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穩
廣場舞,是指在廣場、院壩等開闊空間上,由群眾自發組織的,集娛樂性、表演性和健身性于一體的群眾性、社會性舞蹈活動。2012年,國家有關部門經過廣泛調研,從收集的二百余個民間廣場舞作品中精選出12套廣場舞(操),按照科學性和觀賞性原則,調整編排后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進一步促進了廣場舞健康、規范有序地發展。
一、廣場舞的特點
在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背景下,廣場舞以其自身的活力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究其原因,這與廣場的特點有關。
(一)直接性
魯迅先生曾說,美的享受具有特殊性,即直接性。廣場舞不同于其他舞臺藝術,特定的劇場演出結構將群眾和演員分離成舞臺區和觀眾區,而廣場舞是在觀眾中演出,表演的團隊至少有三面甚至是四面朝向觀眾,演員與觀眾“零距離”,直接交流。舞臺和觀眾融為一體,使觀眾對廣場舞有著直接的視覺享受。
(二)集體性
廣場舞不同于其他舞蹈和舞臺表演藝術,有獨舞或者雙人舞等表現形式。廣場舞的表演方式以集體舞的形式展現,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2016年11月,以北京為主會場,上海、深圳、南京、鄭州等13個城市為分會場,五萬余人共同起舞,挑戰最大規模排舞(多場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創下新的世界紀錄,這是對廣場舞集體性這一特點最好的詮釋。
(三)自娛性
廣場舞自產生以來一直以自娛性為主要特征,參與廣場舞的群眾以娛樂身心、強身健體為目的,并無所謂的名利訴求。尤其是對參與廣場舞的中老年人來說,更是用廣場舞表達、宣泄內心情感,精神上得到愉悅享受和滿足,在表現自我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四)隨意性
廣場舞是在廣場上表現的藝術形式,對人員、地點無刻意要求,具有隨意性。參與的人數可多可少,地點可以選擇在小區、廣場、公園等各種開闊場所,對布景結構、舞臺結構更無嚴格要求。舞蹈結構、表演形式以體現參與者的主觀意愿和需求為主,以飽滿的熱情、歡快的音樂和隊形的變化博得觀眾的喜愛。
二、廣場舞的作用
廣場舞憑借自身特征,在提高群眾身體素質、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一)提高群眾身體素質
當前隨著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肥胖、三高等疾病開始困擾著人們的健康,嚴重影響市民生活質量和家庭幸福指數。其他體育健身運動由于強度大、成本高等諸多因素,很多市民難以堅持。而集娛樂和健身于一體的廣場舞便成為首選,在提高市民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二)促進和諧社會構建
自由開放的廣場舞作為基層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改變了市民的生活觀念,提高市民的精神文化素養。廣場舞為市民提供了一條便捷通道,使人們擺脫了封門閉戶的生活狀態,形成了鄰里和諧的新局面。這有助于市民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更有助于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三)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人民群眾在物質消費需求不斷滿足的前提下,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廣場舞作為基層受眾最廣的文化活動,在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提高了群眾的審美標準、文化素養以及個人素質,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廣場舞符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貼近了實際、貼近了生活、貼近了群眾,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四)促進社會文明建設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從起步到現在,在短時間內獲得了長足發展。加快社區文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城市化社會和人民群眾共同的發展需要。廣場舞作為社區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普及程度高,參與人數廣,有效地抵制了落后、腐朽文化及錯誤思想的侵蝕和干擾,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社區、街道的精神文明程度。
三、廣場舞的發展瓶頸及解決方法
在廣場舞不斷傳播、日益發展的同時,人們也應該看到,廣場舞的發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瓶頸。首先是參與者的老齡化,廣場舞的參與群體多數為退休人員,年輕人參與的情況十分少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場舞的推廣和普及;其次,舞蹈編排及教學力量匱乏,當下廣場舞的舞蹈編排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專門從事廣場舞教學的教學資源更是匱乏;第三,廣場舞的場地還不能滿足廣大愛好者的需要,有關廣場舞擾民、廣場舞與其他群眾健身活動爭奪場地的事件時有發生。諸多因素制約著現代廣場舞活動的推廣和發展。
未來,政府需要加大財政投入,為廣場舞活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廣場舞的編排應科學規范,難易結合,并注重對廣場舞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挖掘。定期舉辦比賽、匯演等活動,為廣場舞的推廣和發展提供平臺,推動廣場舞走向新的發展方向。
四、結語
總之,廣場舞作為一種群眾文化,有助于提高群眾身體素質,構建和諧社會,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社會文明建設,對于群眾文化尤其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發揮著重大的促進作用。
(宿州市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