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曾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土地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在村黨支部書記李振生的帶領下,蓉中村堅持工業興村,借力城鄉統籌共建政策,引入電力公司、農業銀行等多家共建單位的技術和財力,并自主創辦萊克石化、蓉中工藝廠等10多家村級企業。經多年發展,蓉中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在新農村建設中闖出一條“經濟先行、文化引領、科學發展、強村富民”的發展路子。
說起蓉中村的成功,李振生用一個“拼”字概括,“想拼、愛拼、敢拼、能拼是蓉中村的創業精神,也是蓉中村成功的經驗,我們要把蓉中經驗傳遞到貧困地區,讓貧困群眾人人思發展,個個找出路。”
結對共建拔窮根
扶貧,最難的是怎樣為老百姓們換腦筋。2012年,時任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親自協調和牽線搭橋,讓遠在福建的蓉中村與甘肅省武山縣北順村、會寧縣鐘家岔村締結為友好共建村,努力走出一條“東部帶西部、先富幫后富,縣村結對、同奔小康”的新路子來。
除了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弱、發展難度大等客觀因素外,“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關鍵是觀念上的差距,貧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作為一名旁觀者,李振生對兩個村的看法,頗為中肯。
自2012年起,李振生開始指導幫扶甘肅省會寧縣鐘家岔村、武山縣北順村兩個貧困村脫貧致富。
“暫時的補貼改變不了貧困本質,扶貧攻堅必須先拔掉腦袋中的窮根 。”為打破村民們“等、靠、要”的舊思想,李振生帶領志愿者團隊來到結對村,按照“換腦、育種、造血、夯基”的思路開展扶貧工作。
如何改變當地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
李振生帶頭掏腰包和發動志愿者團隊出資,將北順村、鐘家岔村72名青年分三批送往蓉中村參加實地培訓,并發放誤工補貼和通訊、電腦設備。2012年6月,第一批學員來到了蓉中村,參加一個月時間的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知識培訓,并安排與蓉中村企業家面對面交流。2012年8月,報名參加第二批培訓的人員就超出名額,培訓活動受到兩個村的青年、大學生的強烈歡迎。
楊宗壽來自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旭東村,參加過蓉中扶貧創業培訓,從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到扶貧創業導師,他完成了“母雞帶小雞,小雞變成母雞帶小雞”的蛻變。
參加培訓前,他已是個小老板。他參加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后,進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返鄉后他馬上注冊成立臨洮縣洮美養殖專業合作社,養了4000多只羊,建立了繁殖、育肥、屠宰、銷售一條龍服務體系。除了解決部分貧困農民的就業問題,他還為散養戶提供技術、經驗,并和農戶簽訂優質羊的寄養合同,把從國外高價進口的優質公羊借給農戶繁育種羊,然后以每公斤高于市場價6元錢的方式收購農戶的羊,提高貧困農民收入。如今,楊宗壽創辦了臨洮縣洮珠飼料科技有限公司,收購農戶閑置的玉米稈等草料,并根據配方制成飼料低價出售給貧困農戶,極大地提高了羊肉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真沒想到,才兩年,村民變化有這么大!現在,在兩個村的小微企業創業園,村民已經創辦了8家企業,一些人還正在開展前期工作、準備入駐呢。”蓉中村黨支部委員、雙聯總負責人李坤峰告訴記者。
這與李坤峰的記憶形成了天壤之別。聯村共建剛開始時,蓉中村提出了“不能光靠種植養殖,要走農、工、商并舉”的路子。對此,北順村、鐘家岔村許多村民都不知所措,因為此前,他們幾乎沒人做過“生意”。對于蓉中村幫建的商貿公司,雖經過再三動員,村民依舊不為所動。
“現在,在市場經濟面前,村民終于不再‘睡大覺了,而是放開膽子去闖!有這股勁,致富肯定大有希望。”李坤峰說。
據統計,北順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013年達到1.0026萬元,成為全縣第一個人均純收入過萬元的村。鐘家岔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達到7832萬元,兩個村集體經濟收入也都達到了30萬元。不到一年時間,鐘家岔村、北順村一起摘掉了戴了幾十年的“貧困村”“空殼村”的帽子。
請師收徒搭平臺
2014年10月,為探索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新模式,國務院扶貧辦在蓉中村啟動了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閩甘寧”培育試點,從甘寧兩地貧困村選送有創業條件和帶動貧困戶增收意愿的培養對象到蓉中村學習培訓。為此,李振生帶領團隊精心設計了“1+11”培育模式。
“我們采用‘1+11的培訓模式為貧困地區培養了大批創業致富帶頭人。”李振生介紹說,“1”是指參訓學員在蓉中村培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創業培訓,培訓分為四個階段:一是點燃創業激情階段。學員集中上10堂勵志課,讓學員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使自己固有的思想模式和生活習慣等產生根本變化,把創業激情點燃起來,樹立起帶領貧困村民創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體驗創業實踐階段。學員通過參觀南安市成功的專業合作社和小微企業,熟悉創業的全過程,通過與成功創業者的溝通交流,了解創業的艱辛和困難。在這一階段,學員劃分專業上不同的專業課,包括工業和商業兩大類六門專業課;三是提升創業能力階段。學員參加企業實踐活動,與企業家零距離座談,提升學員創業能力;四是完善創業計劃階段。這個階段有創業導師根據學員意愿指導學員設計創業計劃書,并作為學員結業作品。
“一個月的培訓對學員創業來說只是起了鋪墊作用,關鍵還是要在現實中對他們進行創業指導和幫助。”基地創業導師陳金順認為,培訓結束后對學員進行11個月的跟蹤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在這11個月里,學員將繼續參加培訓基地遠程創業輔導,為學員提供創業資訊和難題解答。同時,采用“師傅帶徒弟”的辦法指導學員創業。基地每季度都要派導師和志愿者到學員所在地進行回訪和跟蹤,協助解決創業者的難題,協調學員與當地政府的關系,幫助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2014年,國務院扶貧辦委托北京農學院對培訓工作進行評估。評估組通過問卷調查結合深度訪談得出結果,學員對“1+11”培訓模式認可度100%,對課程設計和教學組織認可度100%。第一期培訓班99位學員撰寫119份創業計劃書,成功創業60余人……
甘肅會寧縣學員田立文參加培訓后創辦甘肅省瀝文地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加工制作地毯、床墊、沙發墊;寧夏固原市學員王午寅參加培訓后成立老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銷售加工當地土特產;甘肅隴南市學員楊元瑞參加培訓后開設藏緣土特產養生館,銷售本地手工藝品、藥材、野菜、干果等;福建壽寧縣學員王培根創辦星農禽畜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土雞、山羊……
通過培訓的學員們正在廣闊的西北大地上施展拳腳,讓五彩斑斕的脫貧致富夢,在貧困地區綻放出絢爛花朵。正如北順村黨委書記劉天緒所說:“發家致富,過去想都不敢想,現在信心足了,日子有盼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