與傳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1傳統建筑是回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
在回族形成的數百年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圍寺而居的聚落模式,清真寺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至一日五次的禮拜,大到重要的穆斯林三大節日,穆斯林信徒均會不時地與清真寺接觸,清真寺就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宗教建筑的拱北,作為穆斯林先賢的陵墓,寄托了教民對宗教的深厚感情,所以說建筑中寄托了回族對民族、文化、生活的熱愛,也是聯系回族社區的重要紐帶,是溝通教民之間感情的重要場所。
3.2傳統建筑是啟發和傳承民族信心的載體
回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而甘肅回族傳統建筑藝術更是回族建筑的重要代表。它在使用功能上不但傳承于伊斯蘭建筑體系,建筑形式上更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并結合獨特的地域環境發展出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不論是大至教坊制的城市聚落格局,還是小至建筑中的裝飾構件,都凝聚了回族數百年來的智慧與發展、承載了回族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是這個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重要體現。
3.3傳統建筑是甘肅回族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回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回族聚居地區歷史文化與傳統文化獨特,今天的回族伊斯蘭建筑由于受社會變革及世界建筑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影響,正經受傳統與現代,已有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撞擊;當下中國,正在大力提倡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只有在保護傳統的過程中,發掘出那些積淀在建筑中的精髓,結合新時期的要求,才能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歷史與傳統支撐。
3.4傳統建筑已成為甘肅回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甘肅回族地區要全面發展,經濟發展是最重要的基礎。回族聚居地區及其伊斯蘭建筑的獨特風貌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民族地區的民族建筑歷來對外部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同時也是對外交流的重要資源,合理利用甘肅回族文化與建筑特點,發展出適應當地條件的旅游資源,可促當地進經濟多方面發展。
4.甘肅回族伊斯蘭傳統建筑保護的可行性措施
4.1應尊重回族群眾對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認同,教育群眾熱愛并延續自己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
傳統建筑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只有群眾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建筑才能永久長存。保護傳統建筑尤其是文物建筑是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義務,更是當地群眾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條件所限,甘肅回族聚居區往往經濟較為落后,群眾文化水平較低,這就要求政府、社會應當積極的引導當地群眾,加強對伊斯蘭傳統建筑保護的認知。
4.2做好城市與鄉村回族聚居區發展規劃,做到統籌發展
要保護好伊斯蘭傳統建筑,首先要合理的將其納入到地區整體發展規劃體系,做好城市與鄉村發展規劃,避免在發展的過程中造成傳統建筑無法挽回的損失。在當前城市現代化和鄉鎮城市化快速演變的大背景下,由于規劃與保護的滯后,全國各地的傳統建筑均受到嚴重毀壞;如何在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得加強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已成為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保護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建筑,首要的責任是各級政府應在地區發展過程中,把保護傳統建筑作為地區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目標來對待,并且作為一項基本政策長期持之以恒,才會在城市與村鎮發展中逐步顯示出規劃的重要性。
4.3采用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
保護伊斯蘭傳統建筑,不僅是保護建筑的現狀、更是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在伊斯蘭傳統建筑保護中要充分認識到他的文化特殊性,確保在保護過程中做到維護傳統建筑有形與無形的文化特征,適應宗教要求;要注重發掘各方面資料,開展歷史、宗教、民族、社會、建筑、美術等多學科合作,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相互配合,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對傳統建筑進行研究;可以利用傳統技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全面、深入、確切地調查認知傳統建筑,使得保護措施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就在2014年,在甘肅省住建廳的主持下,由蘭州交通大學、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和單位共同進行的“甘肅傳統居民、傳統村落調查與保護”正式啟動,相信這一工作會促進對甘肅伊斯蘭傳統建筑的保護。
4.4保護范圍應適當、合理、重點突出
甘肅回族聚居區歷史久遠、分布廣泛,伊斯蘭傳統建筑眾多,保護范圍可先涵蓋重要的歷史聚居區,應優先保護重要的傳統建筑和傳統工藝,突出重點與特點,在有能力與條件的情況下再將范圍擴大。例如臨夏伊斯蘭建筑中廣泛應用的磚雕技藝,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得社會對此項傳統建筑技藝產生了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對臨夏傳統建筑的進一步研究和保護。
5.結語
甘肅的伊斯蘭傳統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但全球化與現代化背景下的社會融合與發展也嚴重干擾了其特色鮮明的地域特征,對優秀的傳統建筑產生了很大的破環。處于這樣一種大的建筑文化環境之下的甘肅伊斯蘭傳統建筑要想做到傳承與更新,除了自身的積極發展之外,有目的、有階段的保護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也是我們當下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李志輝.淺析回族建筑風格[J].建筑創作 2005,08.
[2]余振貴.中國伊斯蘭建筑藝術漫談[J].中國穆斯林 2002,02.
[3]馬蓓.中國的伊斯蘭建筑藝術-以臨夏清真寺和拱北為例[J]. 發展 2010,09.
[4]路秉杰,張廣林.中國伊斯蘭教建筑[M]. 上海三聯書店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