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_王化橋 姚曦 供圖_藍劍
郭一民:舉而措之天下之民
本刊主筆_王化橋 姚曦 供圖_藍劍

2016年全球川商年會,郭一民倡導民營企業應該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理念。“中國夢”需要的不僅是工業文明,還有人人向往的生態文明。
在整個啤酒行業下滑、壓縮產能的情況下,藍劍反而擴大生產線,開始打造一個新的飲品帝國。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我們只銷售健康”。
在食品安全飽受困擾的今天,這個口號未免令人唏噓。外行看熱鬧,但在內行看來,藍劍的轉型絕非偶然和機遇,而是“驀然回首”,對“工匠精神”和社會教育的重新理解。
藍劍董事長郭一民說:慈善公益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尺之一。但是他并不愿為了慈善而慈善,而更想把夢想和經驗分享給那些正在成長道路上磕絆的孩子和年輕人。

2016年12月藍劍一次員工培訓,是觀看電影《絕命海拔》(圖片:網絡)
珠穆朗瑪峰腳下,謹慎的新西蘭人羅布·霍爾帶領的登山隊名為“冒險顧問”。而斯科特·費雪則風趣搞怪,他帶領著來自西雅圖的“瘋狂山脈”登山隊。他們相互競爭,又彼此幫助。
兩支隊伍來自各行各業,其中有郵差、記者、醫生,還有一名來自日本的職業女性。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激勵著他們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的珠峰。在攀登過程中,他們在應對體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時,又極為不幸地遭遇了一場劇烈的暴風雪,因此命懸一線……
這是一部電影《絕命海拔》,改編自一次真實的探險經歷,并成為2015年威尼斯電影節的參展影片。電影放完后,本地學者、作家盧澤明開始了講解和點評,與學員們一起分享電影里的經典片斷。
這不是大學里的文化講堂,也不是文藝愛好者沙龍。而是藍劍企業文化建設的一次員工培訓。
這樣的培訓從去年12月開始,到今年開春已舉辦三場。作為四川本地的著名企業,藍劍集團及其產品廣為人知。但了解其企業領袖、藍劍集團董事長郭一民的并不多。就算是媒體,認識郭一民也大多只是從財經報道的角度,諸如“杰出川商”“公益慈善”之類。
但是,企業首先是一種社會組織。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促進一個團體或社區的文化建設,并實現良好的社會教育。
這是文明發展的基本思路。《論語》里有一段著名對話: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是說,孔子來到衛國,在衛國當官的弟子冉有駕車來接,孔子感嘆:人好多呀!冉有問:人多了,那如何再進一步呢?孔子說,要富起來。冉有問:富起來了,又怎么辦?孔子說,要教育。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文化建設,不具有教育教化的能力,就會缺乏凝聚力和親和力。
前年冬天,記者受邀到什邡總部參觀藍劍集團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參與各項賽事的員工選手坐滿了什邡體育館。的確像孔子所說的“庶矣哉”——好多人呀,記者也體驗了其中一項集體項目。會后的飯桌上,與藍劍員工們一起喝慶功酒,我們深深感受到,工商業也可以這樣有人情物意。
中國人認為,商業可以是有德性的。農業使人感知萬物的生機,工業則使人感知器具的新意。如新房子、新衣裳、新產品,還可以比春天花草的新意更讓人聞風相悅。
農業是靠天然,工商業則是人的創造,可以更有一份私情的喜悅。由此,我終于理解了郭一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個習慣:他轎車的后備箱里,總是放著幾件藍劍的唯怡豆奶、或者冰川時代礦泉水,一見到客人就送,此所謂“富而好禮”。
當下中國的企業家,能夠做到“富而不驕”,已經是一種進步。春秋時代的富商、孔門弟子子貢問:“富而無驕,何如?”夫子回答:挺好的,但不如富而好禮。

