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琰?孟琳
羌族主要生活在中國四川省,是中華文明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數千年來,羌族人民一直在為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增添獨特的文化魅力,羌族人民和祖國各族人民攜手,為中華的締造、文化的多元、民族的復興,作出了非凡的貢獻。羌戲作為羌族的代表戲曲,也經過了不斷的改良和發展。如今,羌族人民依舊努力地為各族人民傳達它特有的韻味。
一周的時間轉瞬即逝,筆者參與的“四川羌族文化之羌戲的探究”實地考察活動也告一段落。在前往四川之前,為深入了解羌族以及作為其文化經典的羌戲,筆者和其他小組成員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對羌族和羌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當筆者和其他組員到達目的地,零距離接觸羌族文化之后,才發現之前對它的認知不過是羌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的冰山一角,以下便是此次羌族文化之旅。
一、探訪羌族博物館
在七月到達四川后,為了加深對當下羌戲發展現狀與少數民族傳統戲曲歷史文化的了解,筆者和其他組員著重參觀了羌族文化博物館。羌族博物館除了有傳統文物、民俗實物的展示外,館內還有一個特點:以聲、光、電等科學技術手段來復原羌族人民生產勞作的歷史過程和自然景觀,用動態的展覽方式與參觀者進行互動,體驗羌族特有的一些文化習俗。博物館工作人員完美地將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互滲透、靜態展覽與動態演繹相互補充、館內館外相互映襯,建成了經濟文化繁榮、科技發達和民族團結奮進等多元素融合的良好示范點,工作人員引人入勝的講解、品種繁多的古羌族民俗實物與生動的音視頻展示令人流連忘返。
印象最深刻的就屬三樓的羌漢語結合展示區,雖然羌族在歷史上沒有特有的文字,但羌語、羌戲、羌舞一直融合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流傳至今。三樓文化展區中就有一個羌語和漢字相結合的展示區域,是由地面和天花板上的一塊塊方磚所構成的。每一塊地磚都對應著天花板上的方片,方格上寫著“月亮”“媽媽”“太陽”“吉祥如意”等不同的漢語詞組。當參觀者想要知道“吉祥如意”這個漢語詞匯在羌語中是如何發音時,只需將腳踩踏上對應著“吉祥如意”的地磚上,耳邊就會聽到“納吉納魯”的語音,十分有趣。羌族音樂戲曲專區,除了漢字與圖畫的展示,博物館還特地研究出了專門的“羌歌KTV”,博物館正式開放后,參觀者將會看到數個iPad播放器,以便參觀者盡情享受各種羌歌,頗具穿透力的羌歌在房間里回蕩,余音繞梁。館內還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小巧而精致的廣場,供參觀者在解說員的解說和介紹下共舞羌族薩朗,更好的地感受現場的氛圍。
結束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羌族文化博物館的參觀體驗,傍晚時分,小組全體成員有幸應邀前往觀賞羌戲。身著盛裝的羌族人,敲打著羊皮鼓,跳著羌舞,以原生態的歌舞形式,全景展演了當地羌族農作、生活、祭祀等大規模場景,共同祭拜大自然萬物之神,祈禱來年吉祥豐收、幸福安康。最后,壓軸的羌族花燈戲更是精彩連連,訴說著羌族群眾過上新生活的喜悅和對重建新生活的感恩之情,進一步展示了羌族別具魅力的原生態羌文化和豐富的群眾文化生活。整場節目編排精妙、高潮不斷,在原生態的大自然環境中,筆者和其他組員盡情地享受了一場古羌文化盛宴。
羌族文化探訪之旅已告一段落,從羌族文化博物館到親臨現場體驗羌戲,從羌舞到羌族花燈戲,一路上的收獲讓全體組員受益匪淺,也有所深思。
二、羌戲的發展
