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銳
精準度不夠,力量多但松散,連續性不強,資源對接缺乏有效的平臺和載體,機制不健全……為解決這些社會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山東省威海市以品牌項目建設為抓手,運用“項目化”管理方式,創新打造了 “精準扶貧直通車”品牌項目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6年,威海市各級共申報公益扶貧項目279個,分類評估實施147個,評選出九大“精準扶貧直通車”精品項目。其中,“輪椅上的畫家夢”和“小雞快跑”2個扶貧項目經過論證評審推薦,分別榮獲全國和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大賽金、銀獎。全年共有1102個市、區市機關事業單位、2.1萬名機關干部、304家幫扶企業、1457個各類社會公益組織、6.8萬名扶貧志愿者參與其中,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490個,輻射帶動7514名農村建檔立卡殘疾人口脫貧。
項目化運作推動品牌建設
威海市在社會扶貧實踐中認識到,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不能僅依靠行政命令,而應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激勵、完善機制等,鼓勵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主動參與。為此,“精準扶貧直通車”工程采取“項目化”運作方式,分“匯集需求——認領申報——組織實施——成效驗收”四個階段推動社會扶貧精準對接化。
匯集需求階段,威海依托扶貧專干、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入村入戶走訪和網上征集,集中匯總貧困村、貧困戶幫扶需求,經識別分類,統一由扶貧辦官方“信息平臺”對外發布,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精準性;認領申報階段,組織社會力量結合幫扶需求和自身實際,提交認領項目書,明確幫扶措施和幫扶成效。市扶貧辦組成評估小組,進行綜合比較論證評估,擇優予以審批立項;實施階段,建立項目開展情況工作臺賬,對實施過程全程紀實,每月一調度;成果驗收階段,由市扶貧辦牽頭組成驗收小組,采取查閱資料、實地抽查、群眾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按目標實現率、群眾滿意率、綜合效益、經驗可推廣性等指標,對項目進行驗收評審,最終評選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等次,優秀等次作為全市“精準扶貧直通車”工程精品項目予以宣傳推廣。
為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扶貧效果的最大化,避免社會扶貧資源投入的分散、重疊、遺漏等問題,在項目實施前,威海市扶貧辦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抱團發力”的原則,采取“項目拼盤”的方式,牽頭整合各項目資源優勢,聯合開展實施,全面提高資源使用效益。以“健康扶貧直通車”為例,將市衛計委、中醫藥管理局、各級中醫院等認領申報的醫療扶貧項目工程充分整合,聯合市委組織部、第一書記、青年志愿者、媒體資源等社會力量,組團共同打造健康扶貧直通車,這種將“小項目”化“大項目”的做法,形成了上下一致、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扶貧的聯動機制,實現了資源供給與扶貧需求的無縫對接。
“直通車”精準對接九大需求
“黨建扶貧”直通車,使黨建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全市選派903名“第一書記”為180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逐一安排定點幫扶單位和企業,2.1萬名機關干部與2.7萬戶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機關單位共協調和直接投入資金1.28億元,增強了精準幫扶成效。
“健康扶貧”直通車,讓健康扶貧造福貧困患者。“要不是健康直通車,這輩子我就是一個廢人。”家住威海臨港經濟開發區汪疃鎮下韓村的困難群眾叢樹禮萬分感慨地說。5年前,他因病不能行走,全家人都以為是患上了坐骨神經疾病,吃了很多藥病情也沒見好轉。“健康直通車”開進下韓村后,經醫護人員入戶詳細診斷,判斷他是股骨頭壞死,立即安排他到市立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了病情,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但他根本無法支付數萬元的手術費,最終醫院黨委決定免費為其做手術,同時直通車的愛心企業又無償為其提供了髖關節置換材料。如今,叢樹禮已經能夠站立行走,迎來了人生的第二春。
“健康扶貧”直通車項目由市衛計委、中醫藥管理局、各級中醫院、有關醫療器械愛心企業聯合組團實施,通過到村開展義診、建設“國醫堂”、捐贈醫療器械設備、舉辦醫藥知識講座等方式,讓貧困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高效醫療服務。項目開展以來,共派出醫療專家志愿者1970余人次,組織中醫講座、義診369場次,免費發放藥品4.9萬余盒,贈送健康保健書籍6800余本,發放宣傳資料7200余份,物品價值共計58萬余元,受益群眾2.4萬余人次。