2015年,藍劍集團員工運動會籃球比賽現場
在運動會籃球決賽儀式上,郭一民先生發表祝辭:“首先感謝大家一年來的辛苦勞動……我們的團隊是最好的團隊,我們的員工是最優秀的員工。”等等。
記者知道,在有些企業里,老板的訓話總愛強調員工要懂得感恩。也許,這是不同的企業文化,有不同的頂層設計。
禮儀是文明的舒葉吐花,文明則可以讓企業發展成為一種美。如此,這樣的勞動創造才有喜悅。市場經濟并非只有勞資關系、權利契約等,還可以有更高的標準,即人情物意。傳統的中國社會,向來是學徒和店里伙計年終也有一份紅利,雇主與員工,一是東家,一是西賓,有一份賓主之禮。
2007年,郭一民主持談判的藍劍啤酒股票轉讓達成,轉讓價25億,守大門的基層員工也分有100萬。這正是一位優秀企業家應有的情懷。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往往來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但郭一民的成長之路表明,主要不是來自學校,而是自我教育。當然,更有家庭教育。
采訪郭一民先生是在一個鄉間的春夜里,這樣的環境最適合拉家常,聊一聊童年往事。
郭一民的爺爺是位讀書人,曾給兩任縣長當過師爺,寫得一手好字。但由于時代變遷,其父母并沒有念過幾天書。但當地的人文風氣依然影響著他童年的成長。
孩子不聽話就打,這是以前家長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因為小時候調皮,郭一民說他經常挨打。關于是否可以打孩子,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界一直在爭論。于是,郭一民在教育女兒時,選擇了折中的方式,比如女兒四歲時,有一次從保姆那里拿了10元錢去買糖,他知道后,問她跟保姆說過沒有,女兒說沒有。郭一民嚴厲地告訴她,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不告而拿是偷。然后用筷子打了下手板心,這類似于中國古代的戒尺。
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及時,而且重要。而郭一民也正是得益于這樣的傳統家教。
郭一民回憶說,小時候的家教,父母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母親總是打擊,無論學習成績好壞,只有打擊沒有表揚。平時打孩子也是母親出手,父親則不動聲色。到了初中仍是這樣,直到有一天,父親像朋友聊天一樣地與他交流,給他講述自己的童年過往,講述自己的父親。
為什么母親揍自己的時候,父親從不勸阻?這是那個年代的父母從戲劇里學來的古老辦法,戲臺上有“請將不如激將”。他母親對父親說,對孩子多一些打擊,才能激發孩子的進取心。
這時,郭一民才理解父母在家教中的角色定位,后來,也慢慢體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這是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現代人大多崇尚西方的賞識教育,尊重兒童、贊美孩子成為一種社會常態。而傳統教育則認為,這是“行仁義”,諸如,“把最寶貴的給兒童”“你是我的天使”等等。父母把對兒女的愛,表現在口頭上、落實到行動中。
而傳統家教則相反,講的是“由仁義行”。即,因為我愛你,孩子,所以我要嚴格要求你,并且把自己的愛隱藏起來,甚至會打孩子,因為孩子不懂事,只有這樣打壓、激將,孩子才會有清揚的志氣,長大后經得起挫折,受得住打擊。
是“行仁義”更好,還是“由仁義行”更好?當然,有很多具體情況。但是,很明顯,要做到“由行義行”更難,需要父母有一份克制,需要戒和忍的修行。
為人父母者,誰不心疼自家的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憐的是什么,正是中國父母對于愛的隱忍和克制。母雞也會護雛,所謂“行仁義”,是動物也有的本能。
上世紀80年代,小學時代的郭一民由于成績優異、不交作業老師也不追究,慢慢養成了不做作業的壞習慣。上了中學后,郭一民的成績就不再拔尖。尤其英語跟不上,再加上調皮,也成為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因一件小事被老師冤枉后,開始覺得學校沒什么意思了。
1985年,郭一民初中畢業,又讀了一年就離開了學校。當時正是熱火朝天的改革初期,當地啤酒廠招工,購買100元股票可參加招工考試,買2000元股可直接進廠當工人。就這樣,郭一民鐵了心要出來闖社會,跟家里死纏爛打交了2100元。這是做好兩手準備,如果沒考上,除去入股兩千,比其他工人多100元股票。如果考上了,又比其他人多2000元股票。

