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田莉
禮貌原則在人際交往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們通過對話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與溝通。《羅馬假日》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與它的臺詞是分不開的。本文擬運用禮貌原則解讀《羅馬假日》的經典臺詞,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羅馬假日》的語言藝術。
一、研究背景
《羅馬假日》這部電影是由著名導演威廉·惠勒指導的,這部電影發行于二戰后期,無疑給當時戰后灰暗的世界帶來了歡樂、光明與希望。這部電影獲得了三項奧斯卡獎項,也使奧黛麗·赫本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稱號,把奧黛麗·赫本的演繹事業推向人生的頂峰,使她被世界人民所熟知與喜愛。《羅馬假日》這部電影也成為不可超越的經典電影之一,很多電影界的專家、語言學者都對其進行了制作方法、攝影技巧、多維視角賞析、文體臺詞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能成為經典之作,與劇本的臺詞息息相關。語言本身是一門藝術,臺詞通過演員的言行融入到電影中,賦予電影靈魂,但是臺詞要遵循什么樣的原則,才能達到應有的語言效果,這值得人們深思與探討。本文利用禮貌原則對這部電影的經典臺詞進行分析,使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語言藝術有更深刻的了解與認識。
二、禮貌原則
禮貌產生于人與人的交際中,一直客觀地存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變化著。人與人溝通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對話,話語的禮貌與否是溝通順利交流下去的重要基礎, 但是生活中沒有臺詞與劇本,每個人說的話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語言,當然一些特定場合除外,如表演、會議發言、演講、主持……然而,人與人之間能否正常進行對話交流,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著名語言哲學家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CP)。他認為在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這就是合作原則。隨后Lakeoff于1977年提出了語用能力的兩條原則——清楚和禮貌。1978年Brown與Levinson基于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管理理論 (Face-management View ), 他們認為禮貌的目的是為了保全交際雙方的面子。1983年Leech提出了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簡稱PP),主要包含以下準則:
(1)得體準則,即最少讓別人吃虧, 盡量多讓別人得益;
(2)慷慨準則,即減少表達有利于自己的觀點,盡量多讓自己付出代價;
(3)贊譽準則,即減少表達對別人的貶損, 盡量多贊譽別人;
(4)謙遜準則,即減少表達對自己的贊譽,盡量多貶低自己;
(5)一致準則,即減少表達自己同別人的不一致,盡量增大同別人的一致;
(6)同情準則,即減少表達自己同別人感情對立的內容,盡量增大對別人的憐憫。
然而,國內一些學者認為Leech的禮貌原則過于極端,總是強調最大化與最小化,在很多場合的禮貌是不適用的。徐盛桓在1992年指出Leech提出的六項準則過于絕對化和理想化。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除了遵循禮貌原則以外,還要考慮到情景、身份地位、關系的親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在遵循禮貌原則的基礎上,同時考慮情景、身份地位、關系的親疏等因素,對電影《羅馬假日》的經典臺詞進行分析、解讀。
三、《羅馬假日》電影梗概
《羅馬假日》講述的是一個有著王位繼承權的公主安妮,厭倦了每天重復的接待、應酬的生活,逃出大使館后與記者喬發生的浪漫愛情故事。逃出大使館的安妮公主猶如逃出籠子的歡樂小鳥,喝得大醉并碰到了打牌打輸的喬。由于身份地位和生活環境的不同,不期而遇的兩人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好心的喬叫了一輛車讓司機把公主送回家,可是已經喝得爛醉的公主根本無法說出自己住在哪里。無奈之下,喬把公主帶回了自己租住的房子里,打算讓這個陌生的醉酒女人暫住一晚。第二天,當喬知道安妮的真實身份以后,出于記者的工作需要,他本來想把大新聞賣給報社,但是接下來陪伴公主暢游羅馬而發生的一系列浪漫又詼諧的故事,使得喬愛上了美麗且單純的安妮,最終迫使自己放棄了這種想法。安妮公主也在不知不覺的相處中愛上了英俊瀟灑又熱心腸的喬,最后卻又不得不分開。在愛情與責任之間,安妮公主選擇了后者,勇敢地擔起了屬于自己的擔子。
四、分析禮貌原則在羅馬假日經典臺詞中的運用
(一)得體準則與贊譽準則在電影臺詞中的運用
作為一個國家的繼承人,安妮公主是自己國家的代表,相當于形象大使,在各種正式場合都必須表現得大方得體,除了自然流露以外,必須隨時保持微笑,以示對公眾的熱愛與愛心。本文截取了在電影主角出場前的一段新聞旁白。
And so to Rome, the Eternal City, where the princesss visit was marked by a spectacular parade, highlighted by the band of the crack bersaglieri regiment.The smiling young princess showed no sign of the strain of the weeks continuous public appearances.
