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冰
摘要:
清正廉潔,勤懇為民是千百年來治國者之根本,現今“四風”和腐敗問題頻發多發,我們更應當大力推崇和發揚光大的包拯的為官精神,守住清泉。本文主要通過包拯的為官必為民的思想,讓他的問責思想能夠深入人心,做到真正同勤政廉政握手。
關鍵詞:勤政廉政;以民為本;問責制度
“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其聲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達于遠方學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
——吳奎《包公墓志銘》
包拯的事跡已經名流千古,為后人廣為傳頌,鐵面無私是他的代名詞,他的為官之道也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歷史上,包拯首次響亮地喊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八個大字,流傳至今。黨的建設經驗表明,加強黨內監督和紀律建設,必須要有嚴格的紀律規范,《中國共產黨問責制度》的頒布直接劍指違法違紀,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缺失、監督責任缺位、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損害,“四風”和腐敗問題多發頻發,選人用人失察、任用干部連續出現問題,巡視整改不落實等問題的條例,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享有“包青天”美譽的北宋名臣包拯自1037年知天長縣時從政,知端州時成名,官至三司使、樞密副使,卒后宋仁宗贈禮部尚書。其從政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25年左右,但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或故事。戰斗在反腐倡廉工作第一線的紀檢監察干部,應學習包拯的民本主義、廉潔自律、執法如山等廉政思想,不斷養成“為民、務實、清廉”的工作作風,不斷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業務素質,以適應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新形勢、新任務的迫切要求。①
一、 包拯為人處世和從政為官的道德準則
1、以民為本的為官之道
北宋規定,新科進士必須以朝官身份先做地方官。包公辭官盡孝十年后復官,也必須從頭開始,宋代地方行政長官,知府、知州、知縣以至鎮、寨長官等,統統稱為“親民官”,別稱“父母官”。并規定了“四善”作為考核標準的一個方面。、親民官的“四善”是:(1)德義有聞。即德行道義,孚于人望。(2)清謹明著。即清廉勤謹,政績卓著。(3)公平可稱。即公平正義,百姓稱贊。(4)恪勤匪懈。即恪盡職守,并無懈怠。
包公在天長縣三年任滿,政績優異,百姓擁戴。天長縣人民感謝包公,在城東門鬧市口為他建立一座祠堂,敬若神明。他一生做地方親民官約十年時間,總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百姓作了許多有益的好事,凡是包公做官的地方,百姓都非常擁戴他,而且建立包公祠紀念他的功德。
2、廉潔自律的高貴品德
包拯在為父母盡孝結束,復官前,寫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明志詩。詩曰: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包拯這首詩公開申明了自己為人處世和從政為官的道德準則,其大意是:清心寡欲是修身養性的根本,正道直行是處世和做官的原則,只要根子正樹干直的良木,必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此后,他立朝二十六年,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一身正氣,勇斗貪官污吏,務求國泰民安。包拯一生踐行著為官“清心”、做人“直道”的座右銘。“他把‘清心、‘修身作為自己仕途的起點。他堅信只要自己能廉潔自奉,就能無畏無慮,敢于直言,勇對邪惡。
3、鐵面無私的檢察官
包拯因做親民官出色故調任至朝廷當監察官,,宋代朝廷監察官與地方父母官截然不同,職責是監督糾察百官的過失,肅正綱紀并貴圈皇帝。包公當監察官一共五年零五個多月,大約五年半的時間。他依法治國,鐵面無私,剛直不阿,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總共彈劾過61個中高級貪贓枉法及各種違紀官員,包括皇親國戚和在想,并多次直接批評、職責皇帝宋仁宗的錯誤人送綽號“包彈”,貪官污吏聞名喪膽。包公有句名言: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包拯集·乞不用臟吏疏》
包公認為,清官廉吏是民眾的表率,是榜樣,他能為國家爭光,得到民心。而貪官污吏則是民眾的惡賊,蛀蟲,他能給朝廷抹黑,失去民心。包公當監察官旗幟鮮明地提出“反腐倡廉”,人稱包公為古代第一清官,他當之無愧。不論是七彈王逵,還是兩彈宰相宋癢都體現他與貪官污吏抗爭到底的決心。同時他積極為國家推薦賢才,知人善任,贏得了千古清名,萬民頌揚。②
