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オ?
摘要:李先念同志在中原突圍前夕,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對敵我雙方情況作深入細致的了解,作出了周密而系統的部署,在政治思想工作上作了應變準備,尤其是選好突圍方向,大膽心細,終于沖突敵人的包圍圈,保存了革命斗爭的火種。
關鍵詞:李先念;中原突圍;部署
1946年6月開始的中原突圍是中共黨史、人民軍隊歷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是一個偉大壯舉,也是中共中央、毛澤東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即將開始前的重大戰略決策。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進入了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決戰時期。中原解放區的主要領導人李先念等,在突圍前夕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胸懷大局作出周密而果斷的戰略部署,為突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充分體現了李先念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的膽略和機智。
一
顧大局,堅決按黨中央精神辦事,在政治思想上作好應變的充分準備。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堅決反對內戰,要求建立聯合政府,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然而抗戰時期躲在大后方的蔣介石,企圖在美國人的支持下,依仗著手中的400萬軍隊發動內戰,消滅共產黨與解放區,建立一黨專政的獨裁政權。為了保證人民的勝利果實,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談判的同時,也發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對各解放區的軍事力量作了全面部署。其中中原解放區按照中央指示,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簡稱中原局),將所屬部隊組編成中原軍區。中原解放區跨鄂豫皖湘贛地處國土中心地帶,其雄踞華中腹地,控扼江漢要沖,踞中心城市武漢、南京不遠,是蔣介石大軍出川攫取華北、華東、嶺南的嚴重障礙。故蔣介石云集重兵,首攻中原,以30萬對6萬的懸殊之比對其實施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并在政治上施加重重壓力。為了全國戰局的部署,毛澤東要求中原部隊繼續堅持,努力完成牽制國民黨軍隊的戰略任務。當時中原解放區、中原軍區的主要負責人李先念,充分表現了他不畏艱難,勇顧大局的崇高思想和智勇雙全的氣魄膽識。假若在抗戰勝利后不久,李先念立即率部或東進到華東解放區,或北上到晉冀魯豫解放區,都是比較順利的事。但他從全黨戰略大局出發,堅決按照黨中央的精神辦事,冒著巨大的危險在中原地區進行著長達10個月的戰略堅持,為全黨全軍的戰略重點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同時針對中原地區的實際特別是因敵情復雜也為本部隊和地方機關的應變采取了措施,使中原地區的革命力量得以保存。這些措施是:其一,對廣大指戰員及地方干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揭露蔣介石的內戰陰謀,提高解放區軍民的政治思想覺悟。教育大家既對美蔣集團保持高度警惕,同時也要克服急燥沖動的情緒。他多次對大家講,我們不怕國民黨,不是走不了,而是還不到走的時候,這種超常的膽略和自信心,更加堅定了同志們的信念。尤其在1946年春,李先念還配合周恩來、董必武與美蔣代表在談判桌上進行著有理有節的斗爭,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其二,系統地進行軍政調整,確保重點。