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辛 圖_網絡
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與教育
文_李辛 圖_網絡
【編者按】
現在很多的健康問題,要從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來考慮。現代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一直在大量消耗身體的精氣神。中醫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讓人們從能量角度思考健康問題,了解疾病“生住壞滅”整個過程的規律,以便有可能在疾病萌芽之前去化解。
具有多年中醫臨床與教學經驗的李辛,于2010年游學期間,做了六次有關兒童身心健康的公益講座,涉及“人體的三焦、氣血理論”“人的神、氣、形”“如何判斷人體的體質”“常用治療方法和OTC藥物的正確使用”“如何打坐和安心”等,后他將內容匯編成《兒童健康講記: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一書。本文摘選自此書。
在中醫來看,“心”“身”是生命的兩個表現層面,一內一外兩個舞臺。舞臺上表演的東西只是最后的顯現,重要的是舞臺背后的積累。這于中醫來說主要是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能量,即中醫的“氣”。
身體只有在有能量的時候,才會開,沒有能量的時候,就會收。這是身體的自然狀態,但現代人被意識帶動得顛倒過來,沒有能量的時候,還逼著自己“開”,這就會生病。開和闔,這兩個字很重要。《紅樓夢》里面的人物,薛寶釵是身心比較穩定,能量也比較充足,所以她能“開”,能接通不同的環節。林黛玉是沒有能量的,所以就會封閉。
當人的能量比較低的時候,精神和身體運作的流暢度都會下降,就會出現各種層面的問題,比如健康問題、情緒問題等。在培養孩子學習的方面就會出現兒童教育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不屬于教育范疇。
關于兒童的心理問題、教育問題、溝通問題和學習困難等,西醫會有很多的界定指標,有很多測驗的量表,但這些也都是結果。在一堆結果里面只能找到關聯,不能找到原因。
氣是人體的能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時候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他的能量不夠。增加能量就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這個結果。
第二個因素,中醫的“神”,它和平常所說的“精神”類似。
小孩子的精神狀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定”的狀態,一種是“散”的狀態。我們中國文化很重視這個問題,一個“定”字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神定的人比較容易放松。
如果孩子精神不太穩定,光這一點,就可以導致以后很多的問題,而且可能變化無端,反復難愈。如果這一點沒有改變,不管是用中醫滋補肝腎,養心安神,還是用其他的方法,效果都不會好到哪里去。
治療有不同的層面,每個層面都可以影響其他層面,但是需要去找此刻最關鍵的是在哪個層面。有的病在物理層面,但是原因在能量層面;有的病在能量層面,原因可能在心理層面。大家發現自己或周圍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出現點對點的思路,也不要被某位醫生或朋友專業領域的點對點思維所限制或誤導。
我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定”的人神氣往往比較飽滿,考慮問題比較周全,身體也比較健康,情緒也比較穩定。即使他沒有學中醫學、心理學,也不太容易有點對點的思路,不太容易被外界影響。
所以,大家平時要常常留意自己是“定”還是“散”。
