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萍??
摘要:
民法上的物的所有權人享有占有、使用、處分的法定權利,若是對物不享有所有權的主體,私自處分了他人的財產與他人訂立了合同,此時訂立的合同就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權處分的問題一直是我國法律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因為在權利主體上涉及了無權處分人、財產所有人和第三人,在法律關系上不僅涉及物權法上的所有權的法律關系還涉及了合同法的合同效力的法律關系,物權和債權的交叉然。本文將從無權處分行為之含義為切入點,分析《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對于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的效力問題,最后針對我國的無權處分制度的發展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完善建議
臺灣學者王澤鑒認為:“無權處分制度是法學上之精靈”。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并與相對人訂立轉讓財產的合同被稱為無權處分的合同。對于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經權利人追認或無權處分人于締約后取得處分權時,合同自始有效”。不僅學者對法條的理解學者各執己見。同時法律也欠缺對善意取得的規定,使得無權處分制度更有探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 無權處分的概念
無權處分首先是因為行為人實施了法律上的處分行為。這種處分主要是指處分財產所有權或債權的行為。分析其概念還是要先對“處分”有明確的法律認識,處分是民法的基本法律行為,判斷處分的效力關乎著作為處分對象的民事權利的最終命運。
因為物權處分的模式不同,所以在我國的無權處分的內涵還有一定的差異的。在物權行為模式下,認為物權和債權是合一的,物權變動是簽訂債務合同的必然結果,無權處分實際上是標的物在無權處分人的手中基于債務合同使得物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在債權意思主義模式下不僅是基于合同物的所有權發生轉移更是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之間發生了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債權形式主義模式只是認為無權處分僅僅涉及的就是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合同并不關心其無權的變動。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采取的是債權形式主義。債權形式主義原則上要求以登記行為或交付行為作為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表征,但并不承認所謂的物權合意的存在,認為債權合同就是所有權轉移的內在動力和根本原因。
要對認識無權處分有準確的認識必須要歸納其構成要件,無權處分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行為人實施了處分行為。這里的處分主要指的是法律上的處分,即指物權的變更、限制和消滅。要求行為人的處分行為應當符合法律關于處分行為成立和生效的條件要求,包括無權處分人應當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如果處分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對于無權處分就會另有規定;意思表示真實,因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情況訂立的合同或者無效或者效力待定;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合同有實現的可能性否則,如果上述條件沒有全部具備合同就會按無效行為處理,無權處分就不會出現了。
第二,行為人沒有處分權。處分權本質上是一種所有權的權能,行為人對于物的處分權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行為人就是物的所有權人,法定享有處分權;二是得到物的所有權人的授權委托代為行使對物的處分權。行為人在沒有處分權或者處分權受到限制時依然處分他人的財產,或者非法出租和轉租及擅自設定質押都是無權處分的表現。
第三,行為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處分行為。行為人不是以他人的代理人的名義實施的處分行為,也不是以債務行輔助人的身份從事的處分行為,這有助于我們理清民事關系的當事人是行為人和相對人,即使權利人事后追認了無權處分行為,當事人也不是真正的權利人,履行合同義務的主體仍然是無權處分人。
二、《合同法》第51條的理解
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擬定,曾參考了《德國民法典》第185條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的相關規定。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對于該規定的含義爭議很大,各執己見,主要有無效說、有效說、效力待定說。
無效說認為:無權處分行為是一種無效的行為。我認為對于合同的效力采取“一刀切”全部否認其效力是存在缺陷的,因為合同法的本質目的是盡可能鼓勵交易而不是消滅交易,粗暴的宣告無權處分行為無效,本質上是和鼓勵交易原則背道而馳,不僅會損害到真正的權利人的利益也是忽視了交易相對人的權利。
對于真正的權利主體來說,無權處分人的處分行為只是可能會損害到其利益,但卻不是一定會損害其利益,也有可能會符合權利人的意見和要求。比如說對于甲擅自將乙讓自己代為保管的物出賣給了丙,事后甲將交易所得全部交給了乙,出賣的價格比物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高出很多,最后真正權利人、無權處分人、交易第三方都愿意受此合同的約束,但是法律卻是規定為無效的合同,我認為這是對三方主體的真實的意愿和交易自由的忽視。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
