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庶坤
摘要:青少年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是我國人才培養計劃的中堅力量,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國家的競爭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青少年對科學技術掌握程度。若是單純給青少年進行學校教育,忽視校外教育對青少年的作用和影響,則青少年很難成為符合時代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在新媒體背景下,學生獲取科學技術知識的途徑更加多樣化,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的學習科學技術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升校外科普教育的治療和效果。本文主要從新媒體對科普實踐與創新的作用和意義作為切入點,研究和分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開展校外教育科普實踐與創新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背景;校外教育;科普實踐;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新媒體已經滲透到生活實踐中的各行各業。在新媒體背景下,科普教育擺脫了以往傳統媒體的局限性,使得社區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趨向于一體化。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信息獲取快、信息內容豐富、信息處理量大的特點。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技術,運用于科普教育中,能夠有效地改變過去科普工作的低水平重復、多主體交叉等資源浪費現象,使青少年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學習科普的相關知識,激發青少年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愛好和熱情。運用新媒體進行科普教育,要注意結合青少年的媒介使用習慣,注重青少年的個性化特點,通過構建多種媒介發布形式與渠道,讓青少年能夠通過新媒體獲取相應的科學技術知識,同時提升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拓展青少年的科學技術的眼界,從而達到相應的校外科普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
一、新媒體對科普實踐與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新媒體與科學普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1]。新媒體本身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其“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會源源不斷地賦予媒體新的形態、內容和理念。新媒體主要是指借助計算機處理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無線技術、通信技術、衛星技術等手段,以手機、電腦、數字化電視等為終端的傳播模式和媒介形式。新媒體給科普注入的活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打破科普的時空限制。新媒體的最大革新是將受眾在傳統媒介獲取信息的時空界限徹底消融,受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或數字電視網絡隨時隨地獲取信息[2]。二是實現科普的雙向互動。傳統的科普是單向的,受眾對于信息的篩選、接收和范圍都很被動;基于新媒體的實時互動平臺,受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索取有用的科學知識,為科普提供參考并通過自媒體平臺參與科普,彌補傳統科普的單向性、延后性、互動性不足等缺點。三是改變了科普的單一形態。在科普過程中,傳統媒體往往只能實現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影像的技術效果,新媒體則打破了這種單一的表現形態,將多種表現符號融為一體,從“平面”傳播走向“立體”傳播
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開展校外教育科普實踐與創新的策略
1、構建特色化的校外科普教育課程,更新科普實踐內容和形式。校外科技教育是校內科技教學的重要補充,有助于豐富科技教育內容,提升青少年對科技知識的興趣和愛好[3]。創辦特色的校外科技教學是校外教育機構的重要內容。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教育設施的不斷改進,學校的科技教學不斷得到提升,不少現代化的科技類基礎性、拓展性等新型課程都納入到教學課程中,使青少年在學習科技知識的時候更加全面系統。若是校外科普教育機構仍固守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上,那根本就無法在教育領域中生存。所以,校外教育機構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結合青少年的特點,運用自身辦學的靈活性,改變以往的科普教學的實踐內容,構建特色化的校外科普教育課程,注重校外的科普教育與校內的科普教學銜接性和延伸性。更新科普實踐內容和形式是校外科普教育機構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志[4]。只有科普實踐內容和形式不斷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才能使得科普教育能夠長久發展和進步,例如,青少年宮組織開展的科學探索課程,有未來工程師,樂高機器人、科技主題的夏令營等等課程體系。既能通熟易懂的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又可理論結合實際動手制作科技小制作,從而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
2、整合社區教育資源,為科普實踐活動創建相應的突破口。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校外教育作為現代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不可能在社區生活中相對獨立,而是與社區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5]。可以說,社區教育是校外教育的基礎,校外教育是社區教育的實施場地。隨著時代的發展,校外教育資源逐漸向社區開放,并引導社區活動逐漸融入校外科普教學活動中,使得社區教育和校外科普教育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而社區教育也在為校外科普教育提供便利,為校外科普教育提高相應的教育資源,使得校外科普教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6]。將社區資源整合到校外教育中,能夠很大程度上豐富校外教育的內容和教學形式,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和新穎化,極大地豐富青少年在校外教育的生活和學習,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科普知識的積極主動,使青少年的科普知識更加系統化和全面化。例如青少年宮可以根據青少年的特點,組織青少年進行科技主題的比賽,諸如紙船承重比賽,要求青少年使用相應的A4紙,不進行裁剪和粘貼,在五分鐘的時間內折出相應的紙船,并放置在水面上,往船上緩慢放入1元硬幣,沉后記錄硬幣的數量,最多的才是勝者。在這種比賽的過程中,青少年既要折出最大的紙船,又要注重投幣的力度,還要注重紙船的變形,能夠有效地調動青少年的積極主動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作為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比較濃烈,而且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更加多樣化,而且容易隨著青少年的年齡增長而發生改變,所以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科普活動顯得至關重要,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主動性,拓展青少年對相關知識的眼界。
3、尊重青少年的個性化發展,充分培養青少年參與科普實踐活動的興趣。校外科普教學最大特點便是實踐和體驗,通過科普教學實踐和體驗從而培養青少年學習相關科普知識的積極主動性,激發青少年學習科普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從而引導青少年自主參與科普實踐活動中[7]。在校外科普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結合青少年的特點,尊重青少年的個性化差異,因材施教,從而提升校外科普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成功的校外科普教育的立足點便是青少年的個性化差異,依據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給青少年安排相應的科普教育活動。校外科普教育應該根據青少年的不同特點安排相應的評價標準,注重青少年的特長發展和興趣養成。青少年的科學站的辦站理念應該是“通過科學技術教育的形式,使青少年充分掌握和理解相關的科學技術,讓科技教育惠澤每一個青少年!”換一句話,便是科技教育是以青少年的個性化差異作為突破口,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青少年特點設計相應的校外科普實踐活動,從而為青少年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升青少年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例如,若是青少年對化學實驗有著濃重的興趣和愛好,并可以引導青少年參與相應的拓展班,使青少年自主探究有趣的化學實驗,幫助青少年促進個性化發展和進步。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校外教育機構應該根據時代的需求,結合青少年的個性化特點,配合校內科普教學,找準自身的教育功能的定位,更新校外教學內容和形式,轉變以往的教育思路,努力創新自身的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形式,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激發青少年的學習科技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陳莉.論青少年宮藝術教育的創新[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 嵇曉薇.校外科普基地資源有效利用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3] 傅壽松.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積極開展校外青少年活動的實踐探索[J].長三角(教育),2012,14(07):16-17.
[4] 應超.校外教育活動中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5] 李梅.青少年校外教育科普活動的策劃與實施[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21分會場-科普人才培養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天津市人民政府,2015,23(05):1114-1116.
[6] 任翠英.青少年校外活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7] 鄭思晨.激活科普資源提高科學素養——對校外科普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探索[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節能環保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4,59(23):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