如果你是“散”的狀態,你的心身、生活和工作都會出現問題。“散”的時候的情感模式也是一個特殊的狀態,比如感情方面有缺口的人,就很容易被感動,容易墜入情網,然后就會不顧一切。
我們對自己都有某種程度的覺察,除了神的“定”和“散”,我們也要留意自己的精神是處于相對“清”還是“濁”的狀態。
當我們有所覺察的時候,自然就會知道自己是定還是散,是清還是濁,隨時都可以調整,隨時都可以改變,就不會偏得太遠。
一個神質穩定的孩子,身心會比較健康,也比較有能力自主。“散”的人要一下子“定”當然很難,可以先“聚”。“定”是要達到的目標,“聚”是趨勢。如何“聚”涉及教育的問題,比如有寬松的教育法,也有嚴謹的教育法。
對于散的人,需要在某個階段學習以專注、嚴謹的態度來面對周圍的人、事、物。另外,在不缺乏愛、心智也相對清晰時進行相對整肅的訓練是必要的。否則,過早進行整肅,不一定能達到目的,而且還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比較簡單的訓練就是做一些有規律的、專注的運動,尤其是慢速的運動,比如易筋經、八部金剛、瑜伽,訓練的同時收攝身心。長時間的靜心散步也是個不費力氣的好訓練,如果把各項運動比作各大菜系的話,散步就是一鍋溫養細微經脈的慢火老湯。每次散步至少1個小時,慢慢走,走到身軀和四肢末梢溫暖、手指鼓脹,同時不要看手機、聽音樂,也不要聊天。

書法可以調整人的神質,由濁向清轉變
很小的孩子不需要強烈的運動,如果是十幾歲的孩子可以做稍微強烈一點的運動。除此之外,讓孩子專注地玩和做好身邊的小事,也是很好的訓練“定”的方法,比如搭積木、洗碗……
神質比較散、身體比較單薄并且高度敏感的孩子,我會建議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去學習傳統武術,從站樁開始,還有太極、打坐等,這些訓練能讓他變成一個相對定的人。
神質清的人智力通常會比較高。濁是什么狀態?有的孩子或成人的思維、眼光都昏昏的,迷迷糊糊的,身體里面堆了很多雜質,情感、思想也有很多雜質。怎么辦呢?先讓食物清一點,所處的環境清一點,所接觸的信息清一點,所交往的朋友清一點。
過多的雜訊也容易讓人變濁變散。中國古代說的慎交友非常重要,老是跟濁友在一起,人也會變濁。周圍的朋友如果是喜歡打坐、瑜伽、書法、古琴這類的,人不會太濁。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是西醫指的身體物質層面的品質、性質,而是能量的特質。
能量的特質,首先也有清和濁的區別。比如蔬菜和肉的區別,茶和咖啡的區別,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區別。薛寶釵相對來說要濁一點,但她穩定一點。所以不要判斷清和濁哪個好哪個不好,知道自己的特質,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就好。
能量的特質,除了清和濁,還有虛和實的區別。有的孩子天生能量比較少,也有的天生能量比較多,會出現什么狀態呢?有三種組合:他的形,他的氣,他的神。比如他身形很大,看起來像張飛一樣的大塊頭,但是他的氣可能是比較虛的,神是比較緊的。
按照中醫的說法,人體分神、氣、形。其中,神是第一位,它決定了能量的狀態和虛實,能量再決定身體,身體只是最后的舞臺。
神有先天的定散和后天的訓練,體質有先天的強弱還有后天的調養因素,即使體質不足,只要神定神足,這樣的人依然比較健康,即使生病也容易恢復健康。
孩子生下來以后會有一個特定的體質,中醫來看,是因為他有獨特的神質和能量特質。這有點像新買的電腦,出廠時的程序和配置,早已安排好了。如果他沒有自我認知并發展,也不讓別人來幫助他認知和發展的話,他就是一臺機器一套程序用一輩子,沒機會升級換代,所以他會有什么樣的性格,哪個階段會得什么病,可以預知。
中醫是根據體質和神質來判斷一個人未來的健康走向和疾病預后,中醫治療也是建立在這么一個背景上,并不是看到一個癥狀就見招拆招,治療是有不同層次的。纏人的癥狀緩解之后,真正的治療還需要考慮問題背后神質、體質上的不協調。比如頭痛,只是外在表現,其實原因是內部出了問題,表現在頭上。如果只是把頭痛的癥狀去掉,這些力量還在那里,等到這個力量轉移了,表現在肝上,就是肝病,但也許要過3年以后才出現。很多醫生和病人只關心現在的頭痛能否停止,看不到如果發展下去,后面還有肝病或者腦血管等更麻煩的問題。
我們要注意身體是厚的還是薄的,相對來說,厚的人會定一點、實一點,存貨多一點。薄的人容易散一點、虛一點。
