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軍+章翔+程啟平

摘 要: 戶外教育是國際上通行的社會教育形式,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我國大陸地區近年來才出現相關的社會服務。面對廣闊的市場需求,普通高校需要構建創業平臺,支持大學生特別是山區大學生結合家鄉資源,開發戶外教育項目。考察我國臺灣地區高校的戶外教育現狀,提出“產學研”平臺與學生創業的結合,可以促成社會、學校和學生個人的共同發展和利益共享。
關鍵詞: 臺灣地區 普通高校 戶外教育 創業平臺
1.引言
戶外教育是近年來在我國社會教育行業中涌現的一種教育形式,是通過問題課程、廣域課程和活動課程等課程編制方法安排教育內容,通過體育活動和勞動活動等具有挑戰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寓教于樂。依靠戶外環境和輕松的活動過程,提高參與者的核心素養,使之身心全面發展。戶外教育對于活動的外部環境依賴度不高,傾向于自然和諧,對人工場地建設幾乎沒有要求,是教育產業創業的好項目。我國山野面積廣闊,擁有大量的戶外環境,可以為戶外教育活動開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從山區走出來的大學生既擁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又熟悉當地的山野地形和人文環境,非常適合進行戶外教育創業。
為了更好地推動和促進山區大學生創業,普通高校需要開設一些旨在提高戶外教育創業能力的課程,并構建能夠拉動“產學研”行業鏈條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戶外教育創業平臺。這個平臺應該包括戶外教育創業課程、組織申報校級創新創業項目、組織申報校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項目、幫助申請注冊為經濟實體、找準市場定位開發產品、融入風投資金等環節。普通高校戶外創業平臺的責任,不僅是要為學生創業做好前期調研和團隊構建等基礎環節的指導,還要“扶上馬、送一程”為學生創業實體在市場運轉提供支持和幫扶。在這些方面,我國臺灣地區較早地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參考價值。
2.臺灣地區高校戶外教育機構及其研究成果
戶外教育是與體育活動高度相關的教育形式,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將這一課程放置在體育休閑或社會工作等專業中開設的。我國臺灣地區普通高校是將戶外教育、探索等課程放在體育專業中進行普及和推廣的。
戶外運動是全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休閑活動,同時是進行體驗認知重要的手段。當戶外運動特有的探索性給參與者帶來的重要教育意義被廣泛認同后,以戶外運動為教育形式的戶外教育便開始萌芽并迅速發展。戶外教育以體驗認知為主要方法,以自然環境作為主要的教育場所,通過對自然直接體驗和團隊學習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參與者自然知識、自我認知和團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戶外教育所特有的探險性,對參與者的知識與技能、自信與責任提出了全面的無可回避的挑戰,從而獲得了當代年輕人的廣泛關注和歡迎。
多年來,人們一直希望發現一種寓教于樂的社會教育形式。休閑體育活動通過科學的課程設計突出教育作用,使得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體育活動轉變成以追求生命意義和自我價值的嚴肅休閑活動,使之既擁有休閑活動所具有的自覺與非工作時間、非家庭責任時間的特征,又具有高層次的社會教育意義。當戶外活動的過程中融入了挑戰、競爭、規則和團隊學習等體驗認知因素,快樂的過程被賦予了教育意義和創新意識,即達到了寓教于樂。
臺灣地區的高校戶外教育大約開展了近二十年,對臺南、花蓮等山區的在校生返鄉創業提供了課程和技術支持。對臺灣地區普通高校休閑體育專業課程設置進行研究,可以為我國普通高校休閑體育課程創新及來自山區的高校在校生提供創業參考,對休閑體育專業發展及產學研平臺構建具有現實意義。
臺灣地區當前體育運動休閑相關科、系、所106個,其中普通高校運動休閑相關學系78個,其中涉及戶外運動和戶外教育的教研機構10余個[1]。目前較具有代表性的學系為:
(1)臺灣師范大學公民與教育學系,戶外教育與活動領導組;
(2)體育大學休閑產業經管學系;
(3)屏東科技大學休閑保健學系;
(4)臺東大學體育系;
(5)德霖技術學院體育系。
