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邯
摘要:隨著互聯網將人們帶入大數據時代,人類也已經進入了信息傳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時期——互動媒體時代。互動媒體也稱為新媒體,從2009年微博的橫空出世到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新媒體已經一步步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在世界范圍內,FACE BOOK,推特也都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裂的組成部分。新媒體以數量眾多、活躍性高的普通用戶群為主體,通過交互式的信息傳播模式和文化特質,代表著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心聲,傳播著短小精悍的時代最強音,將世界帶入了“人人都有發言權”的新媒體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公共事件較過去而言極易被放大化,新型的政治情緒表達方式也因此應運而生。在此基礎之上,表情包作為一種活躍在社交軟件上的新生事物在新媒體的群體政治表達中占有一個何樣的地位因此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本文參考傳播學和符號學的研究成果,通過案例分析,歸納總結,進而分析表情包這一新生事物在網絡自媒體中與政治參與和政治表達的結合,重新審視現代新媒介中的政治參與和政治表達。
關鍵詞:表情; 網絡自媒體;符號學;政治表達
表情包本質上屬于一種流行文化。依托于社交和網絡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交流方式也出現了相應的改變,由最早的文字溝通到開始使用一些簡單的符號、emoji表情、表情包,逐步演變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文化,人們也逐漸使用一些自制的、流行元素圖片來進行溝通。這類圖片以搞笑居多,且構圖夸張,通過收藏和分享此類圖片,人們可以以此獲得趣味,同時展現自己的“機智”和幽默,以此獲得人們認可,實現心理上的滿足。隨著表情包的產生和發展、流行,表情包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關于表達的文化形式。在現代社會,作為新媒介的網絡自媒體當中,視覺性的一瞬間的符號正在逐漸取代說理性的“長篇大論”。這正是本文討論的前提。
一、網絡自媒體為表情包和政治參與的結合所提供的土壤及其流行性分析
人們往往可以通過比較發現,同一個人的網絡角色比現實角色更為夸張、極端、情緒化甚至激進。現實中,人們被限制在非常狹窄的范圍內來表現自我,個體性被淹沒在社會性當中,因為社會規范和價值觀的完善和成熟,制式的群體表達往往會淹沒代表個性的自我表達,這在某種意義上對個體來說無疑是沉重的。人們在網上通過匿名登錄可以扮演各種可能自我,這些自我跟他們的理想更為接近并且不受現實影響,而且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表現來進行情緒宣泄,從而帶來更大的自我接受,反而對現實進行反饋,盡管這種角色分化也許會造成某種意義上的自我分裂。
究其原因,情境塑造角色,角色決定了規范。網絡世界有一套獨立的,或外顯或內隱的規則,模擬和虛擬塑造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現實——依托于社會現實而存在但是卻獨立于現實社會的規則。人們可以在網絡和新媒介中表達更為理想的自我。這是我們進行與網絡相關研究所必須參考到的前提。
凱瑟琳·杰米遜在分析當代社會政治修辭的演變軌跡時發現,視覺修辭已經無可爭議的成為公共話語空間構建的主要修辭手段。因為“戲劇性的、易溶性的、視覺性的瞬間正在取代建立在記憶認知機制上的文字符號。”①強烈的圖像表征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沖擊過于強烈,人們幾乎已經適應了圖像符號在網絡自媒體中的存在,“太長不看”幾乎已成為浮動網絡中的現實。發朋友圈可以沒有文字,但是卻不能沒有圖像。表情包在當代網絡敘事系統中就占據了這樣一個“視覺修辭”的作用。
表情包與政治參與的結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表情包釋義的豐富性、浮動性與不確定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圍繞圖像來構造并爭奪自身話語陳述的合法資格,因此極易被用來參與討論存在敏感領域的政治問題。其夸張和趣味性的構圖使得其傳播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這使得二者的結合如圖滾雪球一般起到了雙向增益的作用。
