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韓光+谷麗亞


(鄭州市第五中學)
為彰顯文言文魅力,打造高效文言文課堂,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益,我們嘗試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引領下對文言文教學評價任務設計策略進行探索。
所謂評價任務,就是用以檢測學習目標是否達成的學習任務,它包括書面的、口頭的、操作的、綜合的、表現性的等等。評價任務強調學習任務對學習目標的“指向”,描述的是“要求學生做什么”、“怎樣做”以確保“做到怎樣”。
從學生的視角來看,評價任務就是回答老師的一個問題,完成一個任務;從教師的視角來看,評價任務就是收集教學信息的依據。評價任務在用以檢測的同時,也在幫助學生達成目標。評價任務的設計及展開方式,與準確收集評價信息、促使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最終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密切相關。
一、學習目標制定要科學適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對人教版高中“必修課”和“選修課”中的文言文教學做出了課程方面的指導,要求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課標”是國家層面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總體期望,這些期望是在教學實踐中由具體課時目標逐步達成的。為了完整的實現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相關要求,教師就要將抽象的課程標準具體化,依據課標要求、單元目標、教材內容、學情特點,轉化為相應的具體課時目標。
如何解讀和細化“課標”,進而確定科學適切的課時目標呢?首先,要認真分析“課標”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總體知識及能力要求;然后依據文本所在單元的單元目標,研討和確定文本自身的核心價值;最后結合本班學情實際(學生已有知識、思維能力水平等),確定某一文本的學習目標,也即我們的評價目標。
二、評價任務要指向明確
評價任務是指向目標的。怎樣確保這種指向,怎樣確保目標與評價的“一致性”?我們可以采用“逆向設計”的思路。即在教學過程設計之前,教師就思考如何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達成,進而更好的通過評價來指導教學。
我們主張在教學設計中首先明確學習目標,然后確定實施學習目標的評價方式,即“用怎樣的學習任務來幫助目標的達成”,最后規劃學習經驗和教學,即“怎樣落實評價任務來促進學生的學習”。這里的評價,是“為學習的評價”,是“促進學習的評價”,這里的課堂是“邊教邊評”、“邊學邊評”的課堂,是“教學評一致”的課堂。在設計評價任務時,要把握好任務的指導語,指導語要有指向性(即指向目標)。此外,用語也要準確、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讓學生知道要做什么。
如《歸去來兮辭(并序)》,根據課標、單元目標、文本核心意涵和學情判斷,我們制定如下學習目標,并設計出與目標匹配的評價任務:
以上《歸去來兮辭》的評價任務便是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評價任務。這種所謂“相匹配”,就是要保證“目標”與“評價”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要求有了目標,就要有相應的評價任務。有時是一項任務檢測幾個目標,有時是幾項任務檢測一個目標,有時是一項任務檢測一個目標,有時是幾項任務檢測幾個目標。但只要有預設的目標,就應該有評價任務去檢測。如果只有目標而沒有評價,我們就無法得知目標是否達成,目標就會落空。
三、評價任務要與情境相結合
設計評價任務時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盡量真實的情境。提供機會訓練學生并檢測學生是否達到與目標一致的能力。
“標準”的“評價建議”指出:“對于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新課標中的過程性評價顛覆了以前的傳統教學評價,賦予了“教學評價”新的定義。而情景設置的開放性特征,使得它的任務、要求具有多層面、多層次的特點,要盡量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對評價任務進行情景設置,所創設的情境越真實,越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評價的信度也就越高。
例如,《項脊軒志》是一篇借物敘事、抒情的優秀散文,文章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也表達作者懷念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厚感情。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被后人所推崇的抒情特色。根據“標準”“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散文作品,初步把握中外散文的藝術特性,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的要求,再加上本單元“認識古代散文中雜文、小品文一類文章的性質,特別是其不拘固定格式、靈活多樣、新穎生動的特征,體會這類文章的寫法”的單元目標,本課“學習目標1”和與之對應的評價任務便設定為: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可以利用評價任務分析學習信息,判斷學習情況,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經過二次備課完善教學設計,及時做出教學調整,支援學生學習,落實“課標”要求。
總之,成就優秀的文言文課堂,不是偶爾上一節精雕細琢的公開課,而是要徹底改變整個文言文課堂教學的生態。設計并運用科學、合理的文言文評價任務,就可能使我們的文言文授課成為“學生在學習的課”、“學生向著目標學習的課”、“大部分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一部分學生創造目標之外精彩的課”。
參考文獻:
[1]張菊榮,《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評價:從任務設計到效果反思》[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3年 第5期。
[2] 張菊榮,《如何成就好課:一致性地思考目標、評價與教學》[J], 《江蘇教育研究:理論(A版)》2014年 第6期。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文章注明: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標準的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任務設計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CJYC1601015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