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娟?劉嘉玲?李俊男
一、報京“三月三”的起源與發展
(一)報京“三月三”的起源
報京鄉位于黔東南鎮遠縣南端,距離縣城39公里,報京侗族“三月三”是鎮遠縣獨有的傳統節日,名為“播種節”,又被稱為“討蔥蒜”,其歷史悠久,大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古代報京侗族人常年都以村里桐梓樹開花作為播種的信號,直到有一年桐梓樹未按期盛開,侗家人便認為時機未到,最終延誤了農時,全村當年遭遇饑荒。從此,人們吸取教訓,寨老決定不再以桐梓樹開花為播種的信號,便將桐梓樹正常盛開的季節“三月三”定為人們進行播種下田的日子,后來發展成為“播種節”。
另一個“討蔥蒜”傳說源于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相傳300多年以前,村里一個貧窮男子跟一個富家姑娘相愛,因為遭到女方父母的強烈反對,在三月三當天,這對戀人心有靈犀地到洗蔥塘旁邊,兩人相擁而哭,他們無力對抗家人的反對,只能將希望寄托于來生,便在洗蔥塘邊一顆桐梓樹干上印上自己的腳印,隨后跳進洗蔥塘殉情。這對追求自由幸福婚姻、敢于與封建社會婚俗觀念抵抗的情侶,感動了報京大寨的侗族同胞。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在三月三當天,未婚的男女雙方互表傾心、相互定情,在洗蔥塘旁邊用討蔥蒜、洗蔥蒜以及唱情歌的方式紀念他們。因而這天也被人們稱為“討蔥節”。
(二)報京“三月三”的發展現狀
報京“三月三”,即在三月三當天,村民在大寨上一起吹蘆笙、跳蘆笙舞,未婚男女對唱情歌,互表傾心、互相定情。活動結束后,人們便把蘆笙封存起來,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專心一意搞生產,等待秋收結束閑時再來吹蘆笙,唱山歌。如今,報京“三月三”的意義不僅是人們慶賀播種、農業生產的節慶活動,也成為侗族未婚男女尋愛、找對象的盛會,因而也是報京侗族的情人節。
報京侗寨在2014年1月不幸遭遇火災,給報京村民造成了十分慘重的后果。鎮遠縣對報京大寨重建進行整體規劃,將報京侗寨按AAAA級旅游景區改造成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現代氣息的民族村落,形成生態、有特色的文化村落。在經過一系列的破壞后,再加上歷史的演變和現代元素的融合,當代的報京“三月三”雖然不及多年前那么傳統跟活力,但文化脈絡以及文化底蘊也依舊存在。在“三月三”當天,報京不僅能迎來大量游客,還有學者、記者、攝影師,甚至是電視臺來此進行調查和了解,這也意味著報京“三月三”正逐漸成為一塊文化品牌,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熟知。
報京“三月三”當天,一大早,熱情好客的報京人為前來參加活動的賓客舉行了隆重的迎賓儀式,來賓喝了牛角酒,便被侗族接賓人群帶入活動開幕式現場,接著一系列民族歌舞等表演節目紛紛開始,在活動開幕式結束后,侗族同胞還為來賓準備豐盛的長桌宴,讓游客感受侗族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此時,撈魚塘里,村里未婚男女成群結隊撈魚蝦,嬉笑聲不斷,相互培養情感。中午時分,洗蔥塘邊,未婚男女互唱情歌、討蔥蒜、洗蔥蒜,互表傾心,從此結緣,便許下誓言永不相離,共度一生。在三月三后的幾天,人們都在慶賀的愉悅當中。白天,樸實的侗家人聚集在蘆笙坪上舉行盛大的蘆笙舞會,人們盡情地唱歌,跳舞。晚上,人們則相互串門,老人聚到一起喝酒敘舊,年輕的男女便相邀聚到一起對唱情歌,談情說愛,無不歡喜。
(三)鎮遠報京“三月三”的文化價值
“三月三”民俗活動作為集歌舞表演、服飾飲食、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優秀民間文化活動,是報京最有特色的群眾文藝載體,也是報京古老侗族文化的遺存。報京“三月三”比較完整地保存和再現了侗族古代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是挖掘、研究和保護侗族古老文化的活態文化,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它于2014年成為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演變,擁有豐富的文化結構和文化內涵。
二、報京“三月三”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及問題
(一)鎮遠報京“三月三”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報京“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動歷史悠久,成為報京大寨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在每個侗族同胞的心中都有著無比厚重的意義。自報京“三月三”成為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后,得到鎮遠縣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加有效保護和傳承報京“三月三”民俗活動,鎮遠縣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傳承措施,建立“報京三月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全力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除此之外,積極支持開展“報京三月三”非遺文化活動,讓侗族同胞能夠更多地發現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價值,提高當地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報京“三月三”雖然得到了一定的保護與傳承,但由于環境、人文、科技等因素的影響,依舊存在傳承人缺少、保護意識不夠等一系列問題。
(二)鎮遠報京“三月三”保護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1.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主體的缺失
雖然鎮遠縣在一定程度上積極開展對民族文化傳承人的培訓工作,但由于科技的發展以及現代文化元素的沖突,傳統文化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成為民族文化動態傳承的一大瓶頸。為了生活,報京侗族年輕人只能選擇外出打工來養家糊口,家中剩下老人和小孩,不能擔任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大工作。另外,缺乏從事報京“三月三”保護與傳承的專業型人才,不能給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也無法讓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靜態保護。