這段旁白表明安妮公主經過許多國家的周游、訪問以后,來到了羅馬,從公主的狀態來看,始終是保持微笑的。人們都認為公主沒有疲態,對這個表演是感興趣的。實際上,禮貌原則對公主的表現進行了有意無意的約束,一個國家的公主在公眾面前代表的是整個國家的形象與禮儀,處于這種情景下公主表現出了應有的狀態。公主當晚在大使館設宴,接見了到來的各位貴賓。下面是公主與來賓的對話片段。
Emcee:His Highness,the Maharajah of Khanipur,and theRaikuuari.
Princess:Im so glad you could come.
Guests:Thank you,madam.
在這段對話中,公主的言語很好地體現了得體準則與贊譽準則。在司儀介紹來賓時,公主面帶微笑地對肯尼甫大人和馬哈拉渣夫婦說,很高興你賞臉出席。公主儀態端莊大方,表現出應有的風范與禮貌。從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出,盡管公主隨時保持微笑,其實她已經很厭倦這樣的生活,也很疲倦,經常要打鎮靜劑才能入睡。但是,在這樣莊重的場合,她還是要保持一貫的微笑,說贊譽的話語,盡量使自己吃虧,多贊譽別人。
(二)慷慨準則與謙遜準則在電影臺詞中的運用
慷概準則與謙遜準則都是要盡可能減少對自己有利的話語,讓別人受益,少贊譽自己,多貶低自己。喬在知道安妮身份的前后,使用的語言變化就體現了這兩個準則。
Princess:Youre terribly nice.
Joe:Hey, come here.These are pyjamas,theyre to sleep in.Youre to climb into them.
Joe:Understand?
Princess:Thank you.
Joe:And you sleep on the couch.Not on the bed, on the couch.Is that clear?
雖然禮貌原則要求人們遵循慷慨和謙遜原則,但是其話語也會受到雙方的身份與地位的影響。喬初遇安妮的時候使用的語言是隨意的,而且在安妮公主喝醉的情況下,語言是不客氣的。當然,遇到一個喝醉酒的陌生人,這也是正常的對待方法。語言的使用與交際雙方的親疏關系、身份地位是密切相關的。當喬知道安妮的公主身份之后,話語變得微妙起來。以下是喬與安妮的對話。
Princess: What time is it?
Joe:About one-thirty.
Princess:One-thirty!I must get dressed and go!
Joe:Why the hurry? Theres lots of time.
Princess:No there isnt,and Ive been enough trouble as it is.
Joe:Trouble?Youre not what Id call trouble.Im not?Ill run a bath for you.
在沒有知道安妮的身份之前,喬把睡衣丟給安妮,以命令的口氣讓安妮睡到沙發上而不是床上。知道安妮的身份后,他偷偷地把安妮搬到床上,而且說話的語氣也變得溫柔起來。當公主說給他添了不少麻煩,趕時間必須馬上離開的時候,喬趕緊說時間還早,不麻煩,并立馬主動去給公主放洗澡水。這時,喬盡量降低自己的身份,為公主著想,讓公主受益。所以,身份地位不同,人們對語言的使用不同,對人際交流與禮貌原則的運用也不一樣。
(三)一致準則與同情準則在電影臺詞中的運用
在電影臺詞里面,禮貌原則的一致準則與同情準則也體現地淋漓盡致。以下是公主回來后與大使的對話:
Ambassador:Ma'am, you must appreciate that I have my duty to perform, just as Your Royal Highness has her duty.
Princess: Your Excellency, I trust you will not find it necessary to use that word again. Were I not completely aware of my duty to my family and my country, I would not have come back tonight. Or indeed, ever again. And now, since I understand we have a very full schedule today, you have my permission to withdraw.
失蹤了24小時的公主終于回來了,大使說:“殿下,你得體諒我要盡忠職守,正如公主也有其職責。”公主回答道:“大使先生,我相信你不會再這么說,若我不清楚自己對國和家的責任,今晚我就不會回來,該說永不會再回來。我明白今天的工作會十分忙碌,現在你們可以退下了。”
大使實際上是想責備公主任性的離家出走,但又要顧及到君臣之間的關系及公主尊貴的身份,所以只能尋求和公主一致的地方,那就是責任。只有遵循一致準則,才能既達到責備的效果,又不失禮節。而公主明白自己對國家的責任,選擇了回來,她的工作忙碌勞累,獲得了大使的同情,所以大使也不會再多說什么。公主很好地利用了同情準則,她的幾句話讓大使對這個擔著國家和人民重任的調皮公主頓時心生憐意,充滿同情,哪里還會責怪她一時的任性。
五、結語
《羅馬假日》是永恒的經典,每一句臺詞都耐人尋味,它的臺詞還可以讓人們從各個方面去分析、解讀,去回味它的經典所在。本文只是截取了部分原版臺詞作為材料,分析了禮貌原則在影片臺詞中的運用,由此讓人深入了解禮貌原則在話語中應用的重要性,使語言達到了應有的藝術效果,與觀眾內心產生共鳴。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