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辰杰
顧炎武有言:“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國家的興盛與衰敗,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強盛,與民智的高低有著重要的關系。一個國家要想走向富強,必須開啟民智,改革制度,發展教育事業,解放人民的思想。因此,只有將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有機結合,國家才能富強,民族才能振興。“是故貧民無富國,弱民無強國,亂民無治國。”國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國強。國家富強為人民提供了保障,而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更能照亮國家富強之路。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都曾致力于開啟民智,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國民素質,為中國的強盛鍥而不舍、默默奉獻,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在那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代,人民似乎注定是皇帝的奴仆。作為開眼看世界的領袖,嚴復提出了“民智者,富強之源也”的觀點。這句話震耳發聵,猶如當頭一棒,喚醒了多少仁人志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赴后繼、不懈奮斗。嚴復揭開了中國歷史思想變革的序幕。一大批優秀人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艱難地轉動著激發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輪軸,助力近代中國這條殘破的大船抵御風雨、不斷前行。
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但當他發現,無論如何努力,所救治的只是人的肉體,而不能喚醒麻木的精神時,他毅然棄醫從文,奮筆急疾書、提筆吶喊,一篇篇戰斗檄文從此誕生。從這里,人們看到了被封建傳統思想壓迫致死的祥林嫂,看到了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Q,看到了圍觀革命者夏瑜被殺、麻木不仁的群眾。他以筆為槍,擊中時弊,讓國人從夢中驚醒,用筆挽救中華民族的沉淪,開啟國人自由、民主的思想。在魯迅的指引下,一批批中國人揉醒睡眼、站立起來,參與革命,不僅為自己,更是為了國家。他們是猛士,“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面對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250美元的國家,面對“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荒誕言論,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論斷無疑是石破天驚,不但將中國人從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而且現代化建設理論做出了有遠見的鋪墊。
為改變中國貧窮的面貌,鄧小平不僅改革中國的生產制度,還對“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左”傾錯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打開了思想解放的閘門,更推動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復興。1977年,中斷數年的高考得到恢復。1983年,“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提出,使新中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起來,我國文化軟實力逐步提高,新中國在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上迅速前進。
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寫道:“無端忽作太平夢,放眼昆侖絕頂來。”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一直是無數中華兒女的百年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有多少人苦苦求索、孜孜探尋。從林則徐、魏源的睜眼看世界,到李鴻章、左宗棠的洋務運動,從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中華兒女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但強國、強民之夢從未泯滅。他們改革制度、倡導新學、解放思想、開啟民智、傳播自由民主思想,他們為實現中國的富強增磚添瓦,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夢想已經照進現實,但未來仍然任重道遠。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唯有銳意進取,我們必須勇往直前,把握機遇,在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過程中,為實現中國的富強助力、加油!
(石家莊二中實驗學校高二2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