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這里,人人“身懷絕技”。上車是導游,下車是農技專家,鉆進廚房是炊事員,抓起抹布是清潔工,跳進豬圈是飼養員,登上舞臺是大明星……623名貧困人口在此就業。
這里,每天往城市輸送2噸蔬菜、35頭豬、1000只眼鏡山雞,還有胚芽米、山野菜等農特產品。帶動周邊2000余戶農戶發展種養加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
這里,村民勞有所得。31個村各個都有自強互助合作社,專業村發展一批、鄉村小康一批,涉及周邊2個縣8個鄉鎮。
這就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帶動大量農民勵志就業的“神峰特色”,這就是生態農業與產業扶貧深度融合、良性循環的“神峰效益”,這就是擁有可實踐性和廣闊前景的“神峰模式”。這個奇跡的締造者,就是坐落于湖北省英山縣神峰山上的神峰山莊。
英山縣位于大別山區腹地,集貧困地區、革命老區于一身。全境以中低山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村民守著青山綠水卻過著窮日子。神峰山莊的橫空出世,在保護青山綠水的基礎上,將“金山銀山”帶給了這里的群眾。
山莊里的“新型農民”
“自己富不叫本事,把貧困農民培養成創業創新的生力軍、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讓他們有尊嚴地脫貧奔小康才是真本事。”神峰山莊“莊主”聞彬軍做到了,從員工培訓抓起,山莊開始了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培育,把一幫“泥腿子”變成了見多識廣的現代農民,山莊623名員工個個“能文能武”。
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可不容易。每批員工在上崗之前都要經過兩個半月的“魔鬼訓練”。這既是山莊發展現代農業的必備要求,更是貧困戶脫貧的奠基之作。早在2013 年動工建設之前,山莊就在英山縣開展的“春風行動”中開始了招工行動。不菲的工資,吸引了農民爭相報名。
“要想在短期內把一群農民培養成現代企業的合格員工,培養成一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營銷隊伍,必須大道至簡,招招見血。”可培訓初始,聞彬軍的這些“招數”卻讓村民議論紛紛:投資在這個鬼不生蛋的地方純粹是浪費錢;讓員工整天練唱歌、跳舞、學游泳,講老掉牙的三字經、弟子規,背誦3800多字的“神峰山莊文化精要”,不好好干活還給發工資,這樣的企業不垮才怪;大姑娘、小媳婦一個個著了魔似的化妝、學禮儀,山莊是不是不正經?一時間,大姑娘的父母不放心了,勸孩子回家老老實實務農;小媳婦的公婆和丈夫不放心了,要她們回家做賢妻良母。但奇怪的是,這些員工死活不走。
方平是金家鋪鎮岳家沖村一名普通的姑娘,由于要照顧年邁多病的母親和奶奶,不能外出打工,家徒四壁。聞彬軍得知情況后聘請她到山莊上班,將她培養成一名多才多藝的員工和餐飲部負責人,月薪3000元左右,每月還補貼600元給其家人,讓這個家從此擺脫了貧困;孔家坊鄉鄭沖村貧困戶周愛玲,丈夫因外出打工腰椎受傷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公婆年邁多病,2013年年初來到了山莊,逐步被培養成了“民歌大王”,現為武漢黑禧豬神峰山莊農樂園常青店副店長,月薪近萬元,全家脫貧……
神峰山莊兩個半月的緊張培訓,帶來了這些“脫胎換骨”的改變,員工們個個從隨遇而安變得有理想、有奮斗目標了,從平平庸庸變得有氣質、有闖勁了。山莊投資3000萬元花73天建起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5棟北京四合院,一個水上餐廳、一個先秾壇大舞臺,是員工們的舞臺。拿起抹布、安排食宿她們就是服務員;拿起道具、唱歌跳舞她們就是演員;拿起話筒、沿途解說她們就是能干的導游;上臺講課、提筆宣傳她們就是合格的營銷員……她們,成為神峰山莊的中堅力量,撐起了脫貧致富的脊梁!