“法律援助”直通車,讓司法扶貧落在實處。“法律援助”直通車在180個重點村設立法律服務聯絡點并配備法律顧問,挑選了20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資深律師組成扶貧開發工作顧問團,為貧困村扶貧產業項目的確定、審批、招投標、土地流轉等提供法律咨詢與服務。目前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40起,為當事人節省代理費50萬余元,直接挽回經濟損失180萬余元。徐佃珍是文登區侯家鎮侯家村村民,今年90歲的他體弱多病,妻子于2003年去世,無任何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難。5個子女雖均已成家立戶、有贍養能力,但多年來一直拒絕履行贍養義務。“法律援助”直通車進村后,老人尋求幫助。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援助律師無償幫助老人提起訴訟,最終法院判決每個子女每年向老人支付2000多元的生活費,解決了老人多年的難題。
“電商進鎮”直通車,使網絡扶貧開出致富花。威海市借助阿里巴巴、京東等著名電商企業和家家悅超市等本土企業,發展鄉村電商服務站點,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農村淘寶”項目已覆蓋威海78.3%的農村人口。家家悅、八爪團、一點商城、至鮮新農業等電商企業以代銷、收購或店鋪入駐的方式,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價值100多萬元。
“助殘奔康”直通車,把扶弱助殘變為濟困行動。威海市集中市殘聯、社會組織孵化園、“長城愛心大本營”等助殘組織力量,投資120余萬元建立了5個“精準扶貧—殘疾人創業就業扶貧基地”,輻射帶動236名貧困殘疾人創業就業;每年為1000名有意愿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發放價值2000元的生產性物資,幫助其脫貧奔小康;并為110余名殘疾人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電子商務、平面設計、保健按摩等專業培訓,已有800名左右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村殘疾人和相對困難群眾直接受益。“長城愛心大本營”啟動了“輪椅上的畫家夢”項目,為247名殘疾人開辦了油畫培訓班,并幫助把他們的作品作為工藝品進行售賣,人均月收入可增加3000多元。項目獲全國、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勵青公益”直通車使捐資助學為貧困學子圓夢。市工商聯、團市委聯手各商會組織、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及愛心企業,在全市發起“勵青公益”精準扶貧直通車活動。愛心企業威高集團每年出資500萬元建立教育基金,對應屆貧困高校新生實施“愛心助學”、對市直普通高中在校生實施“就餐補助”和“學費補助”;川渝商會、德州商會、山大校友商會等開展“企業助學行動”,累計舉辦各類活動20多次,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271名,發放善款88.6萬余元。
“送崗下鄉”直通車讓有需求的勞動力實現增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聯合各級就業服務機構、勞動培訓中心,對全市180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就業與社會保障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將貧困戶就業需求與企業用工需求進行對接,送崗上門。活動以來,共有1836名貧困勞動力與用人企業達成用工意向,幫助1337名貧困勞動力成為現代農業園區工人。
“牽手關愛”直通車,將愛心陪伴送給留守兒童。榮成市王連街道辦事處南橋頭村11歲女孩王佳楠,年幼時媽媽和爺爺相繼病逝,爸爸又因車禍身亡,只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小佳楠在村里備受歧視,村民都認為她是喪門星,導致小佳楠嚴重自閉。“牽手關愛”直通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專門成立了心理輔導小組,以“一起看電影”、“一起做義工”、“一起學英語”等活動為載體,幫助她擺脫心理陰影,使小佳楠重新快樂起來。據了解,“牽手關愛”直通車以“結對+激勵”為方式,為受助兒童提供親情陪伴、心理疏導、心愿達成和學業輔導、素質拓展四個方面的志愿服務,累計幫扶全市334名貧困兒童,發放學習用品價值3萬余元。
“夕陽關懷”直通車,使扶老助老蔚然成風。威海市針對貧困人口中老年人多、行動不便、無法外出打工的難題,聯合廣大志愿者啟動了“夕陽關懷—在希望的田野上”這一品牌工程,打造了“小雞快跑”和“農家小園有機菜收購”兩大主題項目,向中老年貧困戶免費發放雞雛5000余只,設立農家小院蔬菜收購站10個,并跟進農業指導、養殖培訓、電商扶持;在此基礎上,定期定量回收貧困戶手中的雞蛋和有機蔬菜。其中,“小雞快跑——大北山村助老扶貧項目”榮獲第二屆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的銀獎。
面對多元化的貧困需求,如何精準對接、高效扶貧是擺在社會扶貧面前的難題,威海市“精準扶貧直通車”工程依托微信公眾號、信息網站等載體,形成了一套規范有序、運作便捷的項目實施機制,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的多樣需求、社會力量的資源優勢以及最新扶貧政策的高效連接,構建了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號召力強的社會扶貧精品項目,有助于凝聚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