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越+王寶鵬
摘要:自殺是指行為人因為內在或者外在或兩者共同作用的復雜原因而選擇相應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一種行為。那么自殺到底該不該同樣運用刑法上對故意殺人和傷害罪的適用,我們該給予這種行為什么樣的評價。同時我們知道自殺不僅僅是一個個人行為,也是個人行為對社會的一種反映,也會因為自身的行為給社會造成影響。甚至危害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可見,給這樣一種行為一個合適的刑法評價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自殺;社會危害性;刑法評價;家長主義與自主選擇權
9月16日,上海警方公布喬某某的死訊,并且已經確認排除他殺,這一男星的死訊得到社會普遍關注,也引發眾多網友的討論。我們知道,現代社會,自殺已經成為唯一一個超過任何一個疾病的致人死亡的方式。因為現在社會的生活壓力大,節奏快,在這樣的體制下很多年輕人都回多少產生抑郁的想法,嚴重則會導致自殺來結束生命。這種事件在大學生中是一個常見和普遍的問題,也是會發生在我們身邊。本文就自殺的刑法評價對這種行為展開論述。
我們知道,判斷一個行為是否違法的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法益危害性。從自殺行為的定義來看,自殺是因為行為人出于自身或者外界,或者兩者共同的原因,選擇自己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那么對這個行為性質和罪與非罪化我們展開如下的研究。
一、自殺的刑法定義
自殺,在生活當中通俗的理解就是自己殺死自己,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的行為。在著名哲學家加繆眼中,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我國陳興良教授將自殺定義為“基于意志自由,自我決定結束生命的行為”通過上述可知自殺是一個人出于特定原因自愿結束生命的行為。從刑法角度來看,自殺從主觀上來看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且意志上放任甚至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客觀上來說自殺必須是行為人自己殺死了自己,行為人和對象是同一個人,并且這種行為必須是自愿的,才可以稱之為刑法概念上的自殺。
二、自由選擇權與社會效益評價
現如今在我國和在世界很多國家來看,自殺行為都是不入罪的。雖然我們根據四要件說可以得知自殺行為從主觀上來看的確是行為人自己實施的希望達成致人死亡的目的并且放任或者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從主體上來看也是有明確的主體,是否具有行為能力根據個案不同來判定。從客觀方面來看,在即遂的自殺中達到了致人死亡的客觀事實,在未遂的案件中或許沒有達成此項目的。但是很多情況下也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在客體上來看,一定有明確的客體,也就是行為人自己。所以分析來看該項行為理應入罪,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一般發現,對于自殺者無論是即遂還是未遂,都是無罪的。它的理由如下:
(一) 自由選擇權與處分自己生命權的自由
無論是從哲學還是從道德上來看,生命都是屬于自己的,因此當我們的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提起侵權賠償的訴訟,也可以選擇不起訴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選擇方式來處分自己的權利。我們知道,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是必須要將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力相結合的,一個人如果要通過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那么可見社會給他帶來的權利遠不如他所期望的權利,同時他也不會給社會帶來任何促進作用,一個只想用權力而欲想脫離社會的人,我們可以去開導他回歸社會,但是一旦他已經采取這種方式離開社會,我們也應該尊重個體選擇。而且出于個人權益保護說,我們不能完全按照所謂的達家長主義來管理社會,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必須向個體做出權力的讓渡。
(二) 從社會危害性角度來看自殺行為
所謂自殺有罪化最多的觀點就是從自殺的社會危害性來說的,由于主體和犯罪對象都是同一個人,因而不存在被害人追索權利,那么主要就是評價自殺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會造成恐慌而要把自殺行為拉入犯罪。我們可以知道自殺不屬于刑法所說的不法行為。因為人人有人權,誰也無權規定一個人必須活在社會中履行義務,也無權強迫一個人生存。所以社會予以這種行為的不支持,但是卻對每個人對生命的處分權給予尊重。
三、家長主義的類別及其否定
(一) 家長主義的含義:
家長主義一詞擁有諸多不同的含義,有指將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人當成不具備完全刑事能力的人而在各方面進行干預和管教。或者將具備不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人當成不具備刑事責任的兒童對待。這種家長主義在兩種情況下,首先是為了出于保護的目的,對其各方面進行干涉,這種是出于父愛主義的觀點出發。其次就是為了壟斷和剝削,比如在各方面進行干涉,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
(二) 家長主義的分類
本文認為,家長主義分為直接家長主義和間接家長主義
1.直接家長主義,是指直接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管理,即法條規定定直接指向行為人自己。約束的也是直接的行為人。
2.間接家長主義,是指間接通過規范第三人的行為人的某種行為來使得其所要保護的行為人得到保護的一種方式。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三十二條 廣播、電影、電視、戲劇節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活動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這種通過規定第三方行為來保護行為人的方式就是本文論述的間接家長主義。
(三)家長主義的否定和不合理之處
以著名學者范伯格的主張為例,他認為成熟和理性的人就只關乎個人利益的事務所做的完全自愿的選擇,而家長主義則是在否定這一點人的自我選擇和約束。個人有權利選擇如何生活,包括怎么樣讓生活條件變好,也可以選擇結束生命。我們也應該明確家長主義不合理僅指將其入罪化不合理,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積極進行疏導,幫助悲觀者走出陰影。
四、教唆以及幫助自殺的成立和評價
教唆或者幫助自殺,在我國刑法規定中是應當入罪的,理由如下;
(一) 前文所說自殺之所以無罪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自由意志,也就是說自主的一種選擇的權利。但是在教唆中,可能教唆人的教唆下行為人原來并沒有自殺的意圖,而后受到教唆產生了這類的想法。或者說剛開始的確有自殺的念頭,但教唆人惡意教唆,促使行為人自殺。又或者是說行為人剛開始的確想自殺,但是后來已經放棄了念頭,但教唆人通過惡意的方式使得行為人再次自殺。在幫助自殺中也就是說,為自殺的行為人提供手段,工具,方法等。在這種情況下,阻礙了行為人的自由意志,這時候幫助自殺和教唆與自殺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并且很可能是直接因果關系,那么基于這種因果關系,指向的應該是犯罪化。
(二)這種行為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在教唆下自殺和提供手段方法幫助自殺,很多情況下影響的已經不僅僅是自殺者這個人,很可能影響社會中其他人。首先最可能影響的是被害人家屬,被害人家屬可能把很大一部分責任人為是教唆者或者幫助自殺者造成,而他們也必須為此承擔責任。其次從法益侵害的角度來說,教唆者和幫助自殺者侵害的是他人的法意,造成他人的法益侵害,理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例如近期發生的廣西一個教師因為班里學生成績下降,嚴肅批評了這位同學,而這個同學感覺到羞愧難當,于是選擇跳樓自殺.家長在學校門口拉出橫幅,要求嚴懲教師。那么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是否該看成教師教唆或者幫助自殺呢?很明顯,或許該教師會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但是其并不可能構成教唆或者提供手段幫助自殺,因此并不承擔刑事責任。但如果該教師拿出一盒安眠藥并且羞辱這個學生,讓其服用該藥,這種情況,按照刑法規定應該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其行為已經構成了教唆或者幫助自殺。故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參見陳興良主編:《罪名指南(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參見周光權:《刑法各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參見胡海:《論教唆他人自殺的犯罪性來源》,《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作者單位:1.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2.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