二、 我國行政問責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③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制度改革的過程,需要有制度的保證才能使我國的行政問責制度以及政府目標得以實現。我國的行政問責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改善,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從法的形式來看,未從立法的角度制定行政問責的相關法律文件。雖然中央和地方行政問責規章的出臺和實施使我國的行政問責擺脫了“有問責之事,無問責之法”的尷尬處境但是,我國現有行政問責制法律規定比較零散、薄弱,沒有一個科學性、規范性、操作性很強的問責法律體系。第二,從法的層次來看,我國的行政問責規章制度的建設并沒有上升至法律的層面,尤其是未上升到憲法的高度。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通過確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來保障私權的實施。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是現代法治國家防范公權力濫用的一個基本機制。我國重大安全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無不與我國政府公權力的濫用有關,公權力往往會漠視公眾利益甚至是以犧牲公民的生命健康來獲取自己的政治資本。第三,從法的內容來看,現有的行政問責制度設計不完善,存在諸多缺陷和矛盾,主要體現在問責不明、問責不公、問責不準、問責不全、問責程序不透明、救濟途徑不完善等方面。
三、從包拯的思想中尋求改進問責制度的路徑
包拯的以民為本,清廉勤政,鐵面無私等高尚的品德和治世之道,為世人做了很好的表率。在當下反腐倡廉的大環境中,十八大后,打虎拍蠅,建章立制,中央全面從嚴治黨,鐵腕反腐,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建立健全我國問責制度的體系,一方面需要有關人員不斷培育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質,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保障,使得行政問責有法可依,實現由“人治型”問責過渡到“法治型”問責。
1、黨政干部的自身道德體系建設
民本主義思想在中國儒家文化中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為貴,社程次之,君為輕”,“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當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成為黨的一貫宗旨,更是每一名黨員干部的法定義務。由于監察官員的特殊地位與職責,歷代王朝都對監察官員提出了更高的資格條件和品德要求。宋朝“擇言事官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包拯認為,品行端正、剛正不阿、有才能、公道正直、廉潔清明是監察官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御史臺及其官員,“蓋朝廷紀綱之地,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為稱職。自非端勁特立之士,不當輕授。”包拯在彈勃轉運使李熙輔、張經等人時,主張予以嚴懲、警示后人,“雖已沖替,未足懲戒,各乞重行黯降,以警將來”,并主張“今后差轉運使提點刑獄臣僚,并請選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充職,不以資序深淺為限。”干凈干事就是廉潔從政。“打鐵還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作為反腐倡廉的主力軍,紀檢監察干部要求別人廉潔自律,自己首先要做到廉潔自律;要求別人不腐敗,自己首先要堅決不腐敗。
2、建立科學合理的行政問責制度
(1)界定行政問責主體。行政問責制是行政系統內部通過法定程序對于責任人員追究相應行政責任的一種內部監督制度,所以,行政問責的主體僅限于行政系統內部,即上級政府組織。目前很多地方規定行政問責是體內問責,但同時強調外部監督系統的作用(如啟動問責)是比較合理的。(2)確定行政問責客體。行政問責的問責對象不是所有的行政人員,應主要是負有直接或間接領導責任的領導者,即各級政府的首長以及各職能部門的領導者。行政問責制是對行政領導干部的領導責任和政治責任的追究,而在行政事務中承擔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的只是特殊的領導群體,即該行政領導的言論、行為能夠代表本政府本部門的立場和態度比如我國憲法第八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政人員。至于其他行政人員的責任問題,則應依照公務員法的相關規定處理。 (3)完善行政問責程序。正當程序是任何一部健全的法律制度所必備的要素,行政問責程序是行政問責沿著法治的軌道循序漸進、避免陷入人治誤區的有力保障。
[注釋]
① 李良學:《李良學講包公》,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② 宋月航:《中國古代勤政廉政》,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③ 張賢明:《當代中國問責制度建設及實踐的問題與對策》,吉林大學行政學院,2012年,第1期。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上接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