1945年秋冬以來,形勢變幻不已,李先念認為掌握主力武裝,就是掌握了機動力量,必要時能撒得開,收得擾。選好機動位置,就不難對付來自不同方向敵人的進攻,應付最困難的局面。李先念針對中原部隊新兵多,軍事素質不高的實際,進行短期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提高指戰員的軍事技術和政治覺悟。與此同時,國民黨五、六戰區的主要兵力向桐柏地區推進,形成包圍之勢企圖實施南北夾擊,解放區形勢驟然緊張。為爭取主動,李先念率軍區主力奉命向平漢線以東轉移,駐扎到禮山縣的宣化店一帶,以便應付國民黨在軍事上的突然襲擊。1946年初,李先念又將鄂東等地的部隊作了精簡及調整,把鄂皖邊武裝及干部西撤至黃陂,并派人進入黃岡(今團風)大崎山區堅持斗爭和策應。其三,采取積極措施打擊蔣介石經濟封鎖。蔣介石在軍事包圍的同時,又對中原解放區進行經濟封鎖。糧食、布匹、醫藥等物品在解放區奇缺。為了克服困難,減輕人民負擔,李先念等人提出:一手持槍自衛反擊,一手拿鋤生產自救。全軍上下廣泛開展生產節約活動,李先念、鄭位三、陳少敏等帶頭節約支出,親自參加生產勞動。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李先念還指示軍政各級機關從1946年4月起,停止向群眾借糧。而中原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則提出“勻米勻飯,支援部隊”的口號。在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下,蔣介石的經濟封鎖未能奏效,反而使解放區軍政、軍民更加團結。事實證明李先念的這些工作為后來突圍奠定了一定基礎。他以無產階級軍事家的大智大勇統帥中原部隊牽制國民黨軍30余萬人,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區的作戰。
二
抓住時機,及時轉運傷病員和干部為突圍作好充分準備。1946年5月10日,停止中原內戰的《漢口協議》雖然簽訂了,但國民黨當局卻先后在中原地區投入11個軍26個師共30萬人,可謂是大軍壓境。而中原部隊僅6萬人馬,且主力被壓縮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一塊狹小區域內,鄂東、江漢、豫南三區也被分割成品字形,形勢極不利。1946年1至4月雙方軍事沖突達200余次。5月之后形勢更加緊張,中原地區無和平可能,其部隊武裝突圍亦不可避免!這一切李先念十分清楚。鄭位三也回憶道:“堅持中原,其目的在于牽制敵人,以便于華北主力集中力量殲滅國民黨軍。但中原是孤立的,……搞不好,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如此嚴峻的形勢,使得李先念在貫徹中央指示的同時又著手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尤其是進行軍隊復員、傷員護送、干部轉移等善后工作,同時保存骨干,便于突圍時的行動自如。中央在2月間也發出有關指示,身處險境的李先念更是十分重視這些工作,親自向各級部門部署安排,短短的兩三個月,李先念經過細致的組織工作,一些年紀偏大體質單薄的士兵或部隊非戰斗成員近萬人復員回家;傷病員及部分家屬子女七百余人設法安全轉運出去;特別是幾右名干部化裝轉移的工作更是卓有成效。1946年初《羅山協議》簽訂后,中原區黨政機構作了調整,解放區地盤有所縮小,有相當一部分干部富余,為了減少部隊在緊急條件下突圍的負擔,更為了保存革命火種,李先念在請示了中央之后,責成中原局組織部直接負責,將這批干部用各種方法,繞過國民黨軍隊的監視而轉移到華北等地。由于各方面的努力,這幾百名干部混過敵封線成功地到達目的地。有些同志還設法就地隱蔽,為革命事業保存了一批骨干,更減小了不必要的犧牲。另外李先念還著手了其他的善后工作。1946年6月初,李先念密召駐漢辦事處處長鄭紹文,讓他在堅持工作的同時,作好應急準備。鄭返漢后立即做了相應的布置并通過關系為解放區購買了一些藥品和無線電器材。 同時李先念指示中原民主建國大學及《七七日報》悄然停止一切活動,派顧大椿向有關人員交待與地下黨組織聯系方法。為了穩定對手,指示下屬確保軍調處美方代表的安全,速調張體學部秘密換防……。這些工作為突圍的神速性靈活性作好必要的保證。
三
