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鑄福+陳宇珍?オ?
摘要:在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抗爭史中,“一·二八”淞滬會戰是整個抗戰中的一個關鍵戰役。在整個14年抗擊日本的斗爭中,全國人民,尤其是上海地區的軍民奮勇抗爭、抵御侵略,表現出爭取抗戰勝利的愛國精神和愛國情懷,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關鍵詞:“一·二八”;淞滬抗戰;愛國;歷史啟示
“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華民族依賴本身的民族力量,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國民政府在“九一八”事變中實行不抵抗政策,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我國就失去了東北三省的大半部分,東北三省的大部分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企圖乘此淫威繼續攻下戰略要地上海大都市,殊不知遇上了19路軍和第5軍的英勇抵抗,如意算盤被打破。今天重讀這段歷史,結合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2017年1號函件《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并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這重新界定抗日戰爭的時空,進一步肯定了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二八”淞滬抗戰在抗日戰爭史上的作用。
一、 “一·二八”抗戰激發民族自救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極為慘痛的歷史教訓讓國內的民眾逐漸意識到,“中華民族的人們要自救,用人們力氣和熱血進行殊死抵抗的時候到了”,在上海進行英勇抵抗的19路軍的著名愛國將領蔡廷鍇也在這個時候發出了歷史的呼聲,“我們中華民族如果不進行自救,誰還能救我們”。在1932年1月,氣焰逐漸囂張的日本帝國主義軍隊突然向我們發起猛烈的進攻,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實行阻擊,毅然決定不惜犧牲任何的代價捍衛中華民族的國土,以“振醒世界之視聽,復活我們受辱的偉大民族之魂魄。”
“一·二八”淞滬會戰給日本帝國主義帶來了重大的打擊,雪洗我國在以往抗戰歷史中的民族恥辱,日本在淞滬會戰中派兵數量也在逐漸增多,從最初的幾千人增加到7萬多軍隊,而且海陸軍都增加人數,使用了數千架的作戰飛機,航空母艦、巡洋艦以及水雷艇等不同的軍艦都在作戰中使用,而且武器裝備都十分精良,作戰力量雄厚,裝備現代化。日本仰仗其現代化的軍事力量,在作戰的初期就叫囂,能夠在四個小時之內讓上海成為第二個東三省。但是19路軍以及之后援軍全部的數量也只有4萬多人,武器裝備以及軍隊數量和日軍存在較大差異。但是19路軍和第5軍的將士在全國人們的愛國熱情的激烈下,在裝備和軍隊人數都落后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堅守上海33天,而且迫使日本軍隊三次更換主帥,日本的軍隊也損失了1萬多人,日軍速戰速決上海的計劃也被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擊破,激發了中華民族自救的信心。
二、 “一·二八”抗戰激發中國軍民英勇抗戰
我國軍民在“一·二八”抗戰中英勇抵抗,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令世人震撼。歐洲軍人觀看了這次抗戰過程,在史書中的記載為:“不日見日軍炮勢若珠簾,中華民族為抵抗被摧毀,這時候中華軍非但不退,反而一聲聲廝殺和叫喊,沖鋒而出,勢如破竹。日軍方寸大亂,慌亂逃跑。”外國觀察團的記載說明,中華民族的頑強抵抗以及英勇抵抗,在歷史戰爭中實屬罕見。面對日本軍隊的挑釁,19路軍78師師長區壽年斬釘截鐵地說:“如果真的要撤退,寧可不再做軍人,回家種紅薯好了!”