藍劍發起的“一對一結對子”的公益項目,讓留守兒童和城市有余力的家庭子女相互學習和交流

郭一民喜歡馬。馬寓意著企業一馬當先,但在中國文化里,馬還是龍的意思。易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類似《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常被很多人認為是心靈雞湯。而郭一民更想說的是,知識從來是由實踐決定的。圖為該書主人公原型喬·吉拉德(圖片:網絡)
結果考上了,并且還成為藍劍第一大股東。當時的藍劍沒有國家出資,都是社會集資加銀行貸款。
一個少年出門打天下,靠的是中國民間培養的志氣。正如老百姓愛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窮哪有窮到底,富哪有富到頭”。
書到用時方恨少,一上班就發現,書讀少了。只能靠自己學,而這時候學到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
郭一民以學員的身份來到重慶,學習啤酒的生產流程和工藝。回到企業后,從技術員做起,然后在車間當班長。包裝車間是啤酒生產的最后一環,在這里,郭一民是表現最好的一員,并很快成為車間主任。
成為車間主任后,郭一民在書店買了本《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廠長》。
他始終給自己定有一個更高的目標,這是郭一民身上體現得很充分的進取心。后來,在企業做大之后,他愛上了養馬、騎馬。并引領著藍劍在行業里一馬當先,成為四川的“水業少帥”。在中國文化里,馬象征著《周易》乾德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正是這宗教般的信念、專注和勤勉,引領著企業發展和郭一民的自我成長。管理企業需要懂法律,從1987年起,郭一民開始自學法律,參加律師函授學習。律師函授是一項嚴格的苦差事,每年要參加成人高考。成人高考寬進嚴出,函授門檻低,任何人都可以考,而要考過非常難。
因為學習目的不是為當律師,只為長知識、懂法律,他只學了兩年,拿了個法律工作證。因為,還有更為緊要的知識需要他去掌握。
1989年開始,郭一民自學管理,參加中國科技大學的工商管理函授。身處企業,他漸漸明白,企業家才能更好地影響社會,改變世界。企業家通過物質創造,可以改變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改善他們的家庭,改善一座城市。
這樣的學習效率更高,學到手的馬上能用。當年,郭一民當車間主任不到18歲,經驗可想而知,只有靠學。當時做的一件事,郭一民至今記憶猶新:因車間分工不同,有強度高的崗位,也有強度低的,與辦公室不一樣。當時是大鍋飯,工資都一樣。包裝車間是最大的車間,一百多位員工,因此矛盾很大,誰也不愿意干累活。郭一民從管理角度發現,這樣效率不高。于是,他根據不同的崗位實行崗位補貼,不同崗位補貼不一,以科學、公平的制度以激勵員工。
包裝車間好了,發酵車間又出了質量問題,于是又去發酵車間。1989年,啤酒積壓賣不出去,郭一民申請做了推銷員,又成了公司的第一個推銷員。
一次出差,郭一民在地攤上買了兩本當年的暢銷書,戴爾?卡耐基《語言的突破》《人性的弱點》。對當年中國的工商界來說,這兩本書有啟蒙般的意義,讓他在溝通技巧和管理水平上,有了明顯的提升。
做推銷員時,郭一民恰巧買到一本《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而且,此后幾年,根據這本書的指導邊干邊學,他果然成為至少四川啤酒界“最偉大的推銷員”:1998年,他采用“逆向做渠道”這一領先行業十年的營銷模式,從酒樓、餐館的終端銷售做起,僅僅兩周即打敗了成都啤酒集團,并在一個月后將其成功收購。這一營銷案例被視為教科書式的經典。2000年,在國企強勢品牌“雪花”以及國際品牌“百威”的圍堵下,郭一民全程策劃、實施、推廣首個數字化啤酒品牌 “藍劍528”。一舉占領周邊二級市場,之后再反攻成都,大獲全勝。
短短兩年內,藍劍成為四川銷量最大的啤酒,成了當之無愧的“西南啤酒王”。2007年,強調“同創造共分享”企業理念的郭一民親自操盤藍劍啤酒的資本運作,以25億元達成與華潤的股權轉讓,讓員工股權增值100倍。
這是工商界熟悉的財富傳奇。不過,郭一民回憶起了當年一個細節:他做推銷員時只有21歲,在講究尊老愛幼的中國社會,這是一個不受重視的年齡。但是,他手里拿的是密碼箱,這就不一樣了!密碼箱在當時大陸非常少見,流行的港片里,黑道大亨做毒品交易時一般才出現。
郭一民提著密碼箱,去餐廳、酒樓跟一個老板又一個老板談合作,密碼箱放在桌子上,讓老板們有大生意上門的新鮮。箱子一打開,裝的總是三瓶啤酒、兩瓶啤露。
就這樣“逆向做終端”,一個酒樓一家餐廳地談下來,不先找總經銷商和分銷商,直接向終端供貨。當年的媒體報道稱,這是知識的活學活用。
但記者覺得,用奢豪的密碼箱裝啤酒,這不是知識,而是一個年輕人出門打天下的那份新意。像新過門的媳婦,有做一份人家的好心情。

郭一民控股的美信投資聯合藍劍及美國布什家族共同設立了成都美信股權投資基金,致力于幫助更多年輕人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