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英
摘 要: 學生作文語言的病痛,從根本上來說不只與語言運用本身有關,更與學生對自己人生的關注探詢、與心靈的對視審視有關。貼著語言寫、貼著內心寫,文章不寫半句空,注重細節刻畫,有利于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找到屬于他們的寫作話語的位置。
關鍵詞: 初中作文 作文語言 細節描寫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同樣在寫作中,細節描寫往往能決定一篇文章的質量。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生作文缺少感人的細節描寫是制約作文成績提高的瓶頸。就記敘類文體而言,如果說情節結構是文章的骨骼的話,那么細節就是文章的血液。有了血液,文章才能活靈活現,增香添色。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學中,細節描寫訓練顯得尤為重要。
細節,即細枝末節,一個動作、一個神態、一句話、一次心理活動、一個印象等,都可以成為文章的細節。只要生動地揭示人物內心,有力地表達文章主題的細枝末節,就可以作為文章的細節。
其實,在初中課文中也有很多像生活一樣真實、鮮明、典型的細節描寫,下面對其加以引用分析,以期對學生寫作有所幫助。
一、動作細節描寫,流露人物性情
運用動詞,對描寫對象進行動作細節描寫,是魯迅小說中十分常見的方法。這種細節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和修養,對刻畫人物性情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社戲》:“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其中“跳、拔、點、磕、退后、上前、出、飛”等一系列動作,不僅寫出了大家的愉悅之情,而且突出了小伙伴們熟練的駕船技藝和干脆利落的特點。
二、外貌細節描寫,人物形神兼備
細節描寫常在外貌描寫中使用。在進行細節描寫時,只需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征,并對其加以描繪,就能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目的。魯迅在小說中常采用人物白描的手法,寥寥數筆,便使主人公給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寫:“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段描寫,抓住了“長衫”這一典型細節,穿長衫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長衫卻“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有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補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讀書人的身份,一個窮困潦倒迂腐的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形象便出現在我們眼前,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征,由此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愚弄和迫害。又如《故鄉》中作者善于運用精當入微的語言刻畫人物的肖像,作者這樣描寫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寥寥數語,一個“我”心目中小英雄便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對中年閏土,作者這樣刻畫:“先前紫色的圓臉,已經變成灰黃。”“紅潤圓實的手”已經“像是松樹皮了”,“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作者正是通過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對比,把一個飽經風霜、窮困潦倒的農民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讀之令人震撼。
三、環境物件細節,揭露人物的性格命運
寫文章離不開人物活動的環境,人物的一舉一動往往帶有特定的生活氣息,能反映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如《故鄉》:“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說明老屋易主的原因。這一細節勾畫了老屋破敗、冷寂的景象,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了“我”和母親凄涼的心情,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農村的巨大變化,為下文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典型的環境。
人物的性格特征與自己所使用的物件有一定的聯系,魯迅先生注重使用典型物件道具揭示人物的性格命運。如《故鄉》中:“下午,他揀好了好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臺秤……”中年閏土特地挑選了“香爐和燭臺”這一細節表明閏土已經非常信奉神靈,希望神靈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再聯系前文不難看出:現在的閏土,不但接受并遵從了封建等級觀念,而且已經虔誠地相信了鬼神,把自己的命運交給鬼神安排,這樣更突出了閏土的悲劇性格。在《孔乙己》中“茴”字的四種寫法,典型地表現了孔乙己的迂腐和呆氣,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之深。
四、語言細節描寫,展示人物內心世界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話使人笑,一句話使人跳”的講法,可見語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初中課本中有很多課文,正是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這種手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朱自清的《背影》,全文父親說了非常簡潔的五句話,雖寥寥數語,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深刻地揭示了父親的心理活動,充分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深摯的愛。又如吳敬梓的《范進中舉》一文中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語言的變化:中舉前稱女婿“現世寶”“癩蛤蟆”;中舉后,稱他為“賢婿,老爺”“天上的星宿”“文曲星,才學又高,品貌又好”等,通過鮮明的對比,辛辣地諷刺了胡屠戶冷酷勢利、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愛錢如命、庸俗自私的丑惡靈魂。
除此之外,人物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同樣對揭示人物性格有很大的作用。如《孔乙己》中的一段神態描寫:“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孔乙己深受科舉失敗的隱痛,不幸這隱痛被別人給戳到,他那點可憐的自尊簌簌跌落,這里的神態描寫生動細膩地刻畫出了他內心隱痛被戳到時的痙攣、掙扎、無地自容。此時的孔乙己,好像最后一塊遮羞被撕下,無地自容、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面前。
那么當代中學生如何借鑒寫作大師們的寫作經驗創作出成功的細節描寫,讓自己的作文出彩呢?
首先,在閱讀中塑其形、悟其神。如同舞者要不“舞感”,歌者要有“樂感”,寫作務必有“字感”。文字感的強與弱,敏與鈍,取決于作者對漢語言文字的占有量和理解力,取決于作者玩味、取舍、選擇文字的功力,取決于作者捕捉相關詞句對接自然現象與社會生活諸多畫面的靈敏度與準確度。所有這些“能量”,首先必須在閱讀中得到涵養與提升。課本、語文讀本是習作的范本,是文字感漸進提升的平臺,是語文能力之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沃土。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弱視課文,疏遠課文。敬畏藝術,熱愛美文,與文字結情,并通過日復一日的咀嚼,把玩推敲,塑形悟神,必能不斷增強文字感。
其次,在習作中煉其辭、立其魂。文字是有韌性、有剛性、有靈性、有生命的。推敲文字言辭,錘煉一字一句,使其精當脫俗,一字千金,注入真情實感,使其靈動鮮活,呼之欲出,神韻盎然,是文字感形成的必由之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文章是一字一字寫出來的,文字感是在不斷的寫作中練得習得的。
字隨人意,字跟人走。作文時應根據自己寫景、狀物、記人、敘事、抒情、言理的需求,審慎選用詞句,把握文字的生命質感,以求準確鮮明生動,富有感染力,富有震懾力,富有穿透力。
在選作詞語時,我們應選擇那些具體的、形象的、鮮明的、內涵豐富的及能調動人的感官體驗的詞語,而少用那些抽象概括的、不痛不癢的詞語。要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比如夸張、比喻、擬人和反復等,這些修辭手法較能體現作者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要使文章有靈魂,必給文句立魂。在關鍵處,可以用一句或幾句的細節描寫點明要義,使之“境界全出”。
海爾總裁張瑞敏說:“什么是不簡單?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平凡?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對于初中生學習寫作,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從簡單的細節描寫抓起,讓文字感與寫作相伴相行,使它成為寫作中不可或缺的催生劑和助推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與內容”之寫作部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