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偉
“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從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統一嶺南后這個“廣”字開始,廣東與廣西,就漸漸以“兩廣”為世人所知,所謂“兩湖兩廣兩河山”。改革開放后,同飲珠江水的“兩廣”,卻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擴大。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廣東與廣西開啟了扶貧協作的大幕。20年來,廣東發揮自身優勢,以整村推進、勞務輸出、干部培訓、經貿協作、結對幫扶、部門協作等為主要抓手,從資金、項目、人才、技術、培訓等方面幫助廣西早日脫貧。
2015年10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戰略思想,扎實推進“縣對縣、村對村”東西扶貧協作,國務院扶貧辦啟動實施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東西協作試點。粵桂兩省(區)創造性地將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與產業擴散對接培育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跟著產業培育走”的“雙培育”工作思路,探索出了一種扶貧新模式。
“南海-上林”優勢互補探索“雙培育”
兩廣山水相連,地緣相近,經濟互補性強。廣東有產業、技術、人才、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廣西有資源、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雙方合作潛力巨大。如何找對點實現優勢互補,是兩廣扶貧協作的重點。這個點,就從兩個地方開始——上林和南海。
廣西南寧上林縣位于廣西中南部、大明山東麓。2015年末,全縣有貧困村6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6萬戶,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同時上林是清水河(思攬江)的發源地、珠江源頭之一,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良好,適宜發展高值漁產業。上林縣也有水產養殖傳統,但由于資金缺乏、技術落后、設施簡陋、市場閉塞,漁業發展一直沒有形成氣候。
同樣是適合養魚,廣東佛山南海區的九江鎮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網縱橫,魚塘密布,是我國傳統淡水魚養殖基地和魚苗孵化基地,被譽為“中國淡水魚苗之鄉”。經過多年發展,九江鎮的淡水漁業已走向成熟產業化,年漁業產值達到12億元。但由于土地(水域)資源面積有限和勞動力成本攀升,這幾年九江鎮的淡水漁業發展空間受到一定的制約。
國務院扶貧辦及兩省區扶貧辦和地方政府對這兩個地方進行調研后,在南海區九江鎮河清村設立了“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以下簡稱“九江培訓基地”),以培育壯大高值漁產業和其他特色產業項目為載體,有針對性地幫助上林縣培訓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同時鼓勵和支持廣東有實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上林縣貧困村投資興業,推進高值漁產業的擴散對接。
“九江培訓基地”教出的致富路
“以前不知道怎么做,沒有思路。這里學到的脫貧模式比較清晰,上課之后就知道怎么做了。”來自上林縣澄泰鄉大坡村拉岜莊的蘇達謀是九江培訓基地第一期參訓學員,談到自己的收獲,他如是說。
培訓后,蘇達謀返鄉后牽頭成立了上林縣達謀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821多畝,養牛近280頭,同時種植甜玉米約400畝,養魚60余畝。他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吸收本村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產,扶持貧困人口285人。“農村創業成功的關鍵是銷售和技術指導。這兩個問題如果都解決了,就沒有問題了。”蘇達謀在采訪中表示,以前是愁銷路,培訓后政府對接解決銷售問題,目前自己的合作社已經能夠“良性循環、自給自足”了。
“雙培育”就是“產業擴散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帶動上林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村參與產業開發,增加經濟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據了解,2016年九江培訓基地為上林縣舉辦了兩期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共培訓學員196人,實現全縣65個貧困村每村培訓3名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工作目標。參訓學員構成方面,村干部42人,占21.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種養大戶等)22人,占11.2%;有創業意愿的務工回歸青年和青年農民骨干132人,占67.5%。在參訓學員中,黨員學員40人,占20.4%。培訓時間第一期1個月,第二期15天。