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上,羌族人民一直在為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增添獨特的文化魅力,羌族人民和祖國各族人民攜手,為中華的締造、文化的多元、民族的復興,作出了非凡的貢獻。根據資料,筆者了解到現在的羌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四川茂縣、汶川、松潘、理縣、黑水、北川等地,是古代羌人自黃河上游,即祖國西北部地區,南遷于此的遺裔。他們居住的歷史環境和文化氛圍促使其創作出各種史詩,如創世紀實史詩《木吉珠與斗安珠》《木比塔造天地》和《木比塔造人》;英雄史詩《大禹治水》《羌戈大戰》等;各種形式的釋比祭祀儺舞,如《席步就》(喪宴舞)《石奎余奎》(贊美頌揚舞)《莫思納莎》(羊皮鼓舞)等。除此之外,羌族也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的戲曲文化,而且羌戲的歷史源遠流長,被不少人所熟知。不過,在這些文化碩果的背后,其蘊藏的悠揚韻味和靈魂精髓才更讓人心馳神往。
(一)羌戲的分類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當徘徊在羌族文化濃厚的古鎮中時,看到的許多身穿民族傳統服飾的羌族同胞,其給人的美感足以與溫婉細膩的江南水鄉女子相媲美。后來,筆者還找到了一位正哼著羌戲的老藝術家。看著有人走向她,這位老藝術家溫和大方地向筆者打招呼,她的眼神與姿態如習習春風般,讓人想去親近、交談,這大概便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給傳達者最具獨特的藝術氣質。筆者向老奶奶詢問了一些關于羌族戲曲方面的問題,她溫柔地解釋道:“從時間長短來說,羌戲分釋比戲和羌族花燈戲。羌族花燈戲是人們通過對釋比戲的改造和補充得來的。”
(二)羌戲在民間的演變
據傳明朝初年,汶、理、茂、北川等縣就有了搭彩樓(俗稱搭戲臺)、扎花燈、演壇戲的習俗。這些地區每年正月十五,各鄉縣都要集中有名的釋比到縣衙門外唱壇戲,釋比壇戲結束后,由于家家戶戶火樹銀花,且有彩壇彩閣,賞燈之人車水馬龍,長時間不愿歸家安歇,于是那些年紀比較小的釋比趁假日空閑之時,利用自家的工具,或手拿五顏六色的花燈燈翩翩起舞,或即興,或模仿創造一些小品、雜技,這種表演方式慢慢被人民所接納,從而成為一項不成文的而約定俗成的習俗。原先燈戲開始前,除了要表演傳統的慶壇戲外,正規戲曲表演只有舞龍燈、舞獅隊,中間有些雜耍表演。而伴隨花燈戲的一直進化,演藝情景的二人戲(有點類似于東北的二人轉)相繼出現,男女各一人或男扮女裝,內行語稱一丑一旦(民間稱之為花鼻子、么妹子),男藝人手持花扇,女藝人手持花帕,都邁萬字步,或前或后,或交叉扭腰來回走步,一前一后,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歌詞多為男女傳達愛意、祝福許愿之類,因為這種表演形式簡短、活躍,民間將它稱作“跳花燈”。
隨著觀眾觀賞水平的逐漸提升,釋比在原來的跳花燈的基礎上,開始介紹表演歷史人物的故事,參與表演的人也不僅僅限于兩人,而是逐漸增加為三五人或七八人不等,還添加了敲鑼打鼓班,節目陣容也越來越龐大壯觀。羌族的花燈戲,經過智慧的民間藝術家的繼承和改良,走過了好幾百年的歷史長流,當下已擁有了豐富的劇目菜單,比如被人所熟知的《夫妻觀燈》《元宵觀燈》《鴻雁傳書》《上山打柴》《彩蓮船》《藍橋汲水》《孟姜女哭長城》《丁男子招親》《薛仁貴征東》等。可是現在,為了追逐經濟效益,人們愈來愈淡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羌戲無人繼承已成了目前最大的問題。
三、探訪羌文化所得啟示
在返程的路上,筆者和其他組員一直在回味老奶奶的介紹和聆聽到的曲目,親身經歷后無不被其悠揚的特色唱腔和得心應手的表演技藝而深深折服。她們演出時專注而又沉醉的神情,彰顯著對羌族與羌戲無比深沉的愛,仿佛歌唱著自己敬愛的親人。這種純粹真摯的民族精神值得新時代青年學習和傳承!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13990001Y)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