2.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不夠
報京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相對模糊,其主要體現:一方面,報京侗族人民的思想相對傳統,文化結構相對較低,沒有全面地認識“三月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價值,缺失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報京“三月三”所帶來經濟價值不夠,無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幫助。因此,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比較模糊,也無法積極地參與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3.軟硬件缺失
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除了在傳承主體上的問題外,還存在外部環境軟硬件的缺失。首先,從軟件上講,報京侗族村寨的文化、價值觀念相對落后,當地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不夠明確。其次,從硬件上來講,當地民族文化基礎設施不齊全,包括交通、設備以及文化制度等,其科技水平跟不上時代的進步。這些都讓報京侗族文化不能更好地與外地對接,造成人們對報京“三月三”的認識模糊,也不能將“三月三”帶向范圍更廣的地區,形成宣傳不夠、信息不全面等一系列的影響。
三、淺談報京“三月三”的保護與傳承之道
雖然報京三月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族文化價值得到不斷挖掘和提升,涉及到的文化事項、文化領域也不斷擴大,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現實問題。因此,對于“三月三”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承任重而道遠。
(一)提高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加大文化傳承培訓力度
全力展開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加大對民族文化傳承人的培訓力度,提升文化傳承人的技藝能力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另外,對報京“三月三”傳承人建立健全的保護制度。例如,在傳承人的生活、工作中給予一定的幫助以及經濟上的部分支持,提高報京大寨村民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讓他們能夠更加自覺、高效地參與“三月三”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另一方面,培養從事民族文化相關事宜的專業型人才,對報京的民族文化因素以及實際情況等各方面進行實踐調查和綜合分析,以便能夠對報京“三月三”的保護和傳承,針對性地做出部分調整措施,讓民族文化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
(二)完善基礎性設施建設,打造文化與空間高度融合的生態環境
報京“三月三”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在于民族文化的內在結構以及文化內涵,也在于對人文環境以及外在環境的構造。因此,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應注重加強民族文化外部結構的建設,完善相關基礎性設備建設,在盡量保存當地自然風貌、人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原則上,注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社區與居民相互依存、共生相融的關系,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外部環境的構造。打造文化與空間高度融合的文化生態環境,實現動態傳承與靜態保護的統一。
(三)利用現代科技技術手段,加大宣傳力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逐漸成為全球最炙熱的通訊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阻礙,實現資源上的共享。因此,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高效、全面、便捷等優勢,對報京“三月三”進行全面推廣和宣傳,采用現代科技手段,一方面能夠加強“三月三”文化節的宣傳力度,將報京侗寨民族文化帶向外界各地,甚至全世界,覆蓋面更廣,涉及人群更多,提高了宣傳效率。另一方面也給熱愛民族文化的人群以及相關民族文化學者研究侗族文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對侗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四)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在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許多民族地區都存在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導致民族文化被過度開發和利用,面臨文化潰爛、消失等后果,極其不利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文化建設與經濟開發是一個整體,應該讓兩者自覺融合,共同作用,促進文化、經濟的共同發展。因此,在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基礎上,可以合理地對文化進行開發與利用,促進民族地區的全面、協調發展。
四、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庫”,也是民族的文化脈絡。因此,對報京“三月三”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局限于表面形式,更應該挖掘它的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用最實在的方式留住報京侗族文化的“根”,盡可能地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讓傳統文化得以持續發展與弘揚。
(貴州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
課題名稱:本文系鎮遠報京“三月三”的保護與傳承探究項目(項目編號:2016DXS05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