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教師作為直接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關鍵人物,對學生的個性形成和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要想張揚學生的個性,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要有個性。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為了打破長期以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實施、張揚學生個性這一課標要求,在討論中、體驗中共同交流探討,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個性化教學及在自己教學中如何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及條件、結合教師自身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學習借鑒孔子“因材施教”和國外先進教育思想。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和實際水平,因材施教,倡導樂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個性差異;個性特長;課堂教學;因材施教
課堂是學生個性培養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以課堂個性化教學為個性培養的途徑,培養學生以“兩獨兩自”為重點的良好心理品質,我們認為,個性化教學是一種以學生個別差異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答案,讓每位學生找到表現自我的領域,達到某種完善程度,從而達到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及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之目的的教學模式。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的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就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原則,它始于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孔子的教學理論和實踐中處處閃耀著“因材施教”的思想光芒。例如,孟子把教育對象先進行分類,然后施以不同的教法。“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種:有象及時的雨水那樣沾溉萬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風流余韻為后人私自學習的。這五種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的思想在西方教育家教育實踐中也有體現。課堂交往是師生相處的主要方式,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主渠道作用。
二、小學生個性發展現狀
我國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學習時間過長,一個學年中,加班加點再加上克扣寒暑假和節假日,學生一年中上學的時間往往長達300天左右;二是上課時數過多,通常一天要七節課以上;三是學習乃至整個學校生活過于單調、枯燥、無趣和壓抑。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學生體質下降,患神經衰弱、脊柱彎曲等疾病的中小學生不斷增加,由于睡眠時間不足和質量不高,很多學生出現了精神恍惚、記憶力下降等問題。由此可見,個性發展已成空談。
其次,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自我評價的能力也不斷有所增長。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評價來估計自己,而是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獨立地做出評價。因而在小學階段進行有效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的策略
1、教師要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學生是有獨立個性的“人”,是學習的主人,不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陪襯,不是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師生在教學交往中應該相互尊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個性才能自由地袒露,健康地發展。建立這種關系、創造這種氛圍的決定因素,是教師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所有的孩子都無例外地是有天賦的,有才能的。發現、顯示、愛惜、培養每個學生的獨特的個人才能——意味著把個性提高到人的尊嚴充分發展的高度。”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牢記。
2、教師要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語文學科獨具文學性,富有形象感染力。中小學生閱讀的許多課文是古今中外多種體裁的文學精品,語言精美,形象鮮明,而且風格各異。與數理學科所具有的精確性不同,語文學科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百個讀者心目中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詞句的理解,段落的劃分,主旨的探求,人物的品評,寫法的分析,往往見仁見智,都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語文教師正可利用這一特點,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于向書本、向權威、向老師挑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創造性思維能力。
3、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是在獨特的先天條件和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通過后天實踐活動而形成的。對個性存在差異的學生應施以不同的教育,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這樣的主張并躬行之。意大利現代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差異很顯著,沒有兩個兒童完全一樣,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化教學原則。
4、教師要運用多元評價方法。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展的教育形式,應以學生的主體發展為價值取向。我們在教學評價時,不能只關注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和對教材的把握、處理,而是要更多地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效果進行客觀、科學、激勵的評價,從而避免不同個體間的橫向比較和主觀原因導致的片面的、武斷的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總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的始終錘煉獨特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在教學中貫徹獨特性、靈活性、多樣性、時代性的原則,使教學能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成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使個體社會化的漫長的、終生進行的過程。“教”和“育”都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實質上就是“終生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參考文獻
[1] 徐靜濤.淺談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促進個性發展[J];林區教學;2008(02).
[2] 李樹芳.談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J];小學教學參考;2007(33).
[3] 李玉珍.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S1).
[4] 張大均.論因材施教的策略.課程.教材.教法,1998(7).
[5] 張如珍.“因材施教”的歷史演進及其現代化.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