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肖
“經濟新常態下,國家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珠海特區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珠海是大灣區的主體區域,雖然長期以來相對于珠西岸發展有一些滯后,但‘后發優勢會讓珠海下一步大發展,迎頭趕上港澳。‘一帶一路戰略也為大灣區一體化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格力地產的‘珠海優才置業計劃為大灣區的騰飛奠定了人才基礎,將為珠海和大灣區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5月3日,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在珠海召開的“珠海優才置業計劃”座談會上,對格力地產給予了充分肯定。專家們一致認為,格力地產幫助珠海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是企業主動踐行社會責任的典范。
人才資源對區域發展至關重要,人才的引進不僅要依靠政府
“所有投資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早在19世紀末,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闡述了人才的要義。尤其是在區域大發展時代,人才資源不僅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無形資產,也成為每個區域快速發展的內部化優勢。同時,人才還帶動了區域產業發展、區域資源合理配置、區域投資結構優化等,使得區域經濟向更加合理、持續的發展進行。現如今,珠海未來的發展布局——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對于專業化、國際化的需求,人才引進“迫在眉睫”。
目前,除了引起世界矚目的“雄安新區”之外,與其南北呼應的“粵港澳大灣區”也同樣成為一片熱土。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就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或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在北上廣等大都市房價居高不下、人才的大城市夢“無法安放”,如何才能將頂尖人才吸引到“大灣區”?在“珠海優才置業計劃”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認為,誰能夠站在區域發展的高度,幫助政府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誰就是社會責任的踐行典范,而格力地產在幫助珠海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環境方面,是踐行社會責任的典范。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認為:“人才流動并不是為了純粹的居住需求。實際上在適合居住和城市擁有活力、發展機會的過程中,要想辦法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要創造對產業、投資具有吸引力的環境,再加上宜居的天然優勢,珠海在未來的大灣區協同發展中將迎來歷史性的大機遇。”
從專家的觀點中可以看出,人才的引進不僅僅要依靠政府行為,還需要有企業的事業平臺、區域前景、投資環境、居住環境等各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實現。
政企聯手,推動珠海成為大灣區和中國后發的創新中心
在大灣區人才引進中,格力地產主動扛起了“城市綜合運營商”之責,于4月16日啟動了“珠海優才置業計劃”。該計劃圍繞今年3月珠海正式實施的《珠海市人才引進核準辦法》的10類人才,推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購房政策,助力優質人才置業珠海,個人最高減免房款金額可達50萬元。計劃的推出旨在幫助更多人才實現珠海置業,讓有夢想的年輕人在此扎根奮斗,安放夢想。
不僅如此,格力地產堅定地將企業發展與大灣區域發展保持一致,站在區域發展的高度,助力區域實現環境、生態、經濟等多方平衡,肩負當地企業之責,將大灣區打造成為“擁抱海洋、生態涵養、創新產業集聚、區域潛力無限”的人才“必來之地”,為人才的“引進”和“留用”增添砝碼。
例如,格力地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口岸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人才搭建事業平臺而努力。隨著格力地產在洪灣漁港、香洲港綜合整治等城市重點工程以及對萬山、廟灣等島嶼的輻射,格力地產已形成集冷庫冷鏈、物流配送、海洋科技、休閑旅游等于一體的海洋經濟產業格局,并逐步開發游艇產業、港口泊位及配套服務等,不僅為珠海的城市建設及區域交通配套全方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通過培育新的產業鏈,為人才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外,受珠海市政府委托,格力地產肩負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基礎設施建設的使命,在粵港澳區域加強溝通機制、創新合作模式、探索社會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通過深化區域合作,承接產業優化,為城市發展增添強大動力。
正如座談會上,格力地產副總裁林強指出:“海洋經濟應該根據需求配合經濟發展,實際上也都是一些綠色、環保、生態的經濟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的發展,不帶來對環境的壓力和破壞。這樣可以讓整個灣區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也高度評價稱:“從海洋的角度看未來中國的發展,毫無疑問大灣區是首發陣容,珠海是大灣區的首發陣容,對外開放的首發陣容。而珠海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也人才輩出,在對外開放最初的年代里,四個著名買辦,三個出自珠海。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均出自珠海。在吸引人才的過程中,如果有更多像格力地產這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與政府聯手,再加上智庫和大學,珠海很可能成為大灣區和中國后發的創新中心。在助力大灣區的國家戰略和珠海城市建設發展方面,格力地產主動擔負起責任,是標桿,值得點贊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