這些高校和相關研究所在戶外教育方向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大學生在戶外教育方向創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參考。
3.臺灣戶外教育實習實踐機構及運作情況
相對于大陸地區普通高校對于在校生休閑課程學習走出校門,在自然環境中探索和體驗學習的保守態度,臺灣地區的戶外教育廣泛地到實地體驗學習,足跡遍布全球。山區地區的大學生能夠將戶外探索中學到的知識與地理環境、與市場需求聯系起來,為他們畢業后回鄉創業奠定了基礎。
臺灣地區的戶外教育理念已經獲得臺灣社會廣泛的認同,擁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市場需求。在戶外教育領域,除了擁有大量的相關研究部門外,還有大量的行業實體和社會組織。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大專探索領導人才培訓營”、“臺灣外展教育發展中心”、“戶外領導中心”、“都市人基金會”、“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戶外教育實習團體。近年來,臺灣休閑產業產值有提升,大量人員從事休閑產業工作,其中從事戶外教育活動工作人員位居臺灣服務業就業人數第二位[2]。
不同的戶外教育機構具有不同的社會和市場定位,也采用不同的戶外教育模式和方法。如:《大專探索領導人才培訓營》,其明確指出發展宗旨為:在戶外探索教育的進程中,建立高價值個人素養與內涵,并通過行動學習法理論與實務的學習,打造未來發展人才[3]。其訓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師資培訓營隊。
參與四天三十二小時之體驗教育基礎研習,請假不超過四小時。
第二階段:學習組織。
參與四天研習后,可與其他各期伙伴參與每月一次的探索教育研討會。
第三階段:實務研習。
依個人意愿參與各項課程實習,累積課程實務經驗,實習時間滿一百小時。
相對于《大專探索領導人才培訓營》,《臺灣外展教育發展中心》的發展主旨為:
戶外冒險及體育教育課程,傳承全球各分校之教育理念,以山野、溪流與海洋等自然環境為教室,通過體驗式學習,鼓勵青少年自我察覺,重塑生命價值,繼而激發創造力,增進群我團隊之和諧關系,強化問題解決能力,成為具備競爭力之青年領袖人才。
《戶外領導中心》的發展宗旨為:戶外領導中心,一家肩負社會正面發展影響使命的組織,選擇致力于鉆研并提供冒險體驗通過別致的互動經驗,產生貼近自己關注(周遭環境)的啟發。
通過對相關機構的考察,可以發現不同機構著眼于戶外教育不同的領域和層次,相互之間形成了理論和業務的互補,這有利于完善戶外教育,同時減輕了市場競爭壓力。
大量的戶外教育團體,產生了大量的實習和就業機會,這就對高校休閑體育培養課程產生了“倒逼”的效果。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不僅對普通高校的課程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還推動了高校相關產學研平臺的構建。這些平臺可以為山區大學生提供技術和科研上的指導,還可以為大學生構建融資平臺,成為山區大學生創業的大本營。滿足社會需求而進行研究,并依據政策制訂普通高校專業培養方案設定教學課程,解決“學”的環節,為產業發展解決人才需求的問題。
4.結語
普通高校鼓勵大學生特別是山區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僅要對其在校期間的培養計劃和課程進行配套,還要結合國家政策積極構建創業“生產線”,貫穿“產學研”聯動思路,形成“共贏”發展。大學生創業成功需要學習相關知識技能,推動課程創新;對大學生創業企業進行支持,也會為高校科研,特別是應用研究注入新鮮元素和新的推動力;積極為大學生創業企業構建融資平臺,通過學生團隊運作、高校技術支持和社會資本注入,形成大學生創業的良好“土壤”。戶外教育是山區大學生良好的創業項目,能夠結合國家“精準扶貧”、“鄉村旅游”和“傳統文化保護”等政策,門檻低、前景好。戶外教育是我國大陸地區的新興行業,擁有廣闊的社會需求,對于高校休閑體育、社會工作、教育等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對接可能性。
參考文獻:
[1][2]吳崇旗.臺灣探索教育[J].亞洲體驗教育學會學報,2014(09).
[3]薛保紅.體驗教育創新——原理與方法[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12.
安慶師范大學橫向項目:20140003000005營地教育服務體系構建研究
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Y2016D69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研究
安徽省高校質量工程項目:弘毅體驗教育名師工作室