培訓,是山莊給員工最好的福利。他們無比自豪、干勁十足,成為山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測算,623名員工年平均工資超過4萬元,這讓600多個家庭擺脫了貧困。在“民工荒”愈演愈烈、招工難、留住職工更難的今天,山莊與這樣一批吃苦耐勞的忠誠員工攜手,做到培養一人脫貧一戶,創造了人們津津樂道、廣為傳頌的“神峰特色”。
山莊外的創業致富帶頭人
方興旺是孔家坊鄉鄭家沖村村民,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僅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2014年,在與山莊簽訂眼鏡山雞、黑禧豬訂購合同后,養雞1500只、養豬50頭,年收入一舉突破10萬元,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致富帶頭人。
這便是神峰山莊更長遠的培訓計劃。以綠色大別山的好山、好水、好空氣為核心,以打造國家運動員綠色食品基地為目標,山莊在英山縣逐步拓展生態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的同時,將大規模的創業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融入到自身產業發展中,以產業帶脫貧、以脫貧促發展。
專班培訓。村干部成為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能起到更好的帶動作用。連續四年,聞彬軍利用給全縣309個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授課的機會,闡述山莊的扶貧理念,傳授山莊創業成功的經驗,幫助他們解放思想,強化市場意識,提升發展能力。目前,有31個村的村支書已成為山莊專業合作總社分社負責人,成為山莊與村民之間的聯絡員、產業發展的責任人。
專題培訓。山莊現有黑禧豬養殖、眼鏡山雞養殖、水產養殖、生態沼液菜種植等11支創業導師隊伍;成立了先秾壇黑禧豬養殖總合作社、眼鏡山雞總合作社、果蔬家庭農場合作總社。先后開辦6期黑禧豬、眼鏡山雞養殖技術培訓班。2003年9月以來,山莊對接了周邊31個貧困村的1003戶貧困戶,對他們進行培訓,與他們簽訂養殖合同,實施“戶戶30頭豬”養殖計劃,實行定點專人技術指導與監管。黑禧豬養殖還帶動了“豬-沼-菜”生態循環農業的快速發展,沼氣減支、賣菜增收、農家樂增收收入逐年增加,小康生活不再是夢。
辦校培訓。以山莊會議中心為陣地,在縣婦聯的指導下,開辦神峰山莊婦女培訓學校,定期組織全鄉婦女學習種養技術、家政護理、旅游服務、養老服務等職業技能,為農村婦女精準脫貧提供智力支撐。
還有替代傳統培訓的“美廚娘大賽”,吸引了全縣創業致富帶頭人觀摩;以果蔬家庭農場為單位參賽的蔬菜栽種大PK,讓孔家坊鄉農民大飽了眼福;利用養殖業發展大會契機,動員全縣養殖戶加盟山莊養殖業……
據統計,經山莊指導的參訓學員已有3000人投身農業、農產品加工、旅游等一二三產業發展。大部分成為種養大戶,帶動發展了一批生態農莊、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家樂。
培訓的規模遠不止于此。以環神峰山21公里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帶及萬畝種養基地、先農食品科技園為現場,山莊接待全國各地來此參觀學習的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學員近5萬人次,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平均每天有六七輛大巴駛入、500余名游客光臨。預計到年底游客將達35萬人次,“神峰效益”已初見成效。
山莊的專業村 脫貧的小康村
“基地建在哪里,哪里就脫貧致富。山莊提供了一個生態農業產業融合式發展的精準扶貧最優解決方案,讓鄉親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有所得。”山莊生態農業扶貧合作聯社黨支部宣傳委員聞德才介紹道。
這個最優解決方案,就是神峰山莊力推的“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大規模的土地流轉,讓打工仔卸下了“拋荒不種”的包袱,成千上萬名從責任田里解放出來的富余勞動力及農村留守婦女、老人,或在家門口的果蔬家庭農場、神峰山莊上班,或在山莊開在各大城市的都市農樂園上班,或以加入村自強互助扶貧合作社方式加盟參加種養業,鄉村建設全面推進。
截至目前,山莊已在英山、羅田縣的8個鄉鎮31個村,直接流轉土地5853畝,建起31個果蔬家庭農場,為各個都市農樂園直營店提供充足的肉蛋菜貨源。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地農民熟悉生產流程后,山莊鼓勵當地創業致富帶頭人承包家庭農場經營,市場和銷售由山莊負責,一方面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山莊也可將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擴展新的農場,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達到“雙贏”目的。
農戶土地流轉后,山莊沒有對他們“撒手不管”,而是落實“四重保障”。生存保障上,每年按每畝500斤稻谷的市價進行補助,讓農戶旱澇保收;就業保障上,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的老人每天有50-60元的報酬,年工資1.8萬元左右,在山莊當服務員的農民月工資3000元左右,在都市農樂園上班的農民月工資5000-10000元;增收保障上,眼鏡山雞實行訂單發展,腳環跟蹤,每斤收購價23元(比市場價高10元),戶年均增收8000元;致富保障上,對黑禧豬以高于市場20-30%的價格收購,專業戶年均收入過10萬元,僅養豬一項戶年均收入3.5萬元。
除流轉土地建基地外,貧困村自強互助扶貧合作社的加盟為山莊的發展拓寬了空間,31個專業村應運而生。山莊與村自強互助脫貧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公司控股51%,確定肉蛋菜訂單,合作社組織生產,山莊按照合作社業績,每斤肉蛋菜按照一定比例給予村集體提成獎。到目前為止,所有與神峰山莊對接的村,年可獲得8萬元以上的提成獎,有力增加了村集體經濟。山莊、村集體、農民“三贏”的局面,印證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也讓聞彬軍充滿干勁:2020年前,建基地3萬畝,與100個自強互助脫貧合作社合作!
鄭家沖村原是偏遠的貧困村,有山林860畝、耕地263畝。121戶、402口村民中,有貧困戶47戶、142人。神峰山莊將該村土地全部進行流轉,興建了果蔬家庭農場,包括養豬示范基地、“鐵豬三項比賽”賽場、60畝水果、143畝蔬菜、50畝木耳。每年農民僅流轉收入一項就達20.21萬元。全村402人中,40%被安排在神峰山莊或都市農樂園就業。村里59戶貧困戶和神峰山莊還自愿組建了公益性合作社,年養雞12000只、養豬1600頭、蔬菜14.5萬斤。2016年全村僅產業扶貧收入可達到734.8萬元,人均1.83萬元,村集體收入20萬元。
短短3年時間,神峰山莊帶領農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神話。“新文化+新農業+新健康”的扶貧模式,讓神峰山莊在發展自己的同時,帶動新型農民富了起來,“神峰模式”,令人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