二、表情包與政治參與結合的案例兩則——“FB表情包大戰”和帝吧搶占FB事件
表情包作為政治表達的發聲是近期才進入人們的視線當中的。
案例一:2016年1月,韓女團TWICE成員周子瑜被藝人黃安在微博上舉報臺獨,導致大陸掀起抵制周子瑜的輿論巨浪。隨著事件的持續升溫,隨后周子瑜發布視頻為此前的風波道歉。知名藝人林更新轉發了此道歉視頻,并稱其“道歉太突然,沒來得及背稿。”激進的臺灣網友和大陸網友們在林更新的FB下開始了口水大戰。爭論的主題從“保護林更新”到“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臺灣的歷史知識”及“臺灣的地位”等話題均有涉獵。因大量使用獨具特色的表情包,這場口水戰被網友們戲稱“FB表情包大戰”。這也是表情包和政治參與在公共視野下的首次結合。
案例二:2016年1月20日,據說有2000萬中國年輕人開始了一場翻墻的“網絡遠征”,目的地為的FB中蘋果日報、三立新聞網、蔡英文等知名臺獨分子的公共主頁。與以往的水帖和刷屏不同的是,此次活動以兩岸關系為中心,以表情包和詩歌為主要表達手段,表現出了高度的組織性,數量讓人嘆為觀止,內容讓人忍俊不禁。這次活動的組織方為百度貼吧的李毅吧②——俗稱帝吧,不少國內知名論壇(天涯、豆瓣、A站、B站、果殼網、知乎)和觀光游客也參與其中。并在多家網絡平臺進行直播。僅斗魚直播間,在線觀看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0萬人。區別于之前的“FB表情包大戰”,被命名為“帝吧出征FB事件”是一次更為知名的、有組織、有計劃的,以表情包為主要表達手段,就兩岸關系為主要討論范圍的新媒體下的群體活動,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盡管缺乏明確的政治方案和主張,最后隨著參與和圍觀人數的不斷增多,許多表情包已經喪失了具體的內容,淪為了純粹的惡搞,但是此次事件區別于“FB表情包大戰”有了更為明顯的政治參與意圖和政治情緒表達。甚至一開始民進黨的官方主頁還對翻墻而來的“遠征軍”表示了歡迎,隨著爭論中心的轉移,瑞典與挪威和在FB上的官方主頁也就爭論的話題中心發表了關于一個中國的聲明。最后由于參與人數和回復的急劇增加,官方不得不做出了刪除所有回復并封禁了評論功能的舉措。
三、表情包作為網絡自媒體的圖像符號的政治學意義
約翰·費斯將傳播定義為“借助訊息而進行的社會互動”,在此基礎上,他對傳播學進行了學派上的劃分,并將這兩派命名為過程學派(process school)和符號學派(semiotic school),前者將誤解視為傳播的失敗,而后者則“不把誤解看成傳播失敗的必然證明”。本文正是基于符號學派的進路,對新媒體視野下的圖像符號在網絡公共事件中的政治作用進行分析。
就權力部門的實踐來看,中國各級政府部門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與媒體和公眾溝通。然而隨著新媒介的發展,我們已經走入了哈貝馬斯所說的在協商中尋求共識的時代,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網絡平臺區別于傳統平臺所體現出的對話性。
圖像工具在政治傳播中較文字工具更具符號性,其意義需要通過特定的語境才能夠被解讀,因此具備隱藏的攻擊性和說服性。同時有利于將受眾拉入傳播方的價值觀和語境中來取得優勢。因此區別于單純的游說和攻擊,更能形成一種身份認同的聯結。
按照符號學的研究,符號對世界和內容的切分是任意武斷的,是“無理據性的”(immotive),不同的文化會切分出不同的語義場,文化就是一個大的符號系統。③表情包作為圖像符號區別于單純的圖像,需要特殊的語境才能被解讀。例如頻繁出現在“FB表情包大戰”的“茶葉蛋”④,是作為一個梗才能被理解,才能使人體會到其中的幽默和諷刺。因此表情包作為一種圖像符號,被解讀和使用的前提就是基于共通的文化符號系統。其一是眾所周知且能在表情包中被用來表意的公共事件,其二是人類在表達情緒方面所共通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這與傳統的傳播學上的圖像符號所突出的特色——例如強烈的色彩、夸張的構圖、貼近生活現實易于被理解所不同,表情包作為一種符號所產生的意義就是建立“密碼”,掌握“鑰匙”的人才能夠體會其中的意義。因此,是高度契合新媒介雙向溝通的特色因而具備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因此,表情包作為一種符號的政治意義也得以顯現——諷刺、游說與聯結。