“雙培育”——產業與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并進
范宏也是九江培訓基地第一期參訓學員,在培訓期間,他學習了澳益公司的養魚模式。目前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張羅著在自己的家鄉養魚。“新挖的魚塘縣里補貼3000元,改造的補貼2000元,”范宏說。上林縣對高值漁產業培育項目有專項扶持政策。一是成立了高值漁產業扶貧辦公室,配備了6名專職工作人員,加大對產業開發的統籌、協調、指導和督查工作力度。二是縣政府對澳益公司實施的澳益先進水產養殖集約化養殖基地扶貧項目,安排專項扶持資金2000萬元,專門用于支持基地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政府對參與高值漁產業項目的單位和個人,出臺了新開挖魚塘每畝補助3000元、改造魚塘每畝補助2000元的扶持政策。
澳益公司是什么來頭?原來,為把高值漁產業項目擴散對接培育工作做實,由九江培訓基地主任潘健章牽頭,聯合廣東生生農業發展集團、廣東匯通水產發展有限公司、香港臺大水產集團公司、九江達億漁業有限公司,在上林縣合作投資成立了廣西澳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澳益公司作為高值漁產業項目擴散對接的市場主體,采取“公司+合作社+金融平臺+貧困戶”運作模式,實施“雙培育”工程,帶動上林縣產業精準扶貧邁上新臺階。據了解,上林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專項規劃,提出在澳益公司龍頭帶動下,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力爭全縣實現3萬畝的高值魚養殖規模,輻射帶動貧困戶6700戶以上,脫貧2萬人。
目前,位于大豐鎮云溫村大里莊的澳益先進水產養殖集約化養殖基地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基地流轉土地面積1200畝,放養澳洲淡水龍蝦152萬尾,已進入收獲受益期,成為全縣發展高值漁產業的先行先試示范基地和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創業孵化實訓基地。
“雙培育”政策多 成果豐
“雙培育”對貧困戶的扶持是全方位的。合作社吸納的貧困戶可以申請小額信貸。合作社與本村小額信貸貧困戶實行“分貸+統用統還”合作機制,貧困戶不用承擔經營風險,在貸款期間內可從合作社每年獲得貸款本金10%的保底分紅。僅此一項,貧困戶年純收益2000-5000元不等。同時,合作社長期雇用了21個貧困勞動力,每人每月收入2000-3000元,年收入達到2-3萬元,一舉實現脫貧。
培育扶貧產業和創業致富帶頭人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帶領貧困人口參與產業開發,穩定增加收入,實現增收脫貧。據了解,上林縣建立了1600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基金,對貧困戶制定專門的貸款優惠政策。對貧困戶自行選擇、自我發展的特色種養產業增收項目,在產業規模達標情況下,每戶給予不超過5000元的財政獎補扶持。對用產業項目扶持資金和投工投勞方式入股參與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創業的貧困戶、財政給予不超過5000元的獎補。對貧困戶加入合作社自行養殖肉牛達到3頭以上的,每戶獎補1萬元。
在這些政策下,“雙培育”模式結出累累碩果。2017年3月,上林縣扶貧辦對196名參訓學員進行了全面跟蹤調查。培訓結束不到一年時間,有66名學員已在家鄉創業,創業率33.7%;另外還有部分學員正處在積極籌備創業準備。在已創業學員中,成立或領辦專業合作社的40人,從事特色種養業大戶22人,創辦小微企業4人。這批創業學員已成為上林縣發展特色產業的中堅力量,是貧困村名副其實的創業致富帶頭人。他們通過基地用工、技術指導、提供種苗、農產品回購、入股分紅、資產收益等形式,帶動72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產業項目,實現增收脫貧。
粵桂兩省(區)根據“兩廣”結對幫扶實際和“南海—上林”產業合作互補優勢提出的“雙培育”工作思路,避免了能人培訓與產業開發“兩張皮”現象,使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培育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雙培育”東西協作,不僅培育了扶貧能人,而且培育了扶貧產業,促進了產業扶貧做實做細做準,帶動了上林外出人員紛紛返鄉回歸創業,為上林縣脫貧攻堅和經濟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珠江水長,見證著廣東廣西協力共圓小康夢的決心。廣東廣西探索建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為廣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了持續動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