比如張飛就屬于厚的、實的例子,如果他活到五六十歲,如果三國都平定了,他不用打仗也不再騎馬,又吃得太好,就容易有腦血管病、糖尿病。他愛喝酒、吃肉,脾氣很強,年輕時陽氣很足,但年紀大了,陽氣一下降,吃得好又不運動,還容易有痛風。周圍有類似張飛體質的朋友需要注意保存陽氣和身體的流通。第一,養成有規律運動的習慣;第二,中年以后尤其要注意節制飲食,平時飲食清淡一些,晚餐少吃一些;第三,減少看電視、玩電腦和熬夜的時間。有機會可以找一個好的針灸師、按摩師、中醫師不定期調理一下,不要等有病了再看中醫。

比如林黛玉就屬于虛的、散的例子。她如果沒有得肺病早早去世,也沒有通過飲食、情志、運動等方法調理,她也會出現別的病癥,比如偏頭痛、神經衰弱、失眠、嚴重的痛經,到了四五十歲還可能會有心悸、腦供血不足,有可能一生都蔫耷耷的。但也不是不能改變。她的形體比較瘦,比較薄,如果要把這個形質建設得厚一點,我建議她每天散步兩次,每次1小時,把陽氣輸布到全身,這樣不會手腳冰涼,對睡眠和胃口也有好處。等兩個月后,體能增加了,再加上每周做兩次瑜伽,或者每天練習太極拳半小時,在動的過程中體會神氣的均勻和靜定。
在強身健體的過程中,不僅是肉體層面在重建,能量層面也在重建,這就是陽氣漸旺、神意漸舒、形質漸豐的過程。形質建設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強化人的精神、心理結構和強度、廣度。


一些有規律的、專注的、慢速的運動,能在訓練的同時,收攝身心,使神趨向于定
如何辨清自身的體質?給大家一個簡單好記的九字真言:有沒有,通不通,定不定。
有沒有,就是資源有沒有;通不通,就是渠道通不通;定不定,就是精神定不定。
在中醫看來,人體根據層次可以分成三個能量中心:最下面那圈被稱為下焦,是人體的深層部分,用以儲存精氣;中間的圈是中焦,就是要吃東西產生能量的部分;還有上焦,呼吸外來精氣,接受中焦輸布的水谷精微之氣,再輸送到全身。三焦不僅是上、中、下位置的劃分,更應該看作外、中、內的劃分。三焦其實是一焦,即古人所謂“一氣流行,無所不至”。
當人體能量失衡的時候,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去糾正一個個細節的偏差,而是要幫助人體的能量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讓能量恢復正常,對中醫來說非常簡單。
第一,要有資源。什么是有資源?比如供熱廠有煤、有水,而且能達到一定的溫度和壓力,能輸送到小區樓房的每一根暖氣管上,這個叫“有資源”。對應在身體上,就是能量是否充足,尤其是中焦和下焦的能量。
第二,渠道通暢。什么是渠道通暢?從供熱廠出來的每一根管道和每棟大樓、每個房間的暖氣片是通暢的。對應在身體上,就是三焦、經絡、肝臟等是否通暢。
只要有這兩點,就不會出現大問題。從人體來說,下焦、肚臍以下的部分,相當于鍋爐點火的部分,中焦相當于加水、加煤的部分,人體的經絡就是這些能量的管道。
那么,當一個人喉嚨很痛、鼻子很堵時,如果體質很好,那在中醫看來就很簡單,資源有但不夠通暢,局部管道堵住了,喉嚨和鼻子跟什么管道有關?這是肺經跟大腸經或者是胃經跟三焦經有關系,這些大部分屬于陽經,跟人體表面的管道有關系。這樣的簡單問題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只要是能夠幫助疏通的方法都管用。
平時體質很好的人,如果得了單純的感冒,吃西藥美林有效,吃撲熱息痛也有效;吃中藥感冒清熱沖劑有效,吃姜糖茶也有效;拔火罐有效,泡腳發一下汗也有效。為什么?因為體質好,只是人體表面的渠道出現了堵塞癥狀,把這些渠道疏通以后,里面不堵了,循環通暢,當然就有效了。
當上焦的管道堵住的時候會出現上部或體表的各種不舒服,當中焦或下焦堵住的時候也一樣。有的病是表面的問題,有的病是深層的問題。但是,要找到對的治療方向,不能先考慮發病的部位,或者一開始就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判斷方法把自己繞進去,也需要暫時忘掉中醫、西醫對病癥的各種命名。
大家最好記住九字真言的前兩條:第一,下焦和中焦有沒有能量?第二,渠道通暢不通暢?這兩點是把握治療大方向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