這在內容上或許與刊登在傳統媒體上的漫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表情包不同于漫畫這一單向度的宣傳手段,表情包的傳播途徑是多向度的,由主動的收藏和使用所自我篩選、構筑出的社會通用的、具備強大生命力表意系統。盡管其作為敘事系統所體現出的荒誕、夸張、搞笑使其并不具備官方宣傳的意義,但是作為自下而上的表意工具,它的政治意義體現依托于新媒體上相關的網絡公共事件。
并且作為媒介的一種,網絡自媒體作為公共平臺存在關鍵字屏蔽機制。著名的傳播學者麥奎爾曾指出: “這種框架意味著媒介組織也是社會機構。在不同程度的自愿和明確承諾下,這種社會機構履行著直接贏利目標之外的特定重要公共任務。無論媒介有沒有承認這點,在開放社會中的民意通常都會期待( 整體) 媒介在信息、宣傳與文化上為公共利益服務。”⑤表情包作為圖像的一種,恰好規避了網絡上的敏感詞屏蔽機制,因此也多與某些政治話題產生聯系。例如“不交450誰也保不了你”、“大字報表情包”等。這些在文字上或許顯得有些政治緊張度的話題,在表情包這一滑稽而荒誕的表意系統中,因被先天打上了不正式的標簽而顯得無所顧忌。因此,值得考慮的并不是表情吧能否作為政治參與的表意工具——在自上而下的政治活動中無需我們的考慮,需要思考的是表情包和政治參與的結合究竟是具有民族情懷的愛國行為還是娛樂至上的消費主義。
四、表情包在政治參與中的正負影響
1、 強大的號召力構筑了群體優勢
我們通過觀察不難發現,表情包通過強大的感染力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這些群體活動當中。原本的表意手段到了最后變成了“斗圖”和接力。在新媒介這一高度平等和自由的平臺當中,人人都具有發言權,圍觀和關注構建了公共空間的發言優勢。充滿張力的表情包因其夸張、荒誕和幽默的特色使得越來越多圍觀的人也參與到其中。
2、 加強身份認同與聯結,形成短暫的情感共同體
兩岸關系可以算得上是極為特殊的政治話題。因為事件的參與方之間既存在對立——一個中國和臺獨觀念上的差別,又存在共通——同文同種,無法辨別的血脈淵源。因此,表情包作為圖像符號,在這兩次群體事件中所表達出來的并不是其最為突出的反諷和幽默,而是其在符號系統中作為表意工具被理解所前置的身份認同和聯結,使得參與其中的兩岸同胞在爭吵和口水戰中反而達成了情感共同體,“吵出了感情來”。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對待某些發生在自下而上的、說服性遠高過對抗性的政治表達中,圖像符號比文字敘述更加具備生命力與張力。
3、 加劇群體極化,放大政治不滿
需要我們警醒的是,表情包作為新媒介下的衍生事物和政治參與的結合會通過群體極化來放大政策不滿。社會比較模型認為群體成員會極力將群體的觀念表達的比群體真實的感受還要極端一點,以獲得同伴的關注。而群體極化僅僅只是群體盲思(group-think)這一思維方式的一種結果。群體盲思這一概念由賈尼斯(Irving Ja-nis.1982)創造,用以指決策群體具有過濾掉不中意的觀點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讓它與領導的見解一致的傾向。⑥最明顯不過的例子就是近些年對春晚的抨擊和批判。春節聯歡晚會本身就是針對一般大眾的娛樂聯歡節目,因其大眾性的要求,所以本身并不是具有高層次藝術和審美標準的節目,近些年網上眾口一詞的差評就是群體極化的體現——評價人的藝術水平和鑒賞標準未必超出了春晚的水平,但是在群體盲思的思維方式下,形形色色的人幾乎發出了相同的聲音,仿佛有人在群體的背后用指揮棒發動了總攻的信號。
表情包在政治表達當中極易放大群體極化,這是由其高度夸張和諷刺的特色和其流行性所決定的。謊言說夠100遍就變成了真理,許多人在參與到圖像符號的接力當中時并沒有經過大腦理性而慎重的思考,作為政治情緒宣泄的結果往往會在無意識中造成政治文化傳播上的影響。“Taiwanese”這種調侃在表情包里面看多了,即使是理智而慎重的人也會懷疑在現實中該言論的真實性,更何況網絡群體中的理性總是少見而稀缺的品質。
4、 有意義的集會向無意義的狂歡的轉化
俄國文學家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狂歡節時指出“狂歡節的特性是人們抽離出原來的自我,在一個看似自由的環境中獲得一種短暫的集體認同和沒有異化的解放狀態。”純粹的節日情緒僅僅表達了一種情感宣泄。因此有意識的政治表達和政治參與到了最后極易演化成為政治情緒發泄的狂歡。即使表情包大戰在最初是抱著加強兩岸理解與溝通,到了最后都演變成了水帖、刷屏和斗圖。并不是所有參與到其中的人對兩岸關系的發展都抱著強烈的政治意圖和政治訴求,而是通過參與到這樣的公共事件當中獲得樂趣和政治情緒上的宣泄,來獲得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