選擇最佳突圍方向,運用良好的斗爭策略,是突圍旗開得勝及最終勝利的有力保障。“戰爭的目的,在于消滅敵人,保存自己”1946年以來,國民黨30萬大軍已基本形成合圍之勢,僅環繞解放區的碉堡炮樓達六千之多,其軍事長官程潛奉蔣之命下達綏靖計劃即兵力重點集中鄂中,進剿江漢,相機掃蕩鄂東。然而豫南等地早已為國民黨軍所占領,合法轉移無望,只有武裝突圍,才能避免全軍履沒的命運。黨中央及時向李等人復電“生存第一,勝利第一”。在此前后,李先念與中原局其他領導人一起,對部隊突圍作在短時間內了周詳的安排。首先,是戰略轉移方向的選擇,當時有向東、向北、向西三個方向可選,李先念認真分析了各個方面的利弊。他認為向東突圍,行程較短可快速抵達蘇皖解放區,沿途比較富庶,群眾基礎較好,但要跨過江淮水系,河流湖泊眾多,且道路狹小不利于大隊人馬齊頭并進,更有國民黨重兵把守,危險較大;向北突圍,可達晉冀魯豫解放區,劉鄧大軍也可南下接應,但要過黃河,走黃泛區,特別是臨近隴海路國民黨調兵極易,故也難達到目的;如果向西突圍,過武當山向北可進陜甘寧,道遠地瘠民貧,但國民黨疏于防守,且山大地廣,易發揮我軍游擊、運動之特長。經過緊急磋商,李先念等統一了主力向西突圍意見。并向中央匯報“主力向西突圍,爾后直迫內鄉、淅川、荊紫關地區,……主力經伏牛山腹地,出盧氏、洛寧,越隴海路,渡河到太岳地區……必要時,轉甘南創造根據地,或轉到陜甘會師”。其次,對突圍時間的選擇。中原部隊的突圍,不僅是中原部隊自身的問題,而且還關系到整個解放區反內戰的大局,中原解放區多堅持一天,兄弟解放區就可以贏得一天的時間。因此、李先念等一面顧大局冒著危險堅持斗爭,一面密切注視著敵情的變化作好轉移準備,這個時機必須把握好,時間早了完成不了黨中央的任務,若定晚了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皖南事變!6月中旬,中原軍區終于準確截獲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密令即6月26日集結完畢開始進攻,7月1日發起總攻。李先念等及時間向中央匯報,并提議“允許我們本月底即開始突施突圍。”這些得到黨中央毛澤東的完全贊同。施即6月26日李率主力及時向西突圍,贏得了時間。第三,李先念在突圍布置上即作巧妙安排。中原部隊面對數倍之敵,要想沖出去,必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李先念的安排下,主力部隊包括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分南北兩路向西突圍;第一縱隊一部佯作東進待掩護主力西去之后,自行選擇突圍方向,后來該部在皮定鉤的率領下向東突圍,向東的皮旅,穿過鄂皖邊,到達蘇皖的解放區;張體學部在宣化店掩護、警戒,穩定美蔣集團,該部后來東進,奉命轉戰大別山就地堅持;江漢軍區留守部分人員打游擊以牽制敵人。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下令對中原解放區發動外圍進攻時,李先念、鄭位三、任質斌、陳少敏、王震等根據中央精神,展開壯觀的突圍戰役,揭開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待主力跳出敵包圍圈時,負責掩護、牽制的皮部、張部也不失時機地分路突圍。李先念的這一妙計使對手一下子摸不著頭腦,等國民黨軍隊到達中央原解放區中心宣化店時,早已是人走城空。經過三十多天的苦戰,西線兩支部隊分別到達陜南、武當建立新的根據地,爾后李先念等勝利重返延安。而東線皮旅經過二十多天的奮戰到達蘇皖,堪稱奇跡的是,皮旅出發是六千人,到目的地依然是六千人。中原突圍戰役持續了一個多月,約7月底至8月初宣告結束,粉碎了蔣介石一舉殲滅中原部隊的企圖。同時全國解放戰爭就此開始。
總之,李先念同志懷著對黨的無比忠誠,在孤懸敵后,斗爭形勢錯綜復雜的情形下,為中原突圍作好充分準備,大膽出擊,機智靈活,終于沖破敵30萬大軍的包圍堵截,因而贏得了中原突圍的偉大勝利,也是戰爭史上險中求勝以小擊的奇跡。大有人評價:充分顯示了李先念和中原軍區部隊高度的全局觀念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他統帥大兵團同強大敵人作戰的戰略戰術和指揮藝術。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