“一·二八”淞滬會戰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升了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地位,中國在國際上地位加強。在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遭遇了重大的歷史變故。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以后,東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世界上各個帝國主義國家都將我國稱之為東亞睡獅,懦弱無能的民族。在“一·二八”抗戰一開始,國外很多軍事家就預言上海地區的駐守官兵最多只能扛住三天的時間。經過這次淞滬抗戰以后,西方國家重新認識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抵抗精神。
從上述事實驗證,只有依賴中華民資自身的力量,奮勇抵抗國外的侵略勢力,才能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求得一線生機,中華民族才能生存。正如19路軍在告全民族的書中所說:“只有奮起斗爭,才能夠揚中華民族的精神,才能夠博取世界同情,才能夠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
三、“一·二八”抗戰凝聚軍民力量,提升歷史地位
“一·二八”淞滬抗戰,也從側面上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日本悍然發動侵略上海的戰役,中華民族再一次遭受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損失,也從側面上激發了全國廣大民眾抗擊日本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正是中華民族全民同仇敵愾的決心和殊死抵抗的精神,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向前,抗戰救國。就是中華民眾這種誓死抗爭的勇氣,凝聚了全國軍民的力量,全國軍民不甘愿祖國家園淪為殖民地,誓死保衛祖國的江山和尊嚴,奮勇殺敵,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在“一·二八”淞滬會戰發生的第二天,共產黨就通過中華總工會,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和全國民眾一起,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抗擊,勸告工人階級以及廣大民眾一起實行武裝暴動,抵抗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的各地工人、學生都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罷工罷課浪潮,同時罷工的浪潮一直波及到全國。在國統區的罷工運動也在很大程度上聲援了在前線抗戰的官兵,這些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決心。
為了后方的補給能夠滿足前方戰線的緊急需要,社會各界民族都刮起了轟動的愛國捐助潮流,愛國捐助涉及面之廣,全國軍民參加的熱情程度前所未有。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一·二八”淞滬會戰期間,全國各地的民眾捐獻的數量涉及各個方面,軍用物品、物品、資源數不勝數,前方需要的東西后方民眾都盡力捐助,最大努力地配合抗戰運動。
四、“一·二八”抗戰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
聲勢浩大的民眾抗日戰爭,對整個戰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著名的陳銘樞將軍曾經說到:“上海地區的孤軍抗戰力量可以維持長時間的作戰,前線士兵的勇于作戰固然重要,但是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廣大民眾的傾心相助,在經濟和軍事上給前方士兵以援助。”。“一·二八”淞滬抗戰彰顯出來的中華民族的凝聚能力,中華民族是勇于戰斗的民族。“一·二八”淞滬抗戰的局部勝利,掃除了“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陰霾,讓全國軍民認識到團結御外的重要性,找到了戰勝日本侵略者的辦法,增強了抗戰的信心,看到了抗戰勝利的曙光。
“一·二八”淞滬抗戰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已經為后來全民族的抗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淞滬會戰爆發之后,在全民族抗戰的嚴峻形勢下,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產生了重要變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初步形成,從不抵抗轉化為“抗戰和交涉并存”的政策,而且增加了第5軍去上海參加戰爭。第5軍成為援軍之后,和19路軍一起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廟行地區狙擊日本軍隊取得重要勝利。從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事實中可以看出,只要全國軍民一起斗爭,同仇敵愾,日本帝國主義完全可以戰勝。但是最為重要的是,廣大民眾對于抗日軍隊的擁護和照顧,愛國將士也因為戰爭勝利而備受鼓舞,為中華民族的尊嚴戰斗。只有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先,抗日才能獲取最終勝利。
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以后,全國所有地區的民眾、社會各界人士都強烈要求停止內戰,同仇敵愾,形成一股勇于抗擊、精誠所至的政治潮流,最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不同方面的勢力不斷走向融合,聯合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同時掀起了全國范圍內抗日戰爭的又一次高潮。全國軍民在歷經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從根本上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開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五、結語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的72周年,也是“一·二八”抗戰85周年,重新研讀這段不堪回首的、又是波瀾壯闊的值得紀念的歷史,在我國全面實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從“一·二八”抗戰中汲取愛國主義精神,以此類推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我國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后,歷經艱難險阻,最終依賴全國軍民的英勇抗戰實現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這些勝利的背后都離不開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力量。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全新歷史起點上,我國社會主義步入經濟新常態,國際環境也逐漸惡化,對于如今的中華民族來說,如今是生死攸關的時期,我們一定要從“一·二八”歷史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面對敵對勢力的挑釁要勇于面對,既不怕事也不惹事,繼續自身的發展,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魏延秋. 一·二八淞滬抗戰研究述評[J]. 軍事歷史,2015,(03):65-69.
[2]王一峰. 淺析“一·二八”淞滬抗戰起因及特點[J]. 中國紀念館研究,2013,(02):243-248.
[3]唐蓮英. “一·二八”淞滬抗戰與愛國主義[J]. 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5):70-73.
(作者單位:廣東肇慶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肇慶 52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