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波
摘要:瀘西縣是云南省重要農業區域,健康、持續、穩定的農業環境對農業長足發展至關重要。為防止污染向農村轉移,要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為基礎,集中整治污染較重企業,把鄉鎮工業污染防治作為根本,推進鄉鎮企業集中布局、集約發展。文章依據瀘西縣農業環境污染現狀,簡要分析成因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農業環境;成因;對策
為達到了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和環境治理的雙重目標,瀘西縣已建成遍及全縣各鄉鎮的農村沼氣28819口,減少化肥74923噸,每年可節約柴薪72047噸,統一籌劃、系統安排養殖業、沼氣工程和周邊的農田、魚塘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措施在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得到較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無公害畜禽養殖24.5萬頭(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地認定面積60.0689萬畝,無公害水產養殖面積2.3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5.5萬畝。市場趨利現象的存在,使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度時期經濟盲目追求效益的不理性發展模式橫行,對環境破壞大、經濟利益見效快的產業日益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農業環境污染情況。
1 農業環境污染的成因及簡要分析
1.1 直接原因
農業方面內部污染逐步擴大。以農戶為單元的養殖越來越少,在大力發展畜禽養殖的經濟刺激政策影響下,集約化畜禽養殖程度越來越高,從而規模化養殖污染也越來越重,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加劇農業環境污染,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態氮含量超標,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土壤板結和鹽漬化現象嚴重,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生物多樣性,農藥的大量使用使自然環境受到較大程度的污染。加之瀘西縣目前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公頃化肥施用量超過發達國家設置上限,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影響土壤自凈能力,此外,瀘西縣農用塑料使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且大部分地膜殘留于土壤中,極大影響了土壤通氣和水肥傳導功能,糧食減產、農業環境污染嚴重。
1.2 環境原因
在工業廢水成分復雜,治污設施運行成本高的現實壓力下,工業“三廢”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趨勢,再加上相關部門監管不力,治污設施不配套,運行難以正常,難以穩定達標排放,工業污染有增無減,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城鎮垃圾向農村轉移越來越多,城鎮和鄉村聚居點人口極度膨脹,產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未作任何處理直接傾倒的垃圾對環境構成了極大威脅。建城、鐵路公路高速、機場水庫等各類工程建設行為加劇農業污染。工程建設中,土地占用面積不斷加大,河道過度采掘沙石,挖掘山體、鑿山打洞、侵占河道、亂挖亂采等破壞現象嚴重,流自凈能力下降,破壞環境來換取GDP的增長經濟發展方式為完全改善。
1.3 客觀原因
區域內河流保護軟弱乏力,水中含有糞大腸菌群、氨氮和高錳酸鹽,生活廢水排量多,廢水處理站少,集鎮河流水環境安全嚴重受制。歷史上長期大面積過度砍伐和現階段保護不力造成的森林植被保護力下降,地表水分蒸發流失快,林木偷采現象嚴重,林木結構不優,致使森林結構單一,蓄養水源能力差。河流流量不斷減少,水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現象嚴重。區域性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影響環境現象頻發,治理成本高,難度大,水利、公共設施、農作物及人民財產等災害性直接經濟損失較重。
2 瀘西縣農業環境污染對策
2.1 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
瀘西縣環境污染防治措施要立足于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資源型工業,拉長產業鏈發展新型工業,大力發展優質農作物的產業化,做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制度,保障農產品安全,施肥用藥講環保,種養走向標準化,加大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為工業化造就資源優勢。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控制化學肥料、農藥、農膜的使用,積極開展農村環保科普工作,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強農民的環保教育和無公害生產培訓,積極開展咨詢、培訓、示范與推廣工作,建立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發布制度,促進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應用。以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為突破口,在土地承載能力范圍內還田,加強畜禽養殖排泄物治理,落實在糞污相對集中的規模化養殖場或養殖小區施畜禽糞污能源利用工程的計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要防止土壤污染。
2.2 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環境意識
積極宣傳農業環境安全知識,明確環保就是保自己,利用廣播、電視、網站、報紙、標語、宣傳車等加強環境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教育,建成長期、持續、普及的宣傳活動,深入田間地頭、百姓人家。建立健全長效的建設管理和監督機制,落實環保責任,整合監督資源,建立權責明確的目標考核和協調,著力開展鄉鎮企業環境綜合整治和區域污染防治工作,推進農村生態環保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把環境看作是價值的中心,避免某些領導犧牲其他地區的環境謀求本地區的利益,肆意排放污水,給周邊環境造成污染。這就需要領導責任的落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責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2.3 加快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化建成
防止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法制化建設是從源頭上的重要制度保障措施。法律監督機關要常態化監督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相關法律規定的嚴格執行,著力從政策源頭上把好關,改變過去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的做法,及時修訂完善農村生態環保有關法規,建立綜合決策和協調機制,開展地方建設與生態環境損壞、綠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損耗的評價,建全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制定生態環保專項規劃,開展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控制住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
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大產出效益、利用資源利用、培植龍頭企業和主導產品、推進農業產業化、規劃生產示范區,同時要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農業環保監測機構要抓好農業環境保護和監測工作,檢測對農業造成污染的其他因素,全方位多角度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覃主明;青海高原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與逆轉戰略[A];青海資源環境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5年
[2]馮曄;陳仁忠;謝曉麗;駱偉堯;張文志;;廣州市蔬菜產區環境質量評價與開展無公害生產對策[A];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開發與管理論文集[C];2000年
[3]杜守建;王啟田;水資源優化調度方法淺析[A];山東水利學會第九屆優秀學術論文集[C];2004年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