因此在事件落幕之后我們重新用理智來審視這兩件事,無論懷抱著怎樣的情懷和政治訴求,都無法掩蓋事件本身水帖和刷屏的性質,更何況翻墻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違法犯罪的灰色邊緣⑦。考慮到其出發點和正面效果我們姑且還能稱其為有意義的集會,然而綜合評判其結果和回復的平均質量,我們不無遺憾的發現,對于更多的人更像是無意義的狂歡。
五、小結
表情包的流行本身就是一種包含著自我否定與肯定的雙重矛盾——它體現了現代人類在網絡群體中尋求肯定的脆弱和自我表達的強烈訴求。筆者認為,這一新生事物和政治表達的結合是需要被高度重視的。新媒介不僅僅是放大了群體性公共事件的放大鏡,更是我們剝離社會現象去發現社會群體癥結所在的顯微鏡。表情包作為政治表達的手段進入我們的視野所體現的并不是目不暇接的網絡文化,而是其作為政治宣泄背后所體現出的對政治參與的強烈訴求。輿論真正可怕之處并不是其作為評判體系的價值——因為毫無價值,沒有比輿論更不理智的語言了——真正可怕的是輿論作為公共聲音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表情包與政治參與的結合背后的群體無意識和其體現出的脆弱的群體價值觀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警醒的存在。正如古斯塔夫·勒龐所說,“群體的無意識行為代替了個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⑧兩次表情包大戰所中心的兩岸問題在紛繁復雜的政治系統不過是大海之中的兩滴水,然而放到作為新媒介的網絡自媒體中,經由表情包的化學反應,就引發了水入油鍋一般的反應。我們需要警醒的并不是水,甚至不是油鍋,而是讓我們一想到就心若油烹的政治發泄的宿疾在網絡自媒體的時代究竟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這些反應又會在潛移默化中通過網絡新媒體對社會現實作出怎樣的二次作用和再反饋呢?這正是本文所未能細細討論的。
理論縱橫
新媒介下的特殊符號及其政治表達
[注釋]
①杜,FB上的“表情包”圣戰:圖像的生產與傳播史政治參與還是狂歡?,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6.01.24
② 帝吧,原名百度李毅吧,也叫帝吧、D吧、D8,被網友戲稱為百度盧浮宮,是百度貼吧人氣最旺盛的貼吧,有超過2000萬的用戶。
③李紅,董天策;符號學分析:網絡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徑 ;新聞大學,2012年第一期
④ 14年誤傳的臺北美食學院教授高志斌“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的言論曾引發軒然大波成為網絡焦點紅極一時。
⑤ [荷] 丹尼斯·麥奎爾著: 《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崔保國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5 頁。
⑥ 【美】社會心理學 第8版 戴維·邁爾斯著;侯玉波 樂國安 張志勇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01 P463。
【美】心理學與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壘 王甦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 P486。
⑦ 《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5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互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下列信息:……”境外網頁上的言論不屬國內管轄范疇,一旦瀏覽到了,那就已經違反了這條規定。第20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有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所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個人可以并處 5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可以并處1.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⑧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01 P1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