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十年由于問題專利加劇使得世界范圍內專利法關注度持續增加,我國也開始逐漸注意到專利法的問題。如何完善專利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重新認識專利制度和發揮其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中的作用也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價值。本文將對我國專利法實施的問題及對策展開研究。
關鍵詞:專利法;實施問題;提高專利質量
中圖分類號:D92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277-01
作者簡介:奧美玲(1984-),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山西財經大學法學專業,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商法。
一、專利及專利法的概念
(一)專利的概念在我國專利理論和實踐中,“專利”有三層含義(1)專利權的簡稱,即指經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依照專利法進行審查,認定為符合專利條件即可專利性(patentability)而授予的對發明創造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一種民事權利(2)記載發明創造內容的文獻,即“專利文獻”的簡稱(3)受到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創造,即一種新的、具有創造性和實用性的技術方案。
(二)專利法的概念專利法是確認發明人(或其權利繼受人)對其發明享有專有權,規定專利權的取得與消滅、專利權的實施與保護,以及其他專利權人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專利法的完善和實施可以有效地鼓勵和調動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合理調整發明創造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形成尊重知識、尊重智力成果、公平競爭機制的有力保障,促進科技信息的傳播,先進技術的引進,推動科技研究和科技創新,促進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發展。
二、當前專利法實施中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一)維權周期長通常審結一個專利侵權案件需要9月到1年半,與國外相比,這已經是比較快的了。為什么大家還感覺周期長呢,一是專利案件比傳統民商事案件多了技術事實查明,可能需要鑒定。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民、行二元分立制,導致侵權程序需要中止,等待無效程序終結。而無效程序是三道程序,通常一年半,時間被大大拉長了。
(二)舉證難為什么舉證難,這是由權利性質決定的,也與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有關。怎么辦?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魚。答案不言而喻。其實,解決權利人舉證難的出路不在于,替權利人舉證,而應當是設計科學合理的證據規則,讓當事人用好這個規則完成舉證。可喜的是,這次修法和司法解釋稿都移植了商標法上的舉證妨礙制度。但遺憾的是,僅僅局限在賠償數額方面。
(三)賠償低其實,賠償低是舉證難導致的。賠多少要看證據,不能拍腦袋。當前,有一種觀點將賠償低的原因歸于法定賠償制度。其實,恰恰是因為原告舉不出損失或獲利的證據,不得已適用法定賠償,這一制度的本意恰恰是為了緩解舉證難的問題。當舉證難的問題解決了,賠償低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三、完善專利法的實施,提高專利質量
(一)完善實用新型制度對使用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條件的提升,不妨參考德國對實用新型制度的規定,實用新型與發明的差異主要并不在是否具有創造性,而在于實用新型的授予程序相對簡化可加快發明的授權,但若是不具備專利的條件,在德國這樣的專利是沒有執行其權利的空間。對此,在初步審查中應當改變形式審查的限制,引入明顯不具備創造性或創新性審查,凡是明顯不符合創造性條件的,應當直接予以駁回。同時,縮短維權周期。
(二)專利申請人信息披露義務的完善在專利申請審查中申請人及相關人員與審查人員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就某一項發明而言,相對于審查人員,對現有技術及其他相關信息更為了解的應該是申請人,申請人能夠在申請階段提供與授權考量有關的重要信息,將大量節約審查的時間成本,同時提高審查的質量。
(三)專利審査質量監督體制的完善改變現有的抽檢方式,不再根據結案的案卷來抽檢,而以審查員審查完成的案卷數量的一定比例進行抽檢,并將抽檢的結果與審查人員的績效掛鉤。在每個審查員被抽檢比例相當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降低抽檢率。同時,在審查質量的評價方式上,有學者建議借鑒美國專利審查抽查中采用的“第二眼”的方式,即將所抽取的審查案件獨立再審一遍判斷結論是否與原審查結果一致。
總之,我國的專利政策應當更關注于質量而非數量,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維權周期長、舉證難等問題。我們應立足本國實際,積極地借鑒德國專利法相關制度經驗,努力保護發明創造專利權,鼓勵發明創造,提高專利質量,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吳漢東.我國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的評價與反思[J].中國法學,2010.01.
[2]賀寧馨,袁曉東.專利釣餌對我國專利制度的挑戰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科學學與
科學技術管理,2013.01.
[3]張漢國.對現階段專利審查工作的基本分析[J].知識產權,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