有效說認為:無權處分行為應當是完全有效的行為。應當看到,完全有效說沒有充分關注交易雙方是善意還是惡意的前提下,就一概認為合同有效,使得權利人的得不到合法利益保障。尤其當相對人事先知情,或者和處分人惡意通謀的情況下有可能造成對權利人利益的造成極大的損害,同時也會造成市場交易秩序的混亂。雖然法律要兼顧對第三人利益的保護,但是還是要對相對人的主觀態度作為考量的出發點。若財產已經交付,且相對人接受財產是出于善意,則應根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權;如果是出于惡意,法律應當認定合同是無效的。如果財產尚未交付,而權利人拒絕追認,應當認定合同無效同時要求無權處分人將財產返還給權利人。
效力待定說認為:我國立法己經采取了物權行為理論,進而認為《合同法》第51條效力待定的,應為物權行為,而非債權行為。《合同法》第51條可以理解為,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如果末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末取得處分權的,該行為無效,但權利人拒絕追認排除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不得對抗善意的第三人。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如果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如果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條件或相對人在訂約時處于善意,且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則即使權利人拒絕追認,該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有效。
三、完善無權處分制度的建議
第一,確立債權模式下的無權處分制度。
采納物權行為理論不僅會使得民法體系有很大的變動同時其體制改革成本是相當高的。相應的《合同法》將無權處分合同規定為效力待定合同,能夠和物權法接軌,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與合理性。在無權處分的買賣合同中如果權利人不追認而出賣人事后也沒有取得處分權的,就應該認為買賣合同無效,或者說債權合同無效。這樣的理解是符合我國現行法律的精神的。不承認物權行為就不需要再區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只要把物權變動看成是買賣合同直接的后果即可。
第二、加強對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
善意第三人只要在買賣的當時是善意的,對無權處分的行為是不知情的,并且支付了對價的金錢,善意第三人就應當取得物的所有權,對于動產來說,只要標的物已經交付了善意第三人即取得對物的所有權;對于不動產來說,所有權的轉移要有登記加上交付,如果善意第三人已經占有了標的物并且已經登記了,權利人是不能取回物的,若是沒有交付或者登記,權利人取回標的物應當給予善意第三人補償。善意取得制度是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只要第三人通過合法的形式取得了標的物的所有權就能夠對抗權利人返還請求權。
第三、賦予相對人催告權、善意相對人撤銷權
因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應當像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合同和無權處分人訂立的合同一樣,賦予相對人催告權,善意相對人撤銷權,但是現行法律并沒有規定造成無權處分合同,遇有履行不能時,相對人只能要求處分人承擔締約上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相比,保護范圍和力度不夠,不能對合同的當事人產生足夠的約束力,確保合同的順利履行。
第四、規定處理無權處分合同并存的方法
《德國民法典》規定“如果對標的物有數個相抵觸的處分時,則先進行的處分為有效”。我國采納債權形式主義的立法模式,無權處分的合同和債權一樣可以共存,所以在權利人追認或無權處分人后取得處分權的情況下,無權處分合同一律有效。如果權利人對追認的無權處分合同作出指定,則被追認的合同生效,其他處分合同不生效力。
結束語:在當下社會,無權處分的行為已極為常見了,在很多情況下,行為人無權處分已經是交易的一種常態。對無權處分效力應當作出明確的規定,基于無權處分行為而訂立的合同在符合合同生效要件的前提下應當是有效的,但是無權處分人履行合同的行為以及履行合同的結果卻是效力待定的,無權處分人履行合同的結果是物權變動的前提,這樣的規定不僅能夠使民法基本理論得以實現,而且能夠維護所有權安全與交易安全,也能使締約的雙方預見到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4冊,臺灣1991年版,第150頁。
[2] 王利明:《論無權處分》。
[3] 劉學東:《論無權處分的效力》。
[4] 楊立新:《合同法總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頁。
[5] 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載其主編《民商法論叢》第1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2000版,第219頁。
[6] 孔禮海著:《合同法實用解釋》。
[7]張矛:《論無權處分的效力》。
[8] 王利明:《無權處分的若干問題》,載王利明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無權處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頁。
[9] 張影:《論無權處分》。
[10] 鄭沖、